分享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从教师自身悟道、激发学生情感需求和教学方式多样化三方面探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树立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正确态度,启发学生积极学习中医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中医思考模式及思想认知,以保证中医理论课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以此为后续的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情感需求;自身悟道
中图分类号: TH16-4;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0-0190-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0.082
Share Some Experience in Teaching Basic Theory of TCM
WANG Su-jun1 YA Hui-yuan1 TANG Qian-qian2 NIU Jiang-xiu1 FENG Wen-jing1 LI Peng-shou1
(1.College of Food and Drug,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Luoyang Henan 471934,China;
2.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Luoyang Henan 471934,China)
【Abstract】From three aspects, teachers own enlightenment, stimulating the student emotion demand and the diversity of teaching, to discuss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eaching, guiding students to set up correct attitude for inherit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motherland medicine, inspir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active learning of TCM, and enhancing students cognitive thinking and ideas. So that of TCM to ensure achieve good effect in theory teaching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subsequent clinical course.
【Key words】Basic theory of TCM; Teaching methods; Emotional needs; Self enlightenment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对于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讲,它不仅是引导学生踏入中医圣殿堂的入门基础课还是中医专业的核心课程。由于该课程是学生进入中医院校学习的第一门基础课,所以它在中医学课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中医学科的整体认知及对中医学习的信念。
由于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大一新生,对于这些从未听闻过中医理论知识的学生来讲,其内容相对比较晦涩难懂。教学中为了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提倡从教师自身悟道、激发学生情感需求和教学方式多样化三方面,引导学生树立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正确态度,启发学生对祖国医学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中医的思想境界,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后续的临床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1 教师自身悟道,提高自身素质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其首要任务是传道。犹如佛家修行时讲究修行的次第是发大信,修大行,感大果。只是发心,有如望路不动,终不可到也。信,即信心,是一切的事情办成的基础。作为教师本身,首先自己要对中医有信心,并且能够用自己的信心力量来影响身边的学生,最终让同学们增加对中医学习的信心;此外,世间人们但凡做任何事情之前,必先发愿,没有愿力不能成办任何事情。此处的愿之所以又称为愿力,是因为人们心中发起了真切的愿力,才会产生内在强大的动力,也就是所谓的主观能动性。只有信愿作前提,才会有后面的行动。多数学生对中医虽有信,但尚不能深信、真信。另外,学生对中医的了解及对中医学习信心深浅直接与教师的授课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在这其中,传授者对中医的信及深度,将直接影响学生。教师只有发自内心的信心,才能产生大愿的动力,进而化为身体力行。对于教师而言,信、愿、行的体现源于自身必须是中医理论的实践者,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对中医的真信切愿,进而影响他人。
诚然,教师本人在家人、朋友生病时,及时采用中医疗法,这些成功案例将会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中医的热情。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医之道,在临床体会中医之验,继而才能更好的升起对中医的信[1]。
2 激发学习热情,树立专业理念
与学习西医不同的是,中医学理论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思辩气息,内容相对艰涩枯燥。因此,教师在系统讲述中医学理论发展概况和在中医学中地位时,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该理论对日后工作或学习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学会用辯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中医的热情及求知欲,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从学习需要变为主动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中医学理论的教学效果[2]。
教师本身则需要鼓励学生树立正确并远大的专业思想,使其明白所肩负的重任,进而引导他们为实现中医现代化而努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在展示祖国医学的中医药瑰宝的同时,还需要传递给学生一个探求中医药宝藏的火炬,使他们认识到大学的学习不仅是人生职业规划的一个过程,而且也是自身意愿、理想得到充实与满足的过程。比如在讲授“中医学发展史”时,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向他们介绍中医学的世界之最。课堂中可通过举例我国最早医学发明,如最早的医学分科,最早的麻醉法及最早的人工呼吸法等。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可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联系临床医学内容,比如让学生运用阴阳学说、体质学说、病因发病学说及养生学理论,结合自身的体质而提出相应的预防方法。此外,也可通过介绍中医针刺麻醉,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等取得良好疗效的案例,让学生对中医药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学以致用,并在运用中爱上中医[3],为以后学习中医其他学科及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注入源动力。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将中医的简、便、廉、验四大优势全面展示出来,进一步吸引学生注意力。简,即大道至简,中医之道在于心中而不在外,中医就在身边,不离日常生活,如果离开日常去寻找中医的道,有如从兔头上安立一个角。比如我们平时休息时的闭目养神,工作中常常提到的劳逸结合观念,以及平时生活中常用到的火升水降规律等,均渗透着中医的气息。便,则是指中医诊断疾病手段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这与当时中医产生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中医诊病的方法是相对简便易行的,它不受外界条件限制服务于患者。廉,则是指采用中医疗法的经济成本较之西医要低廉的多,另外中医治疗病更讲究辩证论治,其治疗方法变通,通常一支针、一把草药、一碗药汤就可解决实际病患。而验字对学生可能会更具有更大的诱惑力[4],而验字的实现,对医者的医术则是很大的考验。
3 因材施教,教学多元化
教必有法,教无定法,而学习之道贵在得法。教学中如何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根据具体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知识储备等进行综合分析,把众多的教学方法有层次的区分开来,并灵活的加以运用,以达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3.1 启发引导,多学科交叉
