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湖州绫绢产业由辉煌逐步走向萎缩,表现为规模小、分布散、价格乱、质效低,分析了湖州绫绢产业萎缩的内部和外部原因,梳理了湖州绫绢传统文化产业与绫绢传统文化(非遗)传播方式的传承与创新措施,提出了湖州绫绢产业转型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对策,以期为传统产业复兴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州绫绢;传承与创新;产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9)14-0180-05
  Abstract: Huzhou silk industry has gradually shrunk from glory. It is characterized by small scale, scattered distribution, chaotic price and low quality. It analy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asons for the shrinking of Huzhou silk industry, and sorts out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measures of Huzhou traditional silk cultural industry as well as the traditional silk culture(non-legacy) communication metho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Huzhou silk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to the “Belt and Road” construction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juvenation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uzhou silk;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湖州绫绢产业由过去的辉煌变成现在的逐步萎缩。从时间上看,自1999年起,随着双林绫绢厂等第一批国有企业的改制,绫绢产业呈私有化发展,小作坊、个体户特征明显,产业规模、产能受到压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国内外消费市场疲软,受此影响,绫绢生产经营企业进一步陷入困境。特别是2013年以来,不少绫绢企业产量以每年10%的速率下降。根据调研掌握的信息,目前湖州绫绢产业主要集中在双林和善琏两地。截至2015年,绫绢生产经营单位仅剩38家,家庭织机户300家,织机1 500台,从业人员1 000余人,年产量2 000万m,年产值1亿元左右。
  湖州丝绸文化源远流长,绫绢是其中的瑰宝,传统的丝织品——绫、罗、绸、缎中,“绫绢”居于首位,并且历史最为久远,品质最为高贵。2008年,湖州双林绫绢(以下称“湖州绫绢”)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随着国际国内丝绸行业形势的变化、格局的调整和竞争的加剧,湖州绫绢业自20世纪末开始逐步萎缩,亟待进行传承创新与融合发展,并以此来更好地发挥湖州绫绢的独特作用。
  中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研究较多,如杨媛媛[1]对非物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本土设计创新进行研究;刘霞[2]以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为例,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问题;尹凌[3]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思维——从传承人到继承人。但是对于绫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尚为空白。
  1  湖州绫绢产业萎缩的表现
  当前湖州绫绢产业呈“碎片化”发展现状,与深厚的绫绢历史文化底蕴不相称。从实际情况看,湖州绫绢萎缩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小、散、乱、低。
  1.1  规模小
  湖州绫绢规模较小,且企业规模也不大。一般小规模企业都是前店后作坊,做1~3个品种。中等规模的企业拥有40~50台织机,做十多个品种,平均年产值在200万元左右。最大规模的也不过做几十个产品,年销售额在1 000万元左右。
