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选择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43%戊唑醇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拿敌稳)水分散粒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进行小麦赤霉病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0%丙硫菌唑油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效好,达84.72%,且对小麦安全,适合在当涂地区防治小麦赤霉病上推广。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30%丙硫菌唑油悬浮剂;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6-0096-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小麦赤霉病是危害小麦生长的主要病害,对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近几年,小麦赤霉病在当涂县呈现偏重发生态势,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30%丙硫菌唑油悬浮剂是安徽久易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最新登记推广的防治小麦赤霉病药剂。为准确掌握该药在本地的使用技术和防治效果,2019年当涂县植保站开展了30%丙硫菌唑油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与当地主要推广药剂的田间防效对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当涂县姑孰镇宝塔村某农户田中进行,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为单季粳稻,试验田面积1 200 m2,前茬收获后秸秆粉碎还田,统一肥水管理。小麦于2018年11月25日均匀撒播,播前用31.9%戊唑吡虫啉(奥拜瑞)悬浮种衣剂拌种,播种量0.3 t/hm2,开沟覆土盖籽。播后3 d用33%氟噻·吡酰·呋悬浮剂(拜宝玛)1 200 mL/hm2兑水450 kg/hm2喷雾进行土壤封闭除草[1-2]。
  1.2    试验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为宁麦13;试验药剂为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安徽久易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3%戊唑醇悬浮剂(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生产)、75%肟菌·戊唑醇(拿敌稳)水分散粒剂、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浙江省桐庐汇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25%氰烯菌酯悬浮剂(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均为市售。
  1.3    试验设计
  试验根据所用药剂及用量不同共设6个处理,即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675 mL/hm2(A)、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450 mL/hm2+43%戊唑醇悬浮剂300 mL/hm2(B)、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00 g/hm2(C)、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600 mL/hm2(D)、25%氰烯菌酯悬浮剂3 000 g/hm2+43%戊唑醇悬浮剂300 mL/hm2(E),以清水作对照(CK)。3次重复,共18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66.67 m2。于2019年4月19日小麦扬花期施药,施药当日天气晴,东风4级,气温18~27 ℃。用雾星-16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均匀喷雾,药液用量为450 kg/hm2。
  1.4    药后天气情况
  施药后,4月21—23日、27—29日本地有2次降雨过程,普降小到中雨。小麦正处于扬花—灌浆期,对小麦赤霉病发生发展较为有利[3]。
  1.5    调查方法
  1.5.1    安全性调查。4月26日对各处理进行安全性调查,调查有无药害发生。
  1.5.2    防效调查。小麦赤霉病病情稳定后调查1次,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100穗,共500穗,分别记载病穗数、病级数[4-5]。分级标准如表1所示。
  计算公式[6]如下:
  病穗率(%)=病穗数/调查总穗数×100;
  病指=Σ(各级病穗数×对应级数值)/(调查总穗数×分级
   数最高值)×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指-处理区病指)/对照区病指
  ×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药后7 d调查发现,各处理小区小麦均生长良好,没有药害现象发生。
  2.2    不同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
  由表2可知,各处理均对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效,均在70%以上。处理A、B、C、D病指防效分别为84.72%、76.39%、72.22%、75.00%、75.00%。新复极差法(DMRT)分析表明,处理A和处理B防效差异不显著;处理A和处理C、D、E之间防效差异显著,达极显著水平;处理B、C、D、E之间防效差异均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30%丙硫菌唑油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效好,且对小麦安全。2019年小麦扬花期降雨2次,雨量不大,小麦赤霉病总体发生程度中等。施药时间稍迟,已扬花20%~30%,也对防效造成一定影响[7-9],但与主推药剂防效差异明显,值得在本地推广。
  4    参考文献
  [1] 张爱民,阳文龙,李欣,等.小麦抗赤霉病研究现状与展望[J].遗传,2018,40(10):858-873.
  [2] 姚克兵,庄义庆,尹升,等.江苏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J].植物保护,2018,44(1):205-209.
  [3] 陈云,王建强,杨荣明,等.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形势及防控对策[J].植物保护,2017,43(5):11-17.
  [4] 陈永明,林付根,赵阳,等.论江苏东部麦区赤霉病流行成因与监控对策[J].农学学报,2015,5(5):33-38.
  [5] 罗家传,王怡,何春伟,等.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通讯,2014(7):38-42.
  [6] 张洁,伊艳杰,王金水,等.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4,34(1):24-28.
  [7] 杨玉靖.小麦赤霉病及其影响因子关系的探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6.
  [8] 于思勤,马忠华,张猛,等.河南省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关键技术[J].中国植保导刊,2019,39(2):53-60.
  [9] 唐建明.全程预防小麦腐生菌侵染[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9-06-05(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78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