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模式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生命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社会话题,在物质生活富足的现代社会中,在很多大学生中出现了轻生、自闭、霸凌等现象,我国对于生命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该文根据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生命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  生命教育  模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7(b)-0092-02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心理健康教育意在充分发挥大学生们的主观意识,鼓励大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心理健康教育本身除了具有教育意义,还具有自主性和趣味性,对于学生的思维有着重要的影响。生命教育的含义就是让人们直面生命,甚至生死的问题,听起来这样的教育似乎不太适合于大学生,但是生命教育远不是这么简单,它包含了人们如何去理解生命、尊重生命,以及在生存过程中如何以积极、健康、乐观等心态去面对整个人生,并能够完善自己内心的思想架设,在生活中懂得感恩、懂得分享、懂得回馈等,让自己在有限的生命里完成事业、家庭、情感等方面的最大价值化[1]。在实践中,如何构建大学生命教育体系,提升高校生命教育的综合层次,是现代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感知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大学生命教育的内涵分析
  生命教育包括三层含义,即自然生命教育、社会生命教育、精神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一个立体的教育模式,它从个体、社会、情感3个角度分别对一个人进行分析,让人们更加了解自身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又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生命教育的内容首先是教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例如组织学习对危险源的认识、自身安全的保护、灾害意外的自救方法。其次是生命教育,包括与社会关系。大学生是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有自己的社会关系,从小培养他们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在个性方面注重培养尊重、善良、友善等特质,也是为大学生今后成长做铺垫。最后生命教育还包含精神层次的教育,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等,含有但不限于情感、观点、信仰等自身思想,精神世界是一个人生命的重要支撑,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健康也能反映在一个人的行为举止[2]。
  2  大学生命教育的价值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不断地富足起来,但是似乎在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特别是近10年青少年自杀率和犯罪率不断攀升,这就由于在追求物质丰盈的道路上,很多青少年开始迷失自己,在抗压能力上也显得非常脆弱,所以生命教育势在必行,而且带着它特殊的使命和特点。生命教育是基于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所设定的,早就摆脱了生存教育的桎梏,而是更加懂得尊重生命。对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是让学生感受生命活动受到的关怀,从小培养他们了解生命是需要有质量的,在追求生命质量的同时,让自身的社会属性、家庭属性、人生价值都能够得到提高。生命教育的特点是以培养青少年生命质量为前提,努力培养学生的勇敢、善良、自信、乐观、坚强等品质,让他们学会寻找生命的意义,热爱生活,丰富内心世界,并懂得珍惜生命[3]。
  大学生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也是国家未来主人,他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到我们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就是对于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重要教育。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有正确的引导和培养,但是他们有着强烈探索世界的欲望,而且生命中的每一件事,或者每一个阶段都对他们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化、各种思想都在相互碰撞,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会有抑郁、叛逆、轻生、霸凌等问题出现,而且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由此可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生命教育是目前教育中的重点。
  3  大学生命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在之前的教育体系中,人们可能听过更多的是关于生存教育,在我国古代时期,就有对于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道德进行灌输式教育,例如《弟子规》《四书》等,要对幼儿进行礼仪常规训练,这些古代的幼儿生存教育都传递着古代礼教的封建思想。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生命教育,最早由美国教育家唐纳华莱士于19世纪60年代末提出,针对当时青少年群体中出现的自杀、伤害、浪费、羞辱等社会现象而提出的有关“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教育理念,随后受到了全世界教育界的重视,并随之在世界各地都开始生根发芽。我国有关生命教育起步较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我国对于生命教育也逐渐提高了认识,并在更多地呼吁人们关注心理健康,以及对生命的尊重[4]。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全面展开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性地发展,但是主要是针对“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协同教育发展,这是生命教育的一个开端。到了2000年以后,各地逐渐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起来,先后在全国的各地举办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讨会,并针对思想道德建设进行全国性的战略部署,到了2010年,国家教育部门正式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指出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要着重加强“生命教育”,由此可见国家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随后的两年,国家人社部还发布了“生命教育导师”的岗位职业,要从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个方面加强生命教育的监管和督促。但是我国生命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起步较晚,而且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时期,很多教育模式和方法还在探索之中,但是我们有能力,也有信心,在这场长期的教育活动中能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青少年教育发展的道路[5]。
  4  探索高校生命教育的创新融合策略
  4.1 构建现代高校生命教育体系
  生命教育是贯穿于人一生的教育,包括其的少年时期、青年时期、壮年时期、晚年时期,所以不能回避生命整个周期的某一个阶段。我们对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过程中要注重他们所在的生命周期,大学生是一个成长的年龄段,他们正在用自己的眼睛和内心感受着这个世界,我们在教育理念要凸显他们这个年龄段应该有的灵动性,让他们知道生命的精彩,在大学生活动组织和筹划方面要根据学生特点,将其成長活力激发出来,以大学生为活动主体,让他们灵动的身影和思想在整个生命教育建构中彰显特色。生命教育的构建需要大学生参与进来,他们虽然在认知方面还不够健全,但是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看待世界,充分享受自己人生在这个阶段应该享受的东西,体现出大学生应该有的热情和活力,让灵动的生命得以绽放[6]。   4.2 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鲜活的,每一个生命都是独具魅力的,人是一个会思考、会行动的生物,我们传达和学习生命教育就是因为我们尊重生命,我们也要同时尊重每一个生命具有的不同个性。在大学生的眼中,世界是五彩斑斓的,那是因为他们对于任何事情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也愿意去探索这个世界。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相同的模式和道路,每个人生下来都有着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个性,加上自身的不同经历,才形成了世界上与众不同的生命体,所以我们在构建体系的时候,要注重每一个大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就是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未来的世界才是五彩缤纷的。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要让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差异的优越性,在大学生遇到困难和障碍时,辅导员可以通过一定的心理疏导进行激励和抚慰,让大学生们在他们的生命中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同时也在丰富着生命教育的意义[7]。
  4.3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造性
  我国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性发展,近些年来在大学教育中对素质教育尤为看重,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性发展。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我们要做一个教育的引导者,学生才是教育的实践者,所以我们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构建中注重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因为他们才是自己生命的主宰,培养创新创造力会让他们受用终生。在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中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导,抹杀了学生探索世界、认知世界、创造世界的活力,老师也因为学习成绩和职称工资挂钩而不得不采取传统教学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现在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全面性的发展与培养,大学生是最具活力的生力军,他们代表着希望和未来,生命教育构建理念上要将创新力、创造力作为重要的环节,培养现在的大学生具有全新的思维,不必拘泥于固有的思维模式,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创造和衡量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8]。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是对于他们的心理疏导,在思想上引领他们更好地理解生命、感知生命,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波动的阶段,做好生命教育是对他们建立起强大内心世界的最好的支撑。我们要在生命教育领域中不断探索,为学生做好精神思想方面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闫凤霞,田晓景,吕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模式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26):158-159.
  [2] 热孜艳·加帕尔.高校学生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J].青春岁月,2019(2):143.
  [3] 徐洁,王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3):129-133.
  [4] 马红霞,李艳梅,张大业.高校思政课渗透生命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学理论,2017(6):209-210.
  [5] 钟婷.儒家文化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意义探赜[J].求知导刊,2018(4):83-84.
  [6] 潘荣军.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體育课程教学研究[J].科技风,2018(31):29.
  [7] 白蕊,沈洪波,何欣宜,等.当代大学生严重缺失的生命教育概述[J].青春岁月,2019(2):115.
  [8] 潘明芸.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9):164-1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310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