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驱动假说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輸出驱动假说”理论在能使英美文学教学从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语言输出能力。此种新型阅读教学模式立足于输入,并将课堂输入与课后自主输入结合,有步骤分阶段地对学生语言输出进行指导、分析和评价,为大学生英美文学学习能力提升奠定良好基础。为此,本文对输出驱动教学法在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旨在更好地提升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效率。
【关键词】输出驱动;英美文学;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 H3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2-0125-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2.055
1 英美文学教学模式现状
语言的功能包括交际功能、思维工具功能和文化载体功能,因此,语言教学内容应当涉及此三方面能力的培养,即语言知识与技能、文化知识和思维能力。(英语语言学习既有实用的功能,即交际功能,又有着重要的文化功能,即语言的文化性,二者缺一不可。近年来,由于迫于就业压力,高校和英语专业的学生都更注重实用功能,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学生学习侧重方面来说,商务英语、实用笔译、口译等课程都受到了较大的重视和青睐,而英美文学课程,作为学习文学知识、提高人文素养的文化课程,其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通常,高校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在大三两个学期,每周两个课时,而英美文学史历时久远,作家作品繁多,要在如此有限时间内完成这门课程,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布道’式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能够科学合理地做好输入为基础,语言输出为目的和导向的课程改革,探究新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2 Swain的语言输出假说
语言学家Swain提出输出假设理论,她认为可理解性输出是语言习得过程中必要的环节,要使学习者成功地习得语言,不仅依靠大量充分的可理解性输入,还需要语言学习者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出练习,通过语言的使用和评价机制意识到自己使用的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差距和不足,对语言输出不断修正,才能使语言输出能力得到提高。可理解性输出在提高学习者语言能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学习者检验目的语语法结构和词汇,检验语言使用得体性,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从而有效地促进二语习得。Swain进一步强调了输出的核心作用,“学生没有表现出像本族语者一样的产出能力,不是因为他们的可理解性输入不够,而是因为他们的可理解性输出有限。这种局限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在课堂环境下使用目标语的机会;二是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没有得到有力的推动。”
3 输出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3.1 首先,要有足够有效的输入
课堂教师讲授的内容科学选择,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必须是“可理解的输入”内容,这是学生“可理解输出”的基础,所以要选择难度适宜的阅读材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高效地进行文学史材料阅读和文学作品阅读、赏析。教师结合文学史及文学经典理论进行备课,授课中把文学史、文学理论穿插在作家及作品介绍中,以实现“作品、文学史、文论”的结合。为增加输入材料的趣味性,教师在课件中增加了图片、名人名言,并结合文学作品的题材采用不同的输入方式,例如讲授诗歌时播放朗诵的音频,讲授小说或戏剧时播放电影改编的视频。
把输出驱动理论应用于英美文学课程,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文秋芳教授提出的“综合技能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网络现代技术,对课程内容加以有效整合,帮助学生实现有效输入,帮助学生实现了有效输入。在平时课堂表现中,学生积极性明显提高,其口语、写作、翻译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多媒体技术使输入更为直观、生动,对输入效果也起到促进作用。例如在赏析《贝奥武甫》时,原文比较晦涩难懂,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和电影视频资料等手段,让学生对中古时期的英国社会面貌有直观的了解,从而更好地了解故事背景,对理解故事情节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3.2 输出模式探究
任务的输出形式也可以是丰富多样的,从不同方面考查学生的口头输出能力、书面输出能力、文学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等等。在任务完成阶段,即输出阶段,教师需要进一步指导,首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不同的信息资源,比如下载文献资料以及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输出的信息量,同时做到去伪存真学会选取真实有效的信息进行加工。
学生查询、整合信息的过程就是把文学文化经典和现代化媒体的教学方式及信息化社会的多元文化有机结合的过程,也是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语言口头、书面输出能力的过程。
输出方式形式变换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书面输出可以以文学评论、文学历史背景分析、诗歌赏析等形式,书面输出可以很大程度上考查学生的语言水平、用词准确性和文学素养。
