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客舱引导手势》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甘素云
摘 要:笔者借助信息化手段,依据高职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特点,从教学分析、教学实施及教学反思3个方面设计教学。笔者选择了客舱引导手势这一实操性较强的任务,教学设计从理论知识结构到实际模拟训练完整地体现了乘务员职业标准,收到了学生良好的反馈,达到了教学目的和效果。
关键词: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 高职 空中乘务 客舱引导手势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7(c)-0123-02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对民航客舱服务而言,不同引导手势之礼向乘客传递不同信息,传递不同文化内涵。该文从教学分析、教学实施及教学反思3个方面设计教学。
1 教学分析
1.1 教学定位
该课选自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民航服务礼仪实务》,第五单元任务四。依据《民航乘务员国家职业标准》设计客舱引导手势的教学。
1.2 学情分析
此次授课对象为高职空中乘务专业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他们之前已经学过仪态礼仪,有一定的礼仪认知和基础。但他们对客舱引导手势的职业规范认识模糊、操作特点解释不清、文化内涵缺乏理解。
1.3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及职业岗位需求,结合学情分析,确立此次授课任务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客舱引导手势的职业标准及操作特点;理解其蕴藏的文化内涵。
(2)能力目标:按国标要求,将客舱引导手势灵活运用于客舱服务情境。
(3)素养目标:提升团队协同能力及与乘客沟通交流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客舱引导手势规范意识和服务意识。
1.4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客舱引导手势的职业标准及操作特点。
难点:理解客舱引导手势的文化内涵并能外塑于形。
1.5 教学策略
基于工作岗位的标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该课设计为:知礼、明礼、学礼、行礼、拓礼5个教学环节。助力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优化学习过程,实现对客舱服务不同引导手势从理论知识的认知、理解到实践作业的升华,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课前:通过自主学习、明确任务,做到“知礼”。
课中:设计情境、规范测量,做到“明礼”;掌握重点、攻克难点,做到“学礼”;多元评价、精准评估,做到“行礼”。
课后:团队合作、拓展运用,做到“拓礼”。
2 教学实施
该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线上线下5个教学环节,4学时的课堂活动。
2.1 课前(知礼)
学生登录学习平台,预习“客舱引导手势操作规范”视频,并提交学习任务单——写出视频中不同引导手势的规范及特点要求。笔者通过平台的实时数据,评估学情,设计课堂教学。
2.2 课中
2.2.1 明礼
笔者对课前学习任务单做出总结,让学生对客舱引导手势有了初步认识。为增强学生对客舱引导手势文化内涵的理解,笔者通过视频导课,介绍客舱服务情境下引导手势的不同含义。随后,发布课堂作业:要求学生任选客舱内一处场景,匹配相应的引导手势并阐述该手势蕴藏的文化内涵。学生以文字和图片形式上传作业,笔者随机挑选学生展示作业并做出点评。针对学生出现的混淆点,笔者通过连线小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强化客舱引导手势礼仪的文化内涵。
为明确客舱引导手势的操作特点,笔者再次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讲解过后,针对知识要点即时考核。根据统计数据发现,学生对引导手势的作业角度掌握缺失。故此,笔者引入AI测量软件,帮助学生规范测量。
2.2.2 学礼
为细化客舱引导手势规范,笔者导入了微课。学生通过微课模拟规范动作,笔者实时指导并现场拍摄学生的动作图片,推送至学习平台,学生利用AI测量软件进行检测,发现自己动作的偏差并纠正,从而掌握客舱引导手势职业标准及操作特点,解决了此次课的重点。
客舱引导手势不是孤立使用的,往往和规范的服务用语并驾齐驱。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提高主动服务的意识,将规范的行为举止内化,服务于客舱不同的工作情境中去。笔者利用智学VR软件引入真实客舱服务环境下引导手势的应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看、模拟、讨论、演练,达到能按国标要求,将引导手势灵活运用于客舱服务情境,提升团队协同能力及与乘客沟通交流的能力。
2018年5月14日川航事件震惊中外,空姐临危不惧、镇定从容的职业素养让人钦佩。笔者导入热点视频,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果你是川航的乘务员,你会如何引导乘客呢?”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阐述本组观看视频后的启示,随后,笔者进行了点评,学生投票选出全场最佳。通过案例教学,激励学生深挖文化内涵,开辟传承之路,从而攻克了该课的难点。
之后,笔者发布考核评分细则,为行礼做好准备。
2.2.3 行礼
为帮助学生融入真实工作岗位,笔者要求学生在航空模拟舱展示客舱引导手势,并全程拍摄,根据之前公布的评分细则对展示进行课中考核,其他同学全程观摩。为检验是否达到航空公司工作岗位的要求,实时连线某航空公司乘务长,对学生的考核视频进行点评,实现多元化评价。在反复的“模拟、对比、运用、评价”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步接近“良好的客舱引导手势规范意识和服务意识”目标。
2.3 课后(拓礼)
2.3.1 课程训练
笔者提前一周通过学习平台发布课后拓展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根据所学的引导手势编排一段1min以内的礼仪操,学习作品通过学习平台进行分享,不但让学生牢记引导手势的职业标准、操作特点和文化内涵,还可以增添美感,让礼仪动起来、活起来。
2.3.2 社会实践综合训练
学生参加学院及社会大型礼仪演出活动,展示礼仪,增添自信。参加礼仪志愿者活动,让礼仪广泛运用于生活,弘扬中华礼仪文化,做美丽中国的传播者、践行者、推广者。
3 教学反思
3.1 教学效果
此次教学合理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通过视频、微课将重难点具体化、可视化,借用AI测量软件规范职业操作,引入VR APP、仿真模拟激发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进程,提升学习效果。但课程平台建设不充分、专业资源缺失是未来需要补足的短板。
3.2 特色创新
借助前沿的信息化手段,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民航乘务员国家职业标准》和航空公司用人要求,打造符合“互联网+”时代特色的空乘人员队伍,让科技服务于教学,教学服务于学生,学生服务于社会。
4 结语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化教学常态化。《客舱引导手势》的教學设计就是从这一目的出发,虽然信息化教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如何巧妙地开展智慧型教学,如何有效整合信息化资源,利用大数据,实现“一平三端”以推动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成长,仍旧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基于工作岗位的需求,如何在课堂运用信息化手段,以探索和参与式教学方法激励学生改变单一的学习模式,以提高对职业岗位的认知能力,是教师培养优秀的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叶赪,谭艳霞.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以“乘务服务四阶段”教学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8(11):366-367.
[2] 马箐,鲍家泽,包峥嵘.高职院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5(4):64-67.
[3] 涂频.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24):137-1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417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