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教育等的主要力量,其工作效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通过梳理国内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不同视角提出的关于辅导员工作中实效性和效能的问题,总结国内学者运用不同方法对影响辅导员工作效能因素的分析,提出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拙见,以期为领域内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带来启示。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工作效能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2(c)-0234-02
  1  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研究背景
  在我国,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第一人,是大学生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教育等的主要力量。辅导员存在的必要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认可,一些高职院校对于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也十分重视,高职院校内辅导员队伍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同时,辅导员受到的议论也越来越多。普遍观点认为,辅导员鲜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所占比例较少,业务素质较低难以从事相关课程教学,且工作经验不足、教育方式方法单一,遇事容易感情用事,甚至自乱阵脚。而绝大多数辅导员却自觉其身份角色尴尬,承担的工作责任太多,很多职能部门都偏重对辅导员的使用,纷纷对辅导员下达工作任务,工作繁琐复杂。当这两种观点在同一时空内出现时必会产生对峙的局面,其结果势必造成辅导员岗位普遍出现职业倦怠导而致效能低下。
  在高职院校内,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的基层管理环节,肩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等重要使命,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倘若辅导员工作效能低下,短期内不仅影响到自身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到学生成人成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力亦会受到影响,势必造成辅导员队伍人员流失,既不利于辅导员终生职业发展,也有损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输出的社会贡献力。
  2  国外学者对辅导员工作效能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与国内不同,西方高校普遍将高校学工工作分为学生事务和学术事务两大模块。一般来讲,学术事务指学生学习、课程、课堂和认知发展等内容;学生事务指学生活动、住宿生活、学生情感及个人问题等。由此可见,西方高校内学生事务管理和国内高校中学生工作可作为类似比较对象。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已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已逐步规范化、专业化,有其比较成熟的体系,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自主权、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现代化的服务手段是其重要特征。在学生事务管理组织架构中,并没有设置辅导员岗位,因此国外学者对于辅导员的研究十分鲜见。
  国外高校在学生事务管理组织框架中,并没有辅导员岗位,国外学者对于辅导员工作的研究十分鲜见,多以学生事务中心为研究对象:国外学者研究将信息技术与学生事务工作相结合,寻求效果提升的可能性;同时关注学生事务工作程序及工作人员技能问题;还有学者观察到学生事务的服务性体现。
  3  国内学者对辅导员工作效能的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学者们对于辅导员的工作效能的研究比较多,分别从不同视角对影响辅导员工作效能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
  (1)以心理学为视角,有学者直接以辅导员心理健康为切入点,分析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的联系。刘小红认为辅导员由于职业压力过大造成职业倦怠,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导致工作效能低下,辅导员可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科学地评价自身的工作压力,构建强大的自我系统,增强倦怠免疫能力。还有学者依据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来研究分析辅导员的工作效能。其中,辅导员的教学效能感是解释其工作动机的关键因素,它影响着辅导员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影响辅导员对工作的努力程度,以及在遇到困难时他们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因此,在寻求辅导员工作效能提升时,也多以心理学视角提出建议和要求,宋杰、何宁等认为可以以职业幸福为主线构建开放的培训内容体系,使辅导员能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通过外部强化,激发辅导员的成就目标。季岩砚认为高校辅导员的自我效能在职业倦怠和工作绩效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个人成就感作为重要影响因素直接作用于任务绩效。
  (2)以行为学为视角,以师资队伍建设角度来观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雷习林、童松辉认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需要专业化发展,应建立、完善辅导员管理长效机制,从辅导员队伍选聘着手,严格考评,促进辅导员职业化成长以扩大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力,从而落实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曹锟认为辅导员实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非常特殊的教师岗位,为保证辅导员工作效能,应从政策、机制、素质3个层面加强建设。政策上明确辅导员地位、确保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机制上从优聘用、完善培训、严格考核、建立“辅导员中心”并下设教研室,分别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班级建设、就业指导、心理健康等科目类别。素质上以辅导员能力为核心,促进辅导员向功能型、学习型、科研型等方向发展。
  (3)以社会学为视角,从人口社会学特征分布观察制约辅导员工作效能提升的因素。方海明通过对人口社会学方差变量的分析认为人口社会学变量,如学校类型、性别、工作年限、职务职级、年龄等因素对辅导员工作效能存在影响。刘小红认为辅导员年龄在情绪衰竭、工作倦怠、工作压力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季岩砚认为辅导员自我效能、工作绩效在不同人口学统计变量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其中婚姻、学历、年龄、职称、收入5个因素最为明显。
  这些学者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用不同方法提出了关于辅导员工作中实效性和效能的问题,并且分析了影响辅导员工作效能的因素,探讨了关于提升辅导员工作效能的方法和途径。
  4  结语
  早在1936年,辅导员的研究已进入国内研究者的视野,直到1979年恢复高考以来,关于辅导员的研究才逐渐增多。关于辅导员工作效能研究,国内学者主要研究特点有:第一,国内研究者对于辅导员工作效能的研究视角多广,但以研究工作效能感为主要切入点的心理学分析为主。第二,国内学者的研究过程重实地调研、重数据分析,但多为因素关系研究。无论基于何种视角,国内学者普遍运用实地调研获得关于辅导员岗位的相关数据,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等。第三,国内学者研究分析多以辅导员角色定位模糊为辅导员工作低下、人员结构参差不齐为影响辅导员工作效能的主要原因。第四,将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作为个人工作效能、学校效能提升途径多为国内学者热议。第五,国内学者多以高等院校辅导员工作效能为研究对象,而以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效能为研究对象者不多。
  目前,学者对于辅导员工作效能的相关研究中,大多都以调研为基础,对影响辅导员工作效能的原因分析较为客观。有学者认为,高校辅导员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是提高工作效能、促进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有学者疾呼,应抬高辅导员准入门槛,精心挑选专业素养高、思想觉悟高的人员担任辅导员工作。当然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本质和前提是辅导员到底需要从事什么专业、体现什么职业角色,究竟是碎片化的行政工作还是有明确职业身份的思想政治教师,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思考的。
  参考文献
  [1] 王小红.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0-241.
  [2] 馬庆发.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2009[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3-177.
  [3] 方海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效能感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545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