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黄土高塬沟壑区不同沙棘品种分枝性状对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在黄土高塬沟壑区的甘肃庆阳南小河沟流域,于2013年秋季引进俄罗斯大果沙棘11种、国内杂交沙棘4种,并选用当地中国沙棘1种,共计16个品种进行试验。通过对2014年栽植当年、2015年栽植第2年以及2018年栽植第5年不同沙棘品种分枝性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最适应当地气候的是当地中国沙棘,分枝特性最好,树体庞大,适宜进行生态建设利用;原产地与当地气候相关最为悬殊的引进大果沙棘,分枝性能相对较差,但叶多叶大、叶色深绿、果大刺少,可以被当地工业原料林建设选为当家品种;具有中国沙棘、蒙古沙棘(来自俄罗斯)特性的杂交沙棘,分枝性能居中,是生态经济型利用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    大果沙棘;杂交沙棘;中国沙棘; 分枝特性;黄土高塬沟壑区
  中图分类号    S79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9-0161-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黄土高塬沟壑区为我国黄土高原的一种重要二级类型区,以具有典型塬面、塬坡、溝道3种地貌,固塬、固坡、固沟3道水土保持防线而著称[1]。甘肃庆阳的南小河沟流域,曾在20世纪80年代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翡翠”,是黄土高塬沟壑区多年来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结晶。在南小河沟流域通过建立不同品种沙棘林,开展分枝特性对比分析,选出生长状况良好、适应性强、枝繁叶茂、适用于黄土高塬沟壑区生态建设、环境绿化和经济开发的优良沙棘品种,显得十分重要且必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沙棘试验地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南小河沟流域(北纬35°42′33.4″,东经107°33′17.5″),海拔1 148 m,年降水量561.5 mm,其中7—9月的降水量>全年降水量的60%,年均气温8.3 ℃,日照时数3 060 h,年总辐射量548.35 kJ/cm2,无霜期162 d,≥10 ℃的年积温2 700~3 300 ℃。试验地土壤为淤积土,栽植苗木前为撂荒地,面积4 666.7 m2,株行距1.5 m×2.0 m,试验地中间按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修有2条排水、排盐碱水渠。
  1.2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为2013年从俄罗斯引进的大果沙棘品种(蒙古沙棘)11种2 295株,国内杂交沙棘品种(蒙古沙棘×中国沙棘)4种170株以及当地中国沙棘1种20株。引进大果沙棘苗、国内杂交沙棘苗均为2013年嫩枝扦插苗,当地中国沙棘苗为2013年种子繁育的实生苗。
  1.3    试验内容与方法
  2014年春季栽植后,选定样株,分别于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和2018年4月进行不同沙棘品种分枝数量的调查,其中2014年、2015年每个品种选取10株具有代表性的植株进行调查,2018年每个品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3株进行调查,然后统计每个品种的分枝级数和数量。其中:一级分枝指从主干上长出的新枝;二级分枝指从一级分枝上出的新枝;三级分枝指从二级分枝上出的新枝;四、五级分枝依次类推。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沙棘品种定植当年分枝性状
  2014年10月对不同沙棘分枝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在黄土高塬沟壑区,不同沙棘品种定植当年,以当地中国沙棘分枝最多,三级分枝达39枝;国内杂交品种杂优1号、杂优10号、杂优12号分枝较多,杂优12号分级甚至达到四级,而杂优54号分枝较少,只有二级,且分枝数量较少;引进大果沙棘品种分枝普遍较少,36%的品种达到二级分枝,64%的品种只有一级分枝,且分枝数量较少。分析原因,可能是从俄罗斯引进的沙棘苗木根系较小(俄罗斯当年嫩枝扦插时间较我国更短),栽植当年为缓苗期,能成活已实属不易,因而生长相对缓慢,只在主干上长出了新的枝条(一级分枝),并且数量较少。
  2.2    不同沙棘品种定植第2年分枝性状
  2015年10月对沙棘分枝状况继续开展了调查,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不同品种沙棘栽植第2年生长状况良好。各品种间依然是当地中国沙棘生长最好,分枝数量最多,四级分枝达88枝;国内4个杂交品种分枝数量较多,特别是杂优54号分枝数量与2014年相比较增加较多(上年分枝较差),与其他3种相差不大;引进大果沙棘品种分枝仍然普遍较少,27%达到三级分枝,91%达到二级分枝,分枝数量仍然较少。大果沙棘一级分枝数量最多14枝,最少只有4枝;二级分枝最多为17枝,201310于2014年、2015年连续2年分枝数量相同。引进大果沙棘与国内杂交沙棘品种相比,分枝级数、分枝数量均较少,但枝条较为粗壮;与当地中国沙棘相比,分枝数量则更少。
