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综合性本科高校师范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成因和强化路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以M高校师范专业师资队伍现状为例,分析综合性本科高校师范专业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探讨师范专业转型、师资队伍引进、师资培育机制和教师职业理想等方面對师范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并从师范专业发展保护机制、师资队伍引进渠道、师资培养平台和教师职业理想四个方面探索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为转型发展的综合性本科高校师范专业师资力量的提升和强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师范专业;师资;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5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2-0078-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2.034
  Causes for the Weakness and Explorations of the Path Enhancement of the Teachers Strength of
  Normal Majors in Comprehensiv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aking M College as an Example
  LIU Chao1,2 LI Hong1 XU Ji-gui2 GENG Tao2
  (1.Dean's Office,Suzhou University,Suzhou Anhui 234000,China;
  2.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Suzhou University,Suzhou Anhui 234000,China)
  【Abstract】Tak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staff of normal majors in M college as an example,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eaching staff of normal majors in comprehensive undergraduate colleges,and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of normal majors,which come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transformation of normal majors,the introduction of teachers,the mechanism of teachers’training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al.Meanwhile,it explores the paths of the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from four aspects:the protection mechanism of normal majors,the introduction channel of teachers, the training platform for teachers and their professional ideal.It offers reference for the promot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the teaching staff of normal majors in comprehensiv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which are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Key words】Undergraduate college;Normal major;Teacher;Path enhancement
  我国当前转型发展的综合性本科高校,大部分都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在高等教育扩张浪潮中,通过合并、重组师专和中师类学校等方式升格为综合性本科高校的[1]。为适应师范教育向综合性发展转变的整体需求,这部分高校转型后大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构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原先的师范专业经过转型和裁撤,数量急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迅速扩张发展的非师范专业。本文围绕这一主题,以M高校为例,对综合性本科高校师范专业师资力量的薄弱现状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强化师范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1 师范专业师资力量现状
  1.1 教师专兼职数量方面
  目前M高校共有61个本科专业,转型发展后师范专业仅剩4个,2019-2020学年在校师范生人数为1840人。学校从事师范专业教学的专兼教师人数39人,教师数量整体不足,师范专业生师比过高,超过了31:1,远远超过了教育部2017年10月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文件中规定的生师比不高于16:1的标准。
  1.2 教师年龄结构方面
  M高校从2004年升入本科以来,师范专业逐年减少,教师大部分都是往年入职的,而且年龄普遍较大。目前,该校50岁以上的师范专业教师占师范专业教师总人数的46%,40-50岁之间的占34%,40岁以下的占20%。教师年龄层次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占到80%,而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仅占20%。教师年龄结构极不合理,新陈代谢缓慢,严重制约着M高校师范专业的良性发展。
  1.3 教师职称结构方面
  M高校现有师范专业专兼职教师59人,其中教授6人,占教师人数的10%;副教授9人,占教师人数的15%;讲师25人,占教师人数的42%;助教19人,占教师人数的32%。上述数据显示,M高校具备高级职称的师范专业教师人数比例较低,仅占教师总数的25%,而初中级的教师比例偏高,占教师总人数的74%。教师职称结构极不合理,比例严重失调,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优化迫在眉睫。   1.4 教师学历结构方面
  M高校师范专业教师学历层次整体偏低,拥有高学历的教师人数较为有限。其中,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人数仅4人,約占教师人数的7%,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人数也只有22人,占教师人数的37%,而其余教师的学历均为本科。教师学历层次整体偏低,这一现状已严重影响到师范专业师资力量的提高。
  1.5 教师学缘结构方面