  1.2  分布散
  湖州绫绢近1亿元产值分布在100多家大小不一的绫绢企业,这些企业又主要分布在双林与善琏两个镇。传统名牌在双林,但产值主要在善琏,近百家企业分散在含山的10个村里。
  1.3  价格乱
  过去,国有企业实行一个厂一个品种一个价格,但现在一些私人企业没有价格标准,同品不同价、价质不符、糊弄顾客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绫绢的主产地双林和善琏由于厂房成本不同,绢价每米相差2元左右,加上同质化竞争、压价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削弱了绫绢的整体竞争力。
  1.4  质效低
  绫绢因其质量才有口碑、有品牌、有影响。但目前部分企业为了得到价格优势,偷工减料后低价销售;部分企业无证经营,“三无”产品与正品竞争,“劣币驱逐良币”;还有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停留在家庭作坊层面,甚至存在安全隐患。从产品利润来看,低档绫绢的毛利较低,只占销售价格的10%~15%,中高档绫绢的毛利也仅在20%~30%。
  2  湖州绫绢产业萎缩的原因
  2.1  外部原因
  从外部条件上来分析,湖州绫绢产业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同时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2.1.1  外部宏观环境不断变化  从国际市场来看,近年来随着亚洲丝绸生产集聚地的变化,印度、泰国、越南等国在国际丝绸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增强。据统计,2015年中国真丝绸商品出口总额306 894.7万美元,同比下降0.35%,其中,浙江省出口总额103 877.9万美元,同比下降14.17%;2016年1—8月中国真丝绸商品出口总额160 598.3万美元,同比下降13.86%。从国内市场来看,丝绸消费市场依旧难拓展,人均丝绸消费量不足10 g/年,不到世界丝绸人均消费量(55 g/年)的1/5,丝绸产业利润连年走低。
  2.1.2  传统绫绢需求日益减少  一是书画装裱由用轴向用镜框转变,传统绫绢不再作为装裱的主要材料。二是团体消费量大大下降,诸如故宫、古籍出版社等古籍相关单位需要修复的存量古籍日益减少,对绫绢相应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减少,过去需要多家企业供货,现在只要一家企业提供几万米的绫绢就足够,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严重。
  2.1.3  绫绢传统的物质文化根基淡化  绫绢技艺所依赖的生产环境随着低成本生产的外移(东桑西移)在逐步消失,附属在生产环境中的绫绢文化也随着生产外移而逐步淡化。
  2.1.4  化纤原料的性价比优势  一方面化学纤维的科技革新突飞猛进,另一方面绫绢的革新慢,使得替代传统绫绢的原料产品不断发展且质优价廉,传统绫绢原料的性价比在市场上竞争不过化纤原料,大大挤压了绫绢的生存空间,特别是在装饰品方面。
  2.2  内部原因
  从调研来看,湖州绫绢产业存在着保护意识不强、人才青黄不接、经营理念落后、扶持力度不够等内部问题,造成产业不断萎缩。
  2.2.1  保护意识不强  湖州绫绢传承保护及开发利用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对湖州绫绢的历史文化和产业发展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深度挖掘,在绫绢历史文化保护和产业发展方面也未能形成合力。
  2.2.2  绫绢产业后继乏人  目前,从事绫绢生产的人员大多在50~60岁,年轻人特别是高素质人才很少涉足这一行业,绫绢事业的传承发展缺乏人才、团队,出现严重的青黄不接现象,历史上有名的绫绢织造地双林倪家滩村已没有人从事绫绢生产了。
  2.2.3  经营理念落后  由于大部分绫绢企业经营者的文化程度相对不高,现代管理经营知识能力比较缺乏,加上企业规模小、人才少、实力弱,在理念、技术、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创新都十分困难,导致绫绢产品大多停留在传统的装裱层面,衍生产品很少,产业链难以拉长。
  2.2.4  扶持力度不强  绫绢产业扶持力度不仅是物质、财力上的扶持力度,更是智力、管理上的帮扶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对绫绢产业保护和发展缺乏系统思考、总体规划和战略安排,组织协调工作也有待加强;对整合和发挥社会组织的资源优势,特别是行业协会的作用,还缺乏重视和必要的举措等。
  3  湖州绫绢传统文化产业的传承创新
  3.1  绫绢工艺纹样创新