启发引导主要体现在教学当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但要以学生为主体,先启发学生思维及兴趣,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如讲阴阳学说的概念时,以成语阳奉阴违为例,先提问学生其意义与人体阴阳的关联,由此引發学生提出对阴阳的见解和看法。随后,老师也可再举例说明人体有如阴阳统一体,若要使人体功能保持正常运行,机体阴阳相对平衡是至关重要的。又如,在讲七情内伤内容时,可通过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典故,引导学生思考七情内伤致病特点[5]。此外,我们还可将微生物和免疫学知识融入其中,以此说明阴阳平衡的中医学理论和免疫平衡的免疫学理论是相像的。通过诸如上面的讲授,中医学理论知识不再是枯涩难懂的,学生会发现许多中医理论与自己的专业是相关联的,因此交叉学科的融会贯通会使艰涩的理论逐渐变得有趣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阴阳学说会更接地气。如万物生长离不开阳光,若从阴阳上来划分,万物为物质基础,属于阴,而阳光则属于阳。如果没有阳光,万物是无法生长的。只有阳光没有万物,秋天也不会呈现硕果累累的景象。诚然,万物生长不但需要阳光还需要雨露,若二者论阴阳,则阳光为阳,雨露为阴。对于世间万物,过分的阳光照耀,诞生了“旱”,过分的雨露倾洒出现了“涝”,只有阴阳二者动态平衡才能达到风调雨顺的结果。
3.2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多种形式相结合教学法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最初的教就是为了达到最终无师自通的效果,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由老师引导学生,把学生主动性自学引入,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也对其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大有帮助。对于初入中医院校的大学生来讲,中医基础理论本身具有艰涩难懂的特点,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学好并掌握这门课,在上课之前老师可提前向学生给出自学提纲,并对重点及难点给予提示。以便学生能够提前预习,课堂上能够带着问题听课,这样可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可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效率,还可以使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能够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
此外,教学当中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趋于生动。教学的内容固然重要,然而其外在表达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能会更重要。要想将艰涩难懂的中医理论更好的让学生接受并理解,更需要用一种有效的表达形式。需要教师突破传统中医教学模式,引入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同时采纳更多的教学法[6]。如启发式、归纳式、专题讨论、小组试讲等,鼓励同学们为各自的观点寻找理论依据,先提出问题并进一步展开讨论,这些方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人性化,学生本人可在自身参与和多种有趣的学习过程中,增加中医学习的兴趣。
课堂中,教师应适当提出问题为主导,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及病案分析,将中医理论联系临床实际,有效发挥学生主动思考。如讲述肝具有调节血量功能知识点时,可先提出急性肝炎患者为何要卧床休息?将此问题先抛出后,引导学生思考并联系所学知识点,多数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后都能够很有兴趣地回答这一问题。此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先给学生提供一个临床病例,让学生根据病例中病人的临床表现、体征和实验诊断进行初步分析、判断,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与临床结合,不仅能调动他们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还能够增加他们的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中医理论生活化,中医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祖国医学历史渊源流长,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连。我国古代丰厚的文化底蕴所孕育的中医学与我国人民的生活休戚相关。这些将有利于我们从生活角度更好理解中医理论。有关中医的五行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最初是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劳动的实践中总结获得的。讲授五行学说时,教师可联系日常生活,讲到五行相生学说时,利用五行相生的含义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五行中的木生火,联想到昔日先人的钻木取火。火生土,任何物质被火烧为灰烬后则回归于尘土。土生金,指的是大地宝藏的土中含藏有各种丰富的金属矿物质。金生水,则是指金属经由煅炼可变为液态。水生木,水可滋润树木。此外,还可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来理解五行的特点,如将五行与自然界五时相联系。如春天万物萌生,具有木之生发的特点,故而春归木。夏季炎热,类火之炎热,故夏归火。长夏潮湿且万物丰实,类似土之具有生化而承载的特点,长夏归土。秋季凉燥,世间万物收敛,好比金属之沉降萧杀之气,故秋属金。冬季严寒,气温骤降,自然界万物闭藏,有如水之寒凉特性,故冬归水。自然界的万物表现为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我们可以把这种五行相生规律归为木火土金水。藏象学说作为中医基础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理论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因中医的发展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影响至深的缘故,中医理论当中对脏腑功能的解析并不是建立在系统解剖学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层面上所提出的。实际上藏象理论已含有丰富的生活内容,如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脾为仓廪之官,肝为将军之官。因为肺能朝百脉,而助心行血。脾则与饮食相关,肝作为将军之官,刚烈果断。故而肝喜条达,体阴而用阳。再如,在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中就含有丰富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加以运用[7]。如在讲到病因当中的七情致病理论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悲则气消和思则气结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红楼梦》中第八十三回黛玉的病情引入案例教学。如黛玉过度伤悲使其意志消沉,耗伤肺气,而思虑过度则又伤及脾胃,长期的气郁不畅会损及肝脏,黛玉常因小心眼,爱生气等不良情绪导致其气短乏力、咳嗽气喘、食欲下降等症状。这些生动的故事能够不知不觉的把学生带入到中医基础理论当中,让学生对枯燥的中医理论感到兴趣昂然,深切体会到生活处处有中医。
总之,教师应通过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强化学生作为未来中医师的角色意识,加上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引导,激发学生为先人的智慧而自豪,引导他们对中医理论所蕴含的深刻医道充满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将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学生不再满足对书本上知识的“知之”层面,进一步追求知其所以然的深度,进而使其学习中医的境界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Lazarus,R.S..Emotion and Adaptation[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406-411.
[2]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39-244.
[3]乔建中.论情绪在教学中的作用[M].美中教育评论,2005,9(8):1-3.
[4]邹颖,郑学宝,迟宏罡.医案教学法在中医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5(3):93-94.
[5]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476.
[6]梁丽娜,战丽彬,胡守玉等.TBL教学模式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1):114.
[7]张敏.传统文化对中医“证”理论形成的影响[J].河南中医,2011,31(8):839-8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886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