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澄 杨竞

  摘  要:在培养创新技能型人才的背景下,应当构建科学化、实践化、互动化的教育教学活动机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动发展的有效途径,引导高职学生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实践发展的需要,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  创新创业  教育实践  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8(c)-0116-02
  该文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探索创新型教育教学活动方式,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力求运用专业教育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目标,着力构建面向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体系。
  1  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意义
  1.1 推动高职教育发展
  当前高职教育强调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从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来看,高职专业教育中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互动性不足,应当优化专业课程的体系和内容,促进专业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增强学生专业学习时代性、趣味性与实用性。同时,引导学生早日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对于学生优化配置学生的学习时间,主动投入实践学习活动,提升学习整体质量有重要意义。通过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可以构建完善的高职学生能力培养体系,达到促进高职学生全面成长的目标。
  1.2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客观上推动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有效地弥补了以往高职重视实践技能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不足的弊端。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强调提高理论教学的丰富性和实用性,注重运用理论教学的方式解决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有关职业技能、思想方式、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这对于提高高职院校整体教学质量有重要价值。
  1.3 促进学生了解前沿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仅引导学生更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了解行业的前沿动态,促进学生在掌握前沿动态的基础上把握创新创业活动的方向。只有不断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信息,才能促进学生把知识应用提到最新创新项目上,鼓励学生清晰地把握职业发展方向,有助于学生更加积极有效地投入到未来的职业成长活動当中。
  2  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问题
  2.1 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
  当前高职院校还缺乏有效的课程衔接机制,创新创业课程自成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内容二者割裂开来,表现有以下几点:第一,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衔接不足,专业理论教育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第二,实践课程没能融入创新创业的背景,校内实训课程主要以验证理论知识为主,没有在创业项目的指导下开展校内实训活动项目。第三,校外实习活动与校内实践衔接不足,校外企业实践虽然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色彩,但是与校内理论教学衔接不足,不利于学生更好地优化实践思路,不利于学生在专业理论课程的指导下更好地从事相关实践活动。第四,从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当前专业课程教材还未能有效地融入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教学活动缺乏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高职院校未能根据专业特色进行相关教育的开发,因此不利于指导学生有力地从事相关活动。第五,当前还缺乏完善的课程评估与改进机制,相关课程的更新速度较慢,没能针对高职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需要开设一系列有专业背景的选修课程,不利于高职学生创新性成长,制约了学生的成长空间。
  2.2 缺乏融合的文化氛围
  首先,在高职校园文化氛围中仍然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宣传,虽然高职院校也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活动,但是没能在专业背景下设置大赛的背景与活动项目。其次,高职院校未能广泛定期举办与创新创业有关的讨论与讲座活动,导致创新创业活动的文化氛围不重,专业教育仍未能与创新创业广泛联系。最后,虽然高职组建了创新创业活动社团,但是没能找出两者有机结合的机会,没能实现两者课堂的深度融合,独立性的课程模式不利于学生从创新创业角度关注日常实验教学,也不利于形成开放性的教学体系,没能实现专业教育资源与实践教学活动资源的综合配置。
  2.3 缺少优质的师资队伍
  首先,高职院校还缺乏基于专业课程背景的综合型的教师指导团队,没能在专业背景下促进学生掌握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方法。其次,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丰富性与拓展性不足,教师没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进行针对性的专业特色教学指导,不能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差异与兴趣差异进行针对性指导,没能促进学生在职业化的实践环境中有效地培养其职业技能特点和优势,因此不利于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占得先机。最后,创新创业活动团队是各院校有志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载体,但是专业课程教师未能对该团队进行有效指导,不能围绕着学生选择的创新创业项目给予专业方面的意见建议,因此不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创新创业活动的优势。
  3  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措施
  3.1 优化教育管理的体系
  (1)应当完成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专业课程的目标,充分地考评专业教育是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新的课程标准、教学方案与教学规划当中,将以往的专业知识教学转变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创新性教育。能够以专业能力教学拓展、发展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2)主动引进创新创业项目作为专业课教学的蓝本,围绕着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课程改革的深度进行,进一步深化改革课程体系内容,将创新带入到专业课堂,大力普及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进一步开发具有实践性的课程项目,在强有力的实践教学资源体系下丰富课程模式,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拓展创新创业思路。(3)还要配套相关课程,注重配套开展职业指导规划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以专业活动为背景的相关心理、人际关系和法规、经济方面的课程,在专业课程的角度促进学生系统掌握相关创新创业知识。   3.2 强化建设双师型队伍
  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背景下应当优化教师队伍,注重改变教师的教学习惯,强调由高职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一系列的研究性教学活动项目,通过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视频达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提供实践能力的目标。(1)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主体地位,应当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修养水平和接受能力合理地呈现教学内容,优化配置创新性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理解研究性学习理念,鼓励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思路下进行深度探索。(2)优化教学活动形式,构建互动开放的专业课程体系,进一步运用微课和慕课方式实现课堂教学内容迁移,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一系列实践性的问题,达到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启发学生的多元化专业知识思维,引导学生不断实现个性化成长目标。(3)还要在翻转课堂、实践项目、互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交流讨论学习,强调在自主互动启发创新的思路,引导学生在团队性的氛围中解决创新路上难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达到优化学生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精神世界、鼓励学生全面成长的目标。(4)教师还分优化评价方式,注重以过程性评价的方式指导学生创新实践,通过鼓励性的评价提升学生信心,指导学生进一步优化创新实践的思维,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3.3 拓展实践教学的路径
  为了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还要丰富高职院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以丰富的教学形式达到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目标。应当搭建优质的校内教学实践的互動平台,进一步在日常校内实训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的典型场景问题与困难,同时还要在校园构建创新创业大赛平台,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模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活动当中。还要构建校内外一体化的合作机制,运用校企联合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空间,通过校企合作促进学生积极地在企业项目中参与创新创业,达到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目标。另外,进一步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注重搭建辅助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孵化中心,以学科专业教师为基本载体,运用一系列项目评估的方式,促进专业教师指导该专业学生积极从事与专业背景有关的创新创业活动,在强有力的专业指导下推动创新创业项目的顺利开展,不断优化和修正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主动实践意识。
  3.4 打造优质的信息平台
  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积极有效地投入到创新创业实践当中,还要优化创新创业活动的信息供给,注重运用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辅助高职学生抓住时机投入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当中。一方面,搭建优质的信息供给平台,在专业学科前沿信息的供给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的新契机,促进学生更好地抓住创新创业机遇,引导学生在不断钻研专业技术的基础上找出创新创业的路径。另一方面,进一步将国家宏观政策与区域的政策法规相联系,促进学生立足于当前学习持续性地关注相关政策,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创新创业的相关实践活动当中,另外,还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信息的实时互动供给,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前沿信息内容,引导学生从成功典型案例中汲取丰富的经验。
  4  结语
  高职院校应当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同质因素进行融合,在培养专业技能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掌握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思维方式,在必要的经验传授下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肖姣娣.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87-92.
  [2] 舒杨.新常态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囿、成因及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6(29):49-53.
  [3] 吴明圣.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80-83.
  [4] 宋爱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物流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62-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402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