  3.1.1  传统矾绢工艺、纹样的改革  课题组成员以不断研究创新,改变几百年来的传统工艺,提高矾绢的书画性能、保存时效为己任,彻底解决了长期遗留下来矾绢黄变、脆化、不易保存的弊病,使湖州矾绢更具市场竞争力,同时在纹样、艺术审美方面更添魅力,这对绫绢的非遗传承也有深远的影响力。攻克矾绢的书画性能、保存时效的技术可成为知识产权申请专利,同时也对带动产业化发展有不小的作用,预计可带动绫绢书写材料销售市场增长10%以上。
  3.1.2  打造绫绢文化产业链  绫绢与书画关系密切,特色文化产业链的打造,使文化传承教育领域发展空间巨大,如结合时代需求,开发绫绢材料书法学习辅导智能机器人,前景远大。在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完全可以對汉字书写技巧(书法)进行适当的数字化处理,将中国古老的书法艺术与能够集中体现现代高新技术的机器人完美结合,利用机器人控制毛笔的空间运动,从而实现机器人书写中国书法,并可将这一成果引入中小学书法教育课程[4]。
  3.2  构建湖州传统书画装裱中心
  绫绢书画装裱业属于传统行业,现在依然有一定的产业规模。据有关资料统计,绫绢书画装裱年产值(国内外)不少于10个亿,而它的主要材料来源就是湖州绫绢。传统绫绢手工书画装裱匠人越来越少,因此构建湖州传统书画装裱中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众装裱需要创新突变,3D打印技术的应用使原有的机器装裱技术产生质的飞跃;数码控制技术在绫绢丝绸传统织造中的精准应用,可以使传统产业如虎添翼,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并成为一种未来趋势。宽幅数码高清打印关键技术的突破,可以使湖州绫绢在室内设计、装饰布运用等方面运用更加广泛,蚕丝绿色、环保、更亲近自然的概念会使消费者的绫绢认可度越来越高,拓宽绫绢国际消费市场。
  3.3  绫绢后续产品的设计创新
  绫绢的后续特殊加工,有着与一般丝绸不同的特殊性,它独特的材料性质和历经千年的文化内涵,将会成为当今丝绸文创的一个新热点。
  3.3.1  旅游纪念品的创新与开发  比如设计新颖的绫绢扇;风筝纪念品;包装材料新概念;书籍印刷;书籍装帧;明信片;报纸;绢灯(可延伸至各种传统文化灯具);刻绫、堆绫等工艺品;各类绫绢丝绸贺卡、喜帖、年卡、纪念卡等;手绢的新设计;绢绣的综合应用;绢人、绢花创新设计;绢伞;屏风等。
  3.3.2  服饰设计创新  经千年传承,百余种绫绢的经典纹样、色彩、质感等可以丰富现代服装服饰设计的文化元素;吴绫绢绣技艺、湖缬工艺、绢帛手绘等传统工艺的再现,也值得时尚设计师借鉴,在继承这些传统手法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西方油画、喷绘技术,让绫绢丝绸面料具有立体感,以满足时尚个性化的设计要求。高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织造业和纺织产品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手工艺如湖州绫绢丝绸的怀念与渴求,不难看出,传统手工艺在纷繁的现代科技产品中依然独具魅力[5]。如时下流行的旗袍、汉服等,绫绢丝绸是其定制的主要丝绸面料,独具古朴、典雅、高贵特性。紧扣时尚表征下的造型需求,对湖州绫绢丝绸面料进行手工艺术再设计,将传统的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可获得互补、互融而和谐的服饰面料的设计空间,而湖州绫绢丝绸也将在现代服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3.3.3  室内装饰用品的创新  织物是室内重要的“软装饰”,不同时期中国传统室内装饰织物的种类、材质、图案特点、装饰工艺、使用方法、应用范畴等方面的问题,为现代室内装饰织物的创新设计提供历史的借鉴[6]。为此,可以在帷幔、桌椅铺设、床上用品、屏风、墙布等方面进行必要的研究,争取结合现代审美要求和工艺条件进行创新设计。
  4  绫绢传统文化(非遗)传播方式的传承与创新
  4.1  建设中国·湖州丝绸绫绢文化艺术馆
  由于绫绢传统制作过程中的典型姿态,如织绢女工形象、翻丝动作、手工上矾方法等,以及绫绢传统制作工具的造型,如石元宝、木制手工抛梭织机、花楼机等都可成为影视、动漫、旅游观光、教学文具开发等方面的原始素材资料[7]。因此,建设中国·湖州丝绸绫绢文化艺术馆,对于加强绫绢文物的整理、收集、修复、保护和展示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能推动绫绢文化与湖笔文化、茶文化、桑基鱼塘文化等其他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推动传承绫绢地域文化与促进湖州民俗文化和工艺美术的有机融合,带动文化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文化弘扬和绫绢发展的互利共荣局面。
