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黟县古树名木现状及保护修复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古树名木作为文化历史的见证,受到我国环境不断恶化以及恶劣天气的影响,衰老和死亡速度不断加快。鉴于此,本文以黟县为例,阐述了古树名木的现状,对黟县古树名木保护和修复的意义进行探析,从制度建设、项目资金、补偿机制、养护保护专业化等4个层面对古树名木保护展开探讨,以提升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水平,巩固古树名木保护成效。
  关键词    古树名木;保护和修复;现状;建议;安徽黟县
  中图分类号    S7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7-0156-01                                                                                     開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古树名木是自然博物馆中篆刻着历史痕迹的“绿色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每株古树都见证了当地历史演变、兴衰以及人文、环境、气候的变迁。除此之外,古树树体高大、古朴,树枝遒劲有力,树体优美,欣赏价值颇高。
  古树能长期保存下来,说明它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如何保护、修复好古树名木,让它们延缓衰老、重新焕发生机,是林业工作者对古树敬畏和仰慕的体现,也可以为研究如何改善树种结构单一、保护生态环境、良种选择、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提供资源保障。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和修复管理,不仅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而且对于发展乡土树种和合理引进外来物种具有重要意义[1-2]。随着人类对精神文明的需求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古树名木的价值,自发投入到古树名木的保护与修复中。黟县作为一个以旅游为重要经济支柱产业的小县城,保护和利用好当地古树资源对发展当地的旅游事业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1    黟县概况及古树名木现状
  1.1    黟县历史和人文
  黟县是古徽商聚集地和徽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和中国旅游强县,面积857 km2,人口9.47万人,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黟县始建于秦(公元前221年),“黟”字本义为黑、黑木,因建置于黟山南边而得名。境内完整保存1 590幢明清古建筑,拥有西递和宏村2处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6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44个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及以下文物保护单位88处,被称为“中国明清古民居博物馆”“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黟县环境优美,生态绝佳。境内山川毓秀、田园相依,全县山场面积占县域面积的85.9%,森林覆盖率84.8%。全县以旅游主导,资源丰富,共有收费景区15处,其中5A级景区2处(西递、宏村)、4A级景区4处、3A级景区1处,先后荣获“中国旅游强县”“全国文化旅游示范县”“中国最具文化魅力旅游名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最具幸福感的休闲城市”“全国十大县域旅游之星”“中国乡村民宿发展示范县”“全球百佳可持续目的地”等10余个国家级荣誉称号。古树名木在黟县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宏村庭前的2株名木银杏、枫杨被游客称为“红白囍树”,塔川秋色以古树群名闻遐迩。
  1.2    黟县古树名木分布现状
  2015年全国第三次古树名木普查的数据显示,黟县的古树名木数量为1 582株,树种有62 类之多,名木、一、二、三级保护树种的数量分别为4、35、214、1 329株。榧树、枫香、香樟、银杏和木樨等乡土树种是黟县古树名木的主要特色,榅桲则是黟县古树名木的外来客,此树种也是安徽唯一的古树。据自2015年全国第三次古树名木普查以来的几年数据显示,受恶劣天气和古树名木的长势影响,每年都会出现3~5株古树死亡。虽然大多数的树木生产态势良好,但是部分个体的长势日渐恶化。