  M高校师范专业教师主要毕业于本省相关高校,甚至有部分是本校毕业的本科生,而从省外高校引进的师资人才却较少。目前,省内毕业的教师人数已经占到师范专业教师人数的85%,而来自省外的教师仅占15%。由此可见,M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的学缘结构趋于近亲繁殖,极不合理,学缘结构的改造和优化急需提上日程。
  2 师范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成因
  2.1 师范专业萎缩过快过广,师资规模急剧减小
  由传统的师范高校转型发展的综合性本科高校存在着一个普遍倾向,他们将增设非师范专业作为转型发展的切入点和生长点,而将传统的师范专业盲目地进行裁撤和转型[2]。这类高校的专业设置变化很大,很多传统的师范专业都转型发展为非师范专业,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M高校由师范院校转型发展为综合性本科高校后,热衷于非师范专业的发展和建设,短短十余年,涵盖工学、管理学、理学和文学等八大学科门类的非师范专业均获批建设,传统的师范专业规模迅速缩小。到目前为止,M高校仅剩余体育教育、英语、地理科学和学前教育等四个师范专业,师范专业的减少直接导致了教师规模的严重萎缩。目前该校从事师范专业教学的专兼职教师人数已不足60人,师资力量出现了大幅下滑,已经严重影响到师范专业的良性发展。
  2.2 人才引进力度不够,师资队伍流失严重
  人才引进是解决师资不足的重要渠道,也是一个学校发展的根本保障。目前,M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引进力度严重不够,各专业之间人才引进出现“冷热不均”现象,缺乏统筹考虑。近几年,M高校师范专业人才主要是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入职,新入职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很难有效提升师范专业的教学质量。M高校师范专业教师外流现象十分严重,近三年共有11名教师辞职或者调离学校,师范专业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另外,师范专业教师的隐性流失也比较严重,部分教师考虑到学校定位和个人发展,也主动从师范专业调整到非师范专业,加剧了师范专业师资力量的流失。虽然M高校的人事部门在引进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师范专业人才“一边引进,一边流失”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2.3 师资培育机制不全,教师素养有待提高
  师范专业师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宏观把控,全面布局,建立完善系统的培育机制。M高校师范专业在师资培育方面做了一定工作,但依然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师资培育机制。第一、培育内容陈旧。M高校地处皖北经济欠发达地区,信息闭塞,教师培育内容过于陈旧,缺乏现代培育理念。第二、培育途径单一。对M高校来说,教师的培训方式还是传统的岗前培训和国内外访学进修,培训途径非常单一。第三、重引进轻培育。近年来M高校加大了对优质人才的引进,但对其后期培育依然延续传统的“重引进轻培养”模式,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师资培育机制。
  教师素养是指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怀等要素的集合,是一个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必备要素。目前M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的整体素养尚待提高,部分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理念,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单一,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尤其是对目前师范教育的发展态势把握不够全面,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外,部分教师安于现状,自我发展动能不足,缺乏竞争意识,对教育教学研究没有热情,导致教师素养整体偏低,提升缓慢。
  2.4 教师职业理想滑坡,奉献精神缺失缺位
  职业理想是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是一名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最高追求。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综观M高校的师范专业教师队伍,总的来说是认真负责和爱岗敬业的,他们为M高校师范专业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校综合性发展思路的进一步强化,师范专业建设也受到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教师队伍中也有一些出现了职业理想滑坡、奉献精神缺失的现象。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有些教师职业价值认知模糊,忽视事业追求,他们走上教师岗位并非完全是热爱这一职业,而是迫于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把教师职业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对教师职业缺乏认同感[3]。其次是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职业理想教育。有些高校在教师培养问题上只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而淡化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塑造,加剧了教师职业理想的滑坡和奉献精神的缺失。
  3 师范专业师资力量强化路径
  3.1 建立师范专业发展保护机制,拓宽师范专业教师生存发展空间
  教师教育在教育发展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国家在第五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中确立的重要命题和战略方针。围绕综合性发展思路,学校需从宏观上对师范专业加以保护和引导,拓宽师范专业教师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促进师范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综合性高校师范专业师资队伍的发展建设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师范专业发展保护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对师范专业做好长期发展规划,建立明确的发展保护机制,避免师范专业的盲目裁撤,确保师范专业师资队伍规模。另一方面,要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师范专业教师生存发展空间。如今一些综合性高校都将优质资源用于理工、文管和艺术类等非师范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师范专业建设力度明显不足,导致师范专业师资队伍素质下滑严重。学校需要制定师范专业教师发展长期规划,从人才引进、师资培训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在政策导向上和资源配置上对师范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加以倾斜。   