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慕课”的发展境遇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雨乔

  摘 要 近年來,思想政治教育“慕课”借助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优势,在高校推广中的机遇突出:贴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思路、满足思政教育资源的现实需要、推进思政教育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冲击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导性、挑战高校思政教师的教学工作、弱化高校思政教育的人文性与自身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问题凸显。针对此般情况,可从以下几点着手研究:践行高校思政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思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综合实力、打造有中国特色的思政教育“慕课”平台、构筑高校思政教育“慕课”的网络阵地、强化国家对思政教育“慕课”的重视程度。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慕课” 信息技术 学生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7.038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MOOC"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EN Yuqiao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by virtue of the advantages of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teach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MOOC"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a prominent opportunity in the promo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dapting to the student-centered reform ideas, meeting the realistic nee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faces many challenges: impacting the domin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hallenging the teaching 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the weakening of humanism and self-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highlighted.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we can start with the following points: practicing the student-centered reform ide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ilding a plat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ilding a network po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state's attention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O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udent subjectivity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慕课”的内涵
  “慕课”作为近年来教育领域崛起的新兴力量,依托在线课程模式,以其开放性、超时空性等优势推动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当下高校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新路径。当前,我国高校所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主要涵盖以下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慕课”形式为依托,以上述课程为内容的授课形式,被统称为思想政治教育“慕课”。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慕课”的发展境遇
  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慕课”发展的机遇
  2.1.1 贴合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思路
  随着教育教学的深入变革,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备受重视。“慕课”平台依据学生成长发展的客观现实,依托线上形式进行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推动教师在教学中由“主体地位”到“主导地位”的转变,适当降低学生在被动学习中产生的抵触情绪。同时,由于教师的监管与督促明显减少,学生更乐于自主学习也必须自主学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慕课”的出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思政课程学习的枯燥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贴合当下教育教学理念,符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要求。
  2.1.2 满足了思政教育资源的现实需要
  教育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一方面,高校学生分别来自大学、专门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年级不同、生源类型各异,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往往难以满足多种需要;另一方面,困于现实条件,许多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导致一些高校主观上不愿重视、客观上也难以加强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慕课”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收集全国乃至世界各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资源,供学生在线学习。高校学生相对不再受到学校类型、生源类型、年级差异与区域发展的限制,可以根据自身兴趣与需求自由选择思政课程学习内容,使思政教育资源真正做到开放共享。
  2.1.3 推进了思政教育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
  “慕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将授课时间灵活化,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学生课上的“抬头率”与“点头率”;同时,通过“慕课”形式进行思政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师生互联网应用技术的要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现代化进程。有助于借助当下流行的网络媒介,更新教育理念,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敏锐性和前瞻性。此外,“慕课”依托互联网模式,以其快捷、方便、共享的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传播到世界各地。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慕课”面临的挑战
  2.2.1 冲击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导性
  “慕课”形式源起于西方国家,必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熏染。高校青年学生,价值观念尚未定型。在一些极端意识形态的错误干扰下,极易产生混乱的政治体认。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不清,必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产生冲击,影响国内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
  2.2.2 挑战了高校思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课程知识的主要传递者,其地位是主导型的、难以超越的。思想政治教育“慕课”的出现,使学生有机会脱离教师固定的授课内容,转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而教师在网络应用层面难有学生熟练,面对日新月异的形势和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很难在教学中具有信服力。因此,面对学生知识面和知识量可能远超于自己的教学现实,高校思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倍感压力。
  2.2.3 弱化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人文性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发展中,教师对学生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责任,更有诲人不倦的义务。可以说,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而师生在“慕课”平台的交流沟通较为不便,使得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弱化了师生的双向互动。
  2.2.4 弱化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自身发展
  高校学生在“慕课”平台上自主学习,多会选择知名教师或知名课程。长此以往,在某一方面的知识上,容易出现“一言堂”,使得某一学者的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思路,从而禁锢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思维定势。并且,“慕课”具有碎片化、零散化的特点,学生通过短暂的课程学习,难以获得深入理解,不利于进一步的问题思考与研讨。理论性的欠缺使得学生难以整体把握知识,不利于思想政治学科的创新发展,不自觉地消解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
  2.2.5 凸显了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欠缺问题
  首先,部分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课程传播的理论和技能掌握程度相对较低,难以通过思政课“慕课”形式展开教学;其次,人力资本、时间资本与资金资本等成本问题也成为思政课“慕课”发展的一大限制;再次,“慕課”在偏远地区普及性相对不高,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使得“慕课”没有真正解除区域发展对思政课教学的限制。最后,以“慕课”形式进行思政课教学难以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可能出现课程完成率低下等相关问题。
  3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慕课”的对策研究
  3.1 践行高校思政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思路
  首先,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依托学生熟悉并热衷的网络环境,在课程设计中,依据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供广阔的讨论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身意见与看法。从而降低思想政治课程的说教性与枯燥性,吸引学生认真领悟思政课程,从知识本身寻找乐趣。其次,需恰当实施关怀教育。高校思政课应将人文性贯穿于教学全程,重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与情感沟通,以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有效降低网络学习对师生与生生间交流的限制。   3.2 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教學的综合实力
  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极为宽泛,加之思想政治学科价值观引领的独特作用。思政教育工作者更需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教育能力,使高校学生切实感受到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从而提升思政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同时,需不断建立与完善高校思政教育者协同创新机制,在全校形成联动机制。以思想政治教育“慕课”带动学风建设,从而间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完善。
  3.3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教育“慕课”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本身具有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责任与义务,若能与“慕课”良好结合,既能降低对于高校学生政治意识偏差的担忧,又可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特色,绽放中国魅力。因此,应举全社会之力,以传统文化为借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依托,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教育“慕课”平台。多方合力、共谋发展,让我国的思政教育“慕课”不但具有文化底蕴又兼有时代风貌,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大国风貌。
  3.4 构筑高校思政教育“慕课”的网络阵地
  首先,需严守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底线。不断完善法律政策,严守政治导向,把控国家意识形态的底线;其次,需引领师生积极探索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慕课”平台。顺应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充分挖掘“慕课”资源,探索“慕课”发展新路径,利用“慕课”优势,引导师生有针对性的应用“慕课”平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最后,需不断优化思政教育“慕课”平台的评估反馈机制。积极利用反馈机制收集学生意见,并通过反馈渠道传递给教师及平台相关人员。以不断优化思政教育“慕课”平台,增强思政教育教学的实际效用。
  3.5 加强国家对思政教育“慕课”的重视
  “慕课”尚属于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在推进我国教育发展的同时也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导向问题,有关部门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一方面,应发挥教育部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在全国广泛展开思政教育“慕课”相关的会议,汇聚各方人才,共商未来道路;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快落实相应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项监督机制,规范“慕课”市场,使“慕课”下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真正功效。
  参考文献
  [1] 赵艳波.“慕课”兴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5-01-20.
  [2] 卞孝萱,张清华.韩愈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0.
  [3] 董鲁皖龙.《中国慕课行动宣言》发布 努力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国慕课[N].中国教育报,2019-04-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20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