  1.3    黟县古树名木保护现状
  1.3.1    古树名木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与问题。一是古树自身状况。古树名木树龄都在100年以上,经历快速的生长阶段,逐渐过渡到生理衰老期,树体平衡遭到破坏,树冠更新复壮能力弱,抵抗力显著下降,木质腐朽,树体衰老,逐渐趋于死亡。二是自然灾害。因气候的变迁,古树经常遭受低温、高温、雷击、大风和暴雨等恶劣天气的袭扰,造成大量古树脱皮、溃疡、树洞、树枝断裂、雷击火烧等一系列问题,极大威胁古树生长生存。三是病虫害影响。古树因自身衰弱常易发生疾病,引发病虫害,造成古树遭受不可逆的破坏。四是人类活动影响。水泥道路建设、房屋建筑、纵火焚烧等人类活动都会给古树名木造成致命伤害。
  1.3.2    古树保护目前采取的措施。一是黟县1582株古树名木分布于8个乡镇,全部实现了挂牌管理。二是所有古树名木由古树名木所有权者实行日常养护,落实了管护责任人。三是由乡镇人民政府、林业站和森林派出所对古树名木实行巡护和监管。四是从2016年起每年拨付10万元左右财政资金对生长衰弱、渐危、濒危的古树名木进行专项修复,古树修复进入了常态化。特别是群众自发性对榧树等古树修复也屡见不鲜。   2    古树名木保护建议
  2.1    建立古树养护巡查制度和健全古树信息监管档案
  由于古树名木大多生长较弱,腐烂中空是古树最多见的现象,受大风、雨雪等恶劣天气影响,导致古树风折、倒伏、断枝,造成古树死亡。自2015年第三次古树名木调查后,黟县每年受上述影响死亡的古树都在3~5株及以上。强化古树定期和不定期巡查,建立健全古树生长信息监管档案,及时发现存在的隐患并有效采取保护和修复措施,才能最大化地保护渐危、濒危古树[3]。
  2.2    设立各级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古树保护专项财政資金
  目前,各地在古树保护上缺乏专项资金,保护流于形式,往往只是挂牌了事,无法发现问题并迅速有效处置问题。基层林业部门由于缺乏资金,对有安全隐患的古树无法及时修复和保护,时常对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破坏。从2016年开始,黄山市财政部门每年拨付部分资金对古树名木进行修复,但仍杯水车薪,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古树保护现存的问题。一是不能发现情况便立即开展相关修复,需要资金到位后才能开展修复和保护;二是资金缺口较大,常难以一次性修复到位,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三是对修复难度大、资金需求量大的古树只能搁置。如果设立省、市、县三级政府和财政、林业部门古树保护专项资金,根据管理范围,分别对一级(含名木)、二级、三级提供专项资金,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古树名木保护难题[4]。
  2.3    建立古树资源补偿机制
  通过挂牌等工作,往往把集体、个人所有的古树归属明确为国家资源,集体、个人已无权处置古树,因而会造成人们对古树生长和保护听之任之,特别是村庄周围或私人院落内古树由于缺乏有效保护措施,对人身和财产造成损坏后,无法得到有效补偿,使得群众对古树保护存在一定抵触情绪。通过古树资源补偿,对古树保护责任单位和个人进行奖惩,能够充分调动集体和个人对古树保护积极性,也有利于及时了解和掌握古树生长信息,形成古树名木的良好保护机制。一是根据古树名木保护等级每年分别给予古树保护责任人一定数额的补偿;二是给予古树造成的人身和财产损失进行补偿。
  2.4    强化对古树养护和保护人员的培训
  在古树名木养护和保护管理工作中,由于古树保护的观念没能深入人心,县、乡两级林业技术人员缺少古树保护和修复的知识和经验,在古树修复的指导上存在短板。古树养护责任单位和个人也不具备修复古树的条件,一旦古树生长出现异常,难以有效采取保护措施。因此,省、市两级林业主管部门加强对基层管理人员和养护人员进行古树保护和修复的培训显得极为重要。
  3    参考文献
  [1] 陈伟玉.三亚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与景观分析[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2] 詹运洲,周凌.生态文明背景下城市古树名木保护规划方法及实施机制的思考:以上海的实践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6(1):106-115.
  [3] 石红旗,谢兴刚,方建忠.太原城区古树名木现状分析与后续资源保护研究[J].中国园林,2014,30(3):111-114.
  [4] 叶广荣,何世庆,陈莹,等.广州市古树名木现状与保护对策[J].热带农业科学,2014,34(3):87-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821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