3.2 拓宽师资队伍引进渠道,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师资的引进是提升办学质量、改善师资结构的有效途径,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教师人才的引进需要打破传统观念,要建立起开放和多渠道的人才引进机制。一是要结合学校发展需求和师资队伍现状,制定科学规范的师资人才引进规划,加大师范专业师资人才的招聘力度。人事部门要根据学校目前的师范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和结构,有计划地增加专任教师数量,尤其是师资力量不强、数量不足的师范专业。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从一些资源丰富的师范类高校中引进一些师范教育专家和教学名师来学校教学或合作研究。高层次师范人才的合作交流,不仅可以提高师范专业的办学质量,也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研水平。三是从中小学教学一线择优聘用一些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中小学一线教师最熟悉当前的基础教育的现状,最了解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师范毕业生,将这部门教师吸收进来参与到师范专业的日常教学中,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四是外聘一些尚有余力的师范专业退休专家和教授。这部分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将他们充实到教学一线,对提升师范专业的教学水平有着极高的价值。
  3.3 搭建师资培养平台,完善师资培养机制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和根本力量,师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教育水平和层次,强化师范专业师资力量培养是办好师范专业的一大重要举措[4]。师范专业需要科学绘制师资人才培养蓝图,搭建师资队伍培养平台,多途径拓展师资队伍的培养渠道。各师范高校需建设完善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并以此为依托搭建教师模拟课堂平台、技能培训平台和对外交流平台等,切实有效地改善师范专业教师培养的软硬件资源,为师资水平提升提供物质保障。
  师资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完善的师资培养机制,师范专业可采取教师提升计划、硕博士工程和国内外访学进修等一系列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师资水平的培养和提升,最简洁的方式是实施教师提升计划,通过教学竞赛和教学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活动,促使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学校也可实施“硕博士工程”,鼓励和支持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这也成为当前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一个标杆;另外,还可以与国内外教学水平高的师范院校建立合作关系,选派一些教师到对方学校访学进修,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4 重塑教师职业理想,培养教师奉献精神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作为一名高校师范专业教师,必须树立起崇高的职业理想。一方面,教师要深入学习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法》和《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深入了解教师的教育使命和所肩负的职责,持续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深刻认识到教书育人这一职业所蕴藏的历史含义,进而将职业理想的外在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认知,提升其职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高校师范专业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振兴祖国教育的历史使命,要有投身于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甘为人梯的敬业精神,争做有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大国巨匠”。教师的奉献精神主要表现在投身教育、乐于研究、忠诚敬业、关爱学生等方面。投身教育、乐于研究需要教师热爱教学教育,潜心研究,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忠诚敬业、关爱学生需要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乐于教书育人,用满腔激情来哺育学生,用高尚的灵魂来净化学生。奉献精神是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所必备的最基本和最可贵的品质,不管现代教育发展到何种高度,教师奉献精神的培养将贯穿于教师整个教学生涯。
  4 结论
  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综合性本科高校师范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面临着诸多困难,若不及时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未来发展。为此,高校应遵从现代教育发展要求,从师范专业师资队伍薄弱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调配,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师范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并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立足到实践层面。
  【参考文献】
  [1]张曼.浅谈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改革与探索[J].赤峰學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5(09):144-146.
  [2]方德志,李斌.新建地方综合性高校师范类专业边缘化趋势及其出路[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23(03):56-60.
  [3]王皓.普通师范生与免费师范生职业理想现状比较——以成都师范学院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6,32(09):33-38.
  [4]张志勇.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准确把握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布局和重点任务[J].中国教育学刊,2018,04: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539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