  2.3    不同沙棘品种定植第5年分枝性状   2018年10月,对不同沙棘品种的分枝状况进行了补充调查,具体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经过5年的生长,引进大果沙棘、国内杂交沙棘和当地中国沙棘均长势良好,分枝数量大为增加,当地中国沙棘和杂优沙棘分枝数量仍然居多。中国沙棘四级分枝达395枝,五级分枝24枝,但枝条多而细弱,叶片小;国内杂优品种杂优1号、10号、12号分枝数量多,仅杂优54号与其他3种杂交沙棘相比分枝数量有差距。引进大果沙棘品种分枝数仍然不及当地中国沙棘和国内杂交沙棘,达到四级分枝的品种只有201301和201306,多数只达到三级;201301、201303、201305三级分枝数量分别为369、144、110枝;201302、201304、201306、201307、201308、201309二级分枝数量比较多,虽然三级分枝数量少,但枝条粗壮,树形美观,无棘刺,果实大且果柄长。201310、201311分枝数量最少,一级分级数量只有10、11枝,三级分枝数量均有11枝,枝条稀疏,树势弱小。引进品种在栽植4年后,各品种间已有分化,其中2个品种已有生长不适应症状,占引进全部品种的18.2%,而81.8%的引进大果沙棘品种则表现了适应性状。
  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国内杂交沙棘品种和当地中国沙棘距离地面近1 m的枝条全部干枯。这可能是因为正常的自然整枝。
  3    结论与讨论
  黄土高塬沟壑区从2013年引进不同品种沙棘开展试验,并系统研究了定植当年(2014年)、第2年(2015年)、第5年(2018年)3个年份的沙棘分枝特性。结果表明,当地中国沙棘和国内杂交品种分枝状况好,一级分枝数量少,树干粗壮,二、三、四级分枝多,生长迅速,特别是中国沙棘虽然生长速度快,分枝数量多,但枝条细弱、果实小、刺多、叶片小,同时显示出2种极端,即较高的生态价值和较低的经济开发价值,也为其定位为生态绿化树种提供了一些科学依据;国内杂交沙棘品种生长速度快、分枝数量多、棘刺较少、果实较大,可作为生态建设和经济开发利用的生态经济型树种进行推广应用[2-4]。引进大果沙棘除201310、201311外,其余9种(其中201306为雄株)主干粗壮笔直,分枝数量适中,冠幅大、呈圆形、树形美观、无棘刺、果实大,并且果柄长,果实成熟早,酸甜可口。基本可以断定,这些品种将是建造沙棘工业原料林的当家树种。
  本文仅从分枝性状这一指标对引进大果沙棘、国内杂交沙棘和当地中国沙棘进行了对比分析。3个不同年份的数据均说明,当地中国沙棘的分枝性能最强,树体庞大,适于进行生态建设利用;国内杂交沙棘品种分枝性能居中,是生态经济型利用的最佳选择;引进的11个大果沙棘品种中,有9种的经济性状表现突出,果大刺少,可以被当地工业原料林建设选为当家品种。分枝特性的数据系列倾向,与当地中国沙棘、国内杂交沙棘和引进大果沙棘对黄土高塬沟壑区的气候适应性能完全一致。最为适应当地气候的当地中国沙棘,分枝特性最好;原产地与当地气候相关最为悬殊的引进大果沙棘,分枝性能相对较差[5-8];具有中国沙棘、蒙古沙棘(来自俄罗斯)特性的杂交沙棘,分枝性能居中[9-10]。事实也证明了分枝性能这一指标,可以成为沙棘不同品种适应某一地区的重要衡量指标。
  4     参考文献
  [1] 胡建忠.浅谈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J].人民黄河,2001,23(1):24-26.
  [2] 胡建忠,夏静芳,土小宁.中国的沙棘资源建设开发及其展望[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6):98-102.
  [3] 张东为,戈素芬,胡建忠,等.辽西引进俄罗斯大果沙棘适宜性初步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2019(11):69-72.
  [4] 马彦广.大果沙棘引种栽培试验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8(10):32-33.
  [5] 武志博.生态经济型杂交沙棘优良单株选择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
  [6] 高立山,文经纬.浅谈阜新杂交沙棘的优良类型及适应性[J].中国水土保持,2004(9):34-35.
  [7] 吉志伟.轮沙棘在绿化中的优势特性及其经济效益[C]//太原市中小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发展促进会工程技术发展论文集.太原:太原市中小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发展促进会,2015.
  [8] 郭金龙,卢建财,任宝君.辽西北地区生态林建设保护与发展的障碍因子分析及解决对策[J].河北林业科技,2009(1):47.
  [9] 丁健.低碳农业下沙棘的发展策略与启示[C]//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发展低碳农业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学会,2010.
  [10] 熊长江,赵向豪,姚娟.边境贫困县特色产业扶贫的经济效应研究:以阿合奇縣沙棘产业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11):243-2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183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