输出驱动教学实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输出任务的设定、输出成果提交和展示以及输出结果评价。在这三个阶段中,教师的指导在任务设定布置以及输出结果评价中占有重要作用。
首先,在任务的设定和选择阶段,教师应该让学生做到充分的知识输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让他们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技能。任务设定阶段,教师会根据语言水平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每组5-6个人。教师根据学生知识背景和语言水平来合理地进行任务的设定,做到由浅及深、由表及里并且与课程内容必须紧密结合,任务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以提升学生完成任务输出的兴趣。例如,在做输出实践的早期阶段,可以设定文学背景讲解的输出任务,此类任务可以通过信息收集整理、资料整合等手段较为容易地完成。
为提高学生介绍作家和赏析作品的质量,教师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布置任务,课前给学生印发美国文学史及作家的其他作品,并对学生提出完成任务的具体要求,前两种问题在课堂上讨论完成,最后一种有难度的问题由学生自由分组,课后制作课件,在下一次课中演示。学生在演示时,表现出可喜的批判性思维和对作品较好的理解。学生根据兴趣任选一题写读书报告。课后,由浅及深,教师会发现学生的表现远远超出平时的水平,这是因为输入时材料的选取及教师的帮助降低了输入的难度,增加了趣味性,任务的具体化,问题的梯度使学生准备充分,增加了演示的信心和成就感。 具体的任务要求可以锻炼提升学生的思维思辨能力,让学生自主地多思考勤思考,而比较宽泛的任务要求则对学生开阔思路从不同角度寻找切入点有一定帮助。在学习英国浪漫主义时期这部分时,教师在对这一时期两大流派:以华兹华斯、骚塞、柯勒律治为代表的Lake poets和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Satanic Poets中诗人和作品进行介绍讲解之后,可以提出将两大流派进行对比的输出任务要求,此类任务要求不必过于具体,为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广阔的空间。
学生在完成語言输出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详尽的指导启发,指导学生就教学中的任务问题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创造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课堂氛围,师生共建开放式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利用相关教学材料,优化思辨教学设计,积极开展各种思维活动,把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真正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去。
4 反馈与评价
给予有针对性的反馈。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对学生完成的口头表达任务反馈不足,忽视听众的反应,对输出的内容没有系统的评价;对学生完成的笔头表达任务过多注意语法方面的简单错误,对忽视语义表达的准确性、和组织的逻辑性和内容的思想性不够重视或者反馈不足。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包括:以口头表达任务评价问题为例,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事先对学生所要口头报告的内容不知晓,缺少事前准备,自然临场难以对报告的学生做出恰当反馈,也无法控制听众的行为。因此,学生进行口头报告之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口头报告的内容。所以课前师生间的交流准备是必须的,教师应该对学生将口头报告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对不完备之处提前提出修改意见,以保证学生高质量的口头输出,同时也给教师充分的时间考虑如何给予恰当的评价,并事先设计任务确保听众的有效参与和互动。
有些教师喜欢采用听众给报告人打分的方法,以督促听众认真倾听口头报告,但是这种形式产生的评价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有时候会有失偏颇。而打分本身并不一定能够达到目的,因为不认真倾听仍然可以给出分数。同样,要求听众对口头报告做出口头评价也不能保证听众的高度注意。笔者建议教师设计任务时,一定要使听众完成的工作与口头报告人报告的内容相关,这样听众才能够给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打分。
教师在评价时要做到,首先,评估语言应用能力而不是语言知识。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测试考查学习者应用语言表达的能力,考查学生以言行事的能力具有真正的交际价值。其次,评价学生综合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相结合,每次评价教师需要制定详尽的评价标准。
5 小结
实施输出驱动假设在英美文学课程中加以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项革新,需要教师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去推动这项革新。笔者相信,该假设在英美文学和其他英语专业课程中必定会有很强的应用性。将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于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都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以任务的形式将历史的文学文本与现代的文化充分结合,赋予英美文学课程更多的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就能探索出更多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英语教学新路。
【参考文献】
[1]程民.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12,13(1):5-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173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