  4.2  构建绫绢文化培训基地
  初步计划是与湖州地方高校、中小学、旅游景点等机构合作,构建绫绢文化培训基地,广泛开展绫绢文化(非遗)的研究与培训教育或游学活动。一是教材创新。即根据不同的学生类型,创造不同的绫绢教学教材。比如针对专门学习绫绢手工艺的有手工艺学习教材;针对科普养蚕需求的,专门编写养蚕的学习教材等。二是建立固定的教学基地。即在办学条件较好的场所建立专门的绫绢教学基地,定期开展丝绸手工艺、科普养蚕、丝绸文化知识讲座等。比如茧艺、织绢、扎染、手绘、刺绣等丝绸手工艺和现代科技融合创新体验,建设AR、DR、3D、人工智能等形式的教学基地。
  4.3  文旅结合,广泛开展游学活动。
  主要设想是以中国·湖州丝绸绫绢文化艺术馆及湖州绫绢研究所为依托,开展短途绫绢丝绸游学活动及接待广大散客或团队参观。不定期组织开展绫绢丝绸文化考察活动,拓展乡土教育和爱国教育。比如开拓“丝府寻遗”夏令营活动,让学生探寻湖州、双林等地大街小巷里的丝绸文化遗迹;“清明含山轧蚕花”游学活动,在清明节前后前往含山考察当地特色“轧蚕花”庙会;“重拾绫绢丝绸记忆,领略非遗文化”活动,让学生走进潞村、双林、善琏等地,近距离了解绫绢丝绸人家生活,体验传统手工丝织技艺等。此外,每年寒暑假期间,还可以联合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养蚕日记、摄影比赛、蚕茧工艺品制作等多方面的游学活动。还可以与学校、研究机构、旅行社等机构合作,吸引广大游客参观访问,以弘扬湖州绫绢的传统文化。
  4.4  振兴“世界丝绸之源”
  潞村是“世界丝绸之源”——钱山漾遗址的所在地,中国绫绢生产历史非常悠久,早在4 700多年前新石器晚期的钱山漾,湖州就有了世界上最早最精美的丝织绢品,古代丝绸之路上,也不时出现绫绢的身影,“吴绫蜀锦”享誉东南,2015年被正式命名为“世界丝绸之源”。
  4.4.1  构建潞村绫绢文化一条街  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振兴潞村旅游经济势在必行。除了古村落开发创新之路,还可以建设潞村绫绢文化一条街,设置潞村绢织机器互动体验区、绢扇创意体验区、传统绫绢扎染技艺互动体验区、绫绢丝绸文化销售区等,传承古文化,从体验、互动到创建、传承,然后以营销产生经济效益,通过对潞村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达到振兴乡村经济的目的。
  4.4.2  乡村民宿定期开展绫绢创意文化活动  潞村民宿应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绫绢创意文化活动,比如针对潞村游客进行诸如有奖竞答、制丝体验、帛画制作等各种绫绢相关创意活动;通过丝绸文化知识问答、缫丝比赛、服装设计大赛、穿汉服比赛、丝绸之路大富翁等互动项目,寓教于乐,激发游客的求知欲。
  4.4.3  创建绫绢丝绸文化展示馆  创建绫绢文化展示厅,包括设置序言厅、基本陈列厅、儿童体验厅、临时展厅等。馆内应展示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湖州绫绢朝代更替、跌宕起伏的发展之路。基本陈列以“绫绢之府——湖州潞村”为主题,以湖州绫绢发展史为主线,系统梳理绫绢历史发展脉络,层层递进,着力体现历史信息的真实性、丰富性和传统绫绢丝绸所承载的深刻内涵。努力将“世界丝绸之源”——钱山漾遗址所在地潞村打造成国内著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总之,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的应用,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前景广阔。湖州绫绢丝绸文化接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成为浙江“一带一路”战略枢纽的重要文化节点和传统丝绸发展的重要引擎。
  5  湖州绫绢产业转型发展对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应赋予传统丝绸文化以世界品性。绫绢作为湖州丝绸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再创辉煌,必须以全球眼光、战略思维、开放性理念来考量发展方向,自觉瞄准“世界经典”,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提升行业地位、打响行业品牌、实现行业振兴。
  5.1  拓展国际视野
  虽然目前意大利、泰国、日本等国的丝绸产业发展很快,行业发展动力加快转换,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但国内丝绸行业各种积极向好的因素正在聚集,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装备的开发应用,丝绸产业正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这为湖州绫绢再创辉煌提供了广阔舞台、重要机遇和强劲动力。丝绸仍然是时尚界公认的奢华面料,在时尚之都米兰,以丝绸作为原料的服装和配饰随处可见。而绫绢作为丝中奇葩,较一般丝绸更为柔滑、环保,可以更好地滿足国内外大众追求个性化、时尚化的需求,未来的国际消费市场大有潜力可挖。
