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工程教育(MDE)资源融合体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该文探讨和分析了已有教学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借助社会化标注系统和二维码等信息技术,建立资源之间的关联,提高资源的复用率和检索效率,建立交叉融合的教学资源服务体系和平台,旨在助力适应新工科建设的交叉人才培养需要。
关键词:新工科;教学资源;交叉人才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36-0018-02
1概述
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推动现有工程学科之间、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融,促进新工科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成果共建共享,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等方面工作尤为重要[1]。近年来,我国陆续开展了多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等多项课程建设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效果,积累了大量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随时学习和再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然而,已有的专业之间、课程之间的教学资源建设基本呈现为各自为政的状态,不仅存在大量重复建设的问题,而且也缺少或没有建立必要的联系,不能够很好地适应新工科建设过程中的交叉人才培养需求[2]。
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实现各类资源之间的兼容并蓄,建立跨专业、跨课程的教学资源的联系,建设高效快捷的服务平台。旨在助力学科之间、专业之间、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为更好地培养适应新工科建设要求的人才提供环境保障,提高新工科建设的质量和效率[3]。
2新工科背景下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2.1跨专业、跨课程的各类教学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
新工科建设需要培养交叉人才,如何保持课程之间的教学资源的相对独立性,不破坏原有的课程自身体系;同时,又能够科学的建立各类课程教学资源之间的联系,实现跨专业、跨课程的资源之间的兼容并蓄,这两点是亟待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需要研究如何进行跨专业、跨课程的教学资源组织并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既保证每门课程本身原有的独立性[4],又能够满足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深度学习,以及与各个知识点交叉相连的跨课程的广度学习的需要,多学科工程教育资源融合体系如图l所示。
2.2优质资源的复用及高效快捷的资源检索方法研究
在各级各类课程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优质的教学资源,为了避免重复的资源建设,降低教学改革成本,减轻教师负担,必须解决这类资源的再利用问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会积累大量的教学资源,其中一些重要的教学资源,用户可能需要查看多次。然而,传统的资源检索需要用户经过多次鼠标点击,或键盘操作才能够找到资源人口,显然不能适应学生对高效学习的需求。因此,需要研究如何借助信息技术为用户提供高效快捷的资源检索方式。
2.3多学科各类资源的共生和融合,及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可视化研究
目前,大多数教学平台大多按照单一、固定的知识框架排列教学资源,没有充分考虑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的需求。为了满足上述需求,要将已有的资源和补充的教学资源,合理地集成到一起,实现二者之间的共生。同时,对基于语义标签体系建立起来的资源之间的关系进行可视化,清晰直观地将资源之间的联系呈现出来,实现语义层面上的融合,以便用户首次访问就能快速定位和检索到其需要的信息,轻松地实现深度学习或广度学习的目标。
3解决方案
3.1利用社会化标注系统[5],借助语义标签体建立跨专业、跨课程的资源之间的自然联系 语义标签作为数据的核心语义体现以及信息主题的浓缩,可以帮助用户快速了解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明确资源之间的关系,在检索数据时快速定位所需信息,更好地支持学生的深度学习和广度学习需求。因此需要由专业课程负责教师建立标签语义体系,力求从多个层次对资源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标注。
3.2利用二维码技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效率
本课题拟采用将资源链接转化成二维码的方法,使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存储、打印相应二维码等方式,随时利用移动终端扫描二维码,找到对应的文本、音/视频资源(如图2所示),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效率。
3.3基于python語言开发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实现多学科各类教学资源的共生和融合[6]
Python第三方库丰富,移植性好,扩展性强。因此可选用Python语言进行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主要解决如下问题:(1)可视化基于语义标签建立的资源之间的联系;(2)对于已有的优质教学资源,将其转化为二维码并集成到平台中。最终,在服务平台中实现教学资源的共生和融合。技术路线如图
3所示,教育资源功能结构图如图4所示。
4结束语
各自为政的教学资源建设的形式下,不仅存在教学资源重复建设的问题[7],各门课程教学资源之间也缺少必要的联系,难以适应新工科建没过程中的交叉人才培养需求。本文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各类资源之间的兼容并蓄,建立跨专业、跨课程的教学资源的联系,建设高效快捷的服务平台,以助力学科之间、专业之间、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8],为更好地培养适应新工科建设要求的人才提供环境保障,提高新工科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1-13.
[2]黄建昌,孙娜,刘振超.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编程课程考核网站的设计与实现——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53.
[3]杨晓燕,梁丰,王仁芳,等.新工科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8(5):56-58.
[4]赵媛,王杰,周立军,等.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C语言程序设计MOOC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4):147-150.
[5]李娜,范正洁,郝传洲,等.采用语义分析的标签体系构建方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9,53(1):169-174.
[6]林健.新工科建设:强势打造“卓越计划”升级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7-14
[7]葛方振,刘怀愚,洪留荣,等.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的重定位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36):133-134.
[8]王婷,刘任任.新工科建设形势下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计算机教育,2018(2):10-13.
【通联编辑:朱宝贵】
收稿日期:2019-10-25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8年度高教科研一般课题,课题编号:JGJJX2018D458。
作者简介:杨杰明(1972-),男,山西太谷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电力信息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236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