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本文介绍了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具体包括种子处理、播种育苗、整地插秧、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5-0022-0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转变,人们对优质水稻的需求更加旺盛。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就必须不断提高水稻的生产质量、数量。实行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对我国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种子处理
1.1 选种消毒及浸种
水稻播种前,选种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通常借助风车分离饱满种子与瘪粒,育秧期间也需分类进行。稻瘟病区或是引至外地的种子,需在40%富士一号1 000~1 500倍液内浸泡24 h;或浸泡在1%石灰水内3~4 d后用清水洗净,催芽播种。一般情况下水稻需要持续3 d浸种,采用药剂消毒的种子需再持续浸泡1~2 d。浸种期间,需每日换水2~3次[1]。
1.2 催芽
在28~32 ℃条件下催芽能够保持整齐一致的芽。若无催芽器可在育苗大棚内、室内地上或火坑上进行,有催芽器最宜。首先,捞出完成浸种的种子,在40~50 ℃温水中预热至28 ℃左右后,立刻捞出,用种子袋装好后置于室内垫有30 cm稻草并铺有席子的地上;若是置于火坑上催芽,需将塑料布或麻袋盖于种子袋上,并将温度计插入袋内,通过实时监测,确保温度保持在28~32 ℃之间。此外,还需保持湿度,上下翻倒,尽量保持整体一致的温度、湿度。种子发芽期间会有大量二氧化碳产生,温度自然上升,此时需要避免高温损坏种子[2]。发芽通常仅需2 d即可,待超出80%的种子破胸露白后应将温度降低,此时芽长约1 mm。
2 播种育苗
优选稻种与土质环境之后,应合理选择育苗方式、播种时间,以实现水稻优质高产种植。水稻发芽、生长及灌浆结实、齐穗阶段皆会受播种时间的影响,而稻米产量、营养成分含量及精米率等也会受影响[1]。因此,播種时间的选择应当与所选稻种灌浆结实期气温条件、齐穗时间范围充分结合。同时,通过合理选择育苗方式,如膜床和大棚育苗,为育苗提供必要的保温措施。
3 整地插秧
插秧前,应当合理修整灌、排渠系,并确保田块地平土碎、埂直边齐,规整条田格田。通常情况下,水田耕翻深度以15~20 cm为佳,在农家肥和化肥施用后,通过耕翻能够充分混合肥与土,随后泡田耙地。在完成耕地后用丁草胺1.5 kg/hm2封闭灭草,插秧可在施药后5~6 d进行。移栽期间,为了防治叶瘟,应用富士一号乳油兑水进行喷雾,破口始穗期、齐穗期分别进行1次穗颈瘟防治。借助机械插秧,不仅能使工作效率提升,而且还可确保均匀的株距及每穴秧苗数。采用大垄双行种植,将2行水稻种植于大垄上并将小行距缩小、垄间距离加大,以优化通风透光效果,实现产量提升[3]。
4 合理施肥
肥料的合理选择及施用时间的正确把握,能够有效提升稻米质量[2]。以基肥、穗肥、粒肥的方式进行施用,可为水稻生长周期提供充足的营养。氮、磷、钾和硅等都是有利于水稻生长的肥料元素,然而此类元素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稻米质量,其中氮肥则是影响最大的一种元素。通过氮肥的合理施用,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稻米外观品质,同时也可使稻米具有更高的营养成分,使其内在品质得到提升[4]。施用含量不同的氮肥也会有不同的影响。如氮肥一次性施用,尽管能提高直链淀粉含量,然而却会导致蛋白质含量降低;分期施用氮肥,在实现稻米蛋白质含量提升的同时,也可有效降低垩白度。
5 病虫草害防治
在防治虫害时,应以选用具有较强抗虫性的水稻品种为主,还可通过消毒种子、及时施用防虫药物、经常性查苗、运用天敌等进行防治。如出现极为严重的病虫害时,可合理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物,在严格把控用量的基础上,遵循“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原则有效控制病虫害,避免稻米质量受到影响。在清除杂草时,应以中耕除草结合化学除草的方式进行。及时采取翻耕、水旱轮作等中耕除草方式,不会对稻苗造成太大伤害;在化学除草期间,合理选择除草剂,通常于移栽返青后7 d内施用。
6 收获
及时收割成熟后的稻米,合理把控时间。收割过早会有不饱满的稻米,精米率、营养成分含量也会受到影响;收割过晚,稻米色泽差、透明度低,且极易脱落,影响产量。具体收割时间应根据稻米品种、含水率等确定。
7 参考文献
[1] 梁英,段文欧.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6):183.
[2] 佚名.浅谈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J].新农业,2018,884(23):22-23.
[3] 吴志勇.中浙优8号在顺昌县机插的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稻麦科技,2019,37(1):29-31.
[4] 陈廷刚,董盛盛.水稻新品种宁粳8号的特征特性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9(2):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076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