  5.2  创立绫绢国际标准   应主动顺应世界丝绸产业发展趋势,切实增强研发实力、加大科研投入,不断提升绫绢企业的技术能力、装备水平和生产标准,加快推动湖州绫绢产业模式的转型升级,重点做精做美做优中高端和终端产品,着力推进绫绢产品品质逐步达到国际标准,真正具备国际水准。还应主动顺应世界丝绸个性化、时尚化的消费趋势,加快打造一批具备设计研发、品牌展示、电子商务和文化创意等功能的绫绢文化时尚产业园,紧跟国际时尚潮流,充分挖掘绫绢特点,大力推动产品创新,着力促进绫绢这一传统产业更好地向时尚产业、文创产业转变。
  5.3  打响绫绢国际品牌
  其一,要注重培育绫绢名企,推动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加快培育一批引领绫绢产业发展的知名企业、龙头企业,并积极支持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利用产品、品牌经营与资本运作做大做强。其二,要注重培育和弘扬绫绢名品,扶持和培育一批绫绢与时尚、文化、工艺、旅游等融合发展的知名品牌、领军品牌,构建绫绢品牌集群,推进绫绢名品进名店,特别是国际名店,提高绫绢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其三,要积极借助钱山漾“世界丝绸之源”的影响,加强舆论引导,鼓励媒体加强对绫绢文化、绫绢企业和绫绢品牌的宣传,不断扩大湖州绫绢“世界非遗”“东方珍宝”品牌的影响力,让“世界丝绸看中国、中国丝绸看浙江、浙江丝绸看湖州、湖州丝绸看绫绢”逐步深入人心。
  5.4  融入国际市场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湖州绫绢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开放市场。要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湖州市对外开放布局,把握国际丝绸产业发展及其资本流动的规律动向,立足湖州实际和企业实际,积极探索湖州绫绢“走出去”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机制,努力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物流链。要按照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支持和鼓励绫绢企业、行业协会对外开展绫绢流行趋势发布、设计师大赛、品牌展览展示、绫绢论坛和文化交流等活动。瞄准航天航空、生物医学、新型材料、绿色环保领域,进行产品技术创新,拓展绫绢新领域,占领大市场。要深入调研分析国内外市场情况,支持企业进军终端销售领域,建立国际化的销售渠道,选择合适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终端品牌销售网点,逐步扩大终端销售份额,不断开拓海外绫绢市场。
  参考文献:
  [1] 杨媛媛.非物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本土设计创新[D].长沙:湖南大学,2008.
  [2] 刘  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研究——以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为例[J].人民论坛,2016(25):250-251.
  [3] 尹  凌.从传承人到继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思维[J].江西社会科学,2008(12):185-190.
  [4] 景兴碧,万仁明.软笔书法机器人[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0(10):21-23.
  [5] 汪  芳.服用真丝面料的再设计[J].丝绸,2012(11):57-61.
  [6] 高  阳.敦煌壁画中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室内装饰织物[J].丝绸,2010(9):46-51.
  [7] 邵陆芸,温  潤.湖州绫绢文化创意开发路径研究[J].丝绸,2018(3):77-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951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