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水稻新品种舒丰粳1号的选育经过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舒丰粳1号系舒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双季晚粳新品种,2019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在安徽省双季晚粳稻区推广种植。本文介绍了舒丰粳1号的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阐述了其特征特性,总结了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肥水运筹、综合高效防治病虫害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舒丰粳1号;选育经过;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0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9-0038-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随着双季晚粳育种及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已出现了一批高产水稻品种,这些品种在生产上都有一定面积的推广,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点,如个别年份出现耐热性耐寒性不强,或因病害生理小种变化而发病较重等,仍然不能满足双季晚粳生产发展的需要。做大做强粳稻产业,确保市民健康生活的“米袋子”安全,如何选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型广适性新品种,关键在于加大科技投入,广泛开展亲本材料的改良与创新。
  舒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选用性状优良、可互补材料,用带有高产基因的南粳553与从日本引进的抗稻瘟病、条纹叶枯病和纹枯病品种爱知香杂交,集合双亲优点,创新材料系统,经系谱法选择,选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新品种舒丰粳1号。2019年该品种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舒丰粳1号系从2006年人工杂交开始,此间经过3年异地加代单株选择,经历连续8年10代选育的常规粳稻新品种(系)。
  2006年正季在舒城县,对从南京引进的南粳553(作母本)和从日本引进的爱知香进行一组人工杂交,获得78粒杂交种子。2006—2008年在海南异地加代,完成了从基础株系到目标苗头品系,再到优势品系选育。2009年进入品系稳定筛选。2010年品系圃比较F7选择,06-4-d-123综合性状优秀稳定。2011年F8品系06-58-j-34综合性状优秀稳定。2012年F9品系06-58-k-79综合性状优秀稳定。同质品系混收,定名为“舒丰粳1号”。2013年参加舒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双季晚粳品种对比试验,2014年参加舒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全省布局的10点次双季晚粳品种比较试验,2015年参加安徽省农作物新品种测试中心在全省布局的10点次双季晚粳品种比较试验,2016—2017年参加安徽省区试,2018年参加安徽省生产试验,2019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皖稻20190027。适宜在安徽省双季晚粳稻区推广种植。
  2    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属晚粳常规品种,2016年、2017年2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82.0 cm,株型紧凑,叶片挺直且长宽适中,叶色浓绿,茎秆坚韧,植株生长清秀、分蘖能力强,穗态较齐,熟相好。有效穗340.5万穗/hm2,穗長16.4 cm,每穗总粒数141.6粒,结实率85.7%,千粒重24.7 g。全生育期137.2 d,较对照品种早熟3.0 d。
  2.2    产量表现
  2013年参加舒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双季晚粳品种对比试验,折合产量8 184.0 kg/hm2,较对照M1148和南粳553分别增产7.7%和9.8%。2014年参加舒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全省布局的10点次双季晚粳品种比较试验,舒丰粳1号平均产量8 197.5 kg/hm2,居第1位,较对照M1148增产8.43%,增产显著。
  2015年参加安徽省农作物新品种测试中心在全省布局的10点次双季晚粳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产量8 989.5 kg/hm2,较对照当育粳10号增产7.78%,居本试验第3位。2016年参加安徽省区试,平均产量为8 655.0 kg/hm2,较对照品种当育粳10号增产8.95%;2017年参加安徽省区试,平均产量为8 812.5 kg/hm2,较对照品种当育粳10号增产12.63%,达显著水平。2018年参加安徽省生产试验,产量 为8 227.5 kg/hm2,较对照增产12.04%。
  2.3    抗逆性
  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4年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抗纹枯病和稻曲病,高抗条纹叶枯病;2015年中抗稻瘟病(MR1),中抗纹枯病(MR2),中抗白叶枯病(MR2),抗稻曲病(发病率MR1,病指R),高抗条纹叶枯病(HR);2016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50),抗稻曲病(病指1.5),中抗纹枯病(病指41),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8),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2%);2017年感白叶枯病(病指51),感纹枯病(病指61),感稻瘟病(综合抗指7.25),中抗稻曲病(病指4.2),高抗条纹叶枯病(发病率2%)。省区试及生产试验各参试点均未发生倒伏。   2.4    稻米品质
  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整精米率35.8%,精米率74.3%,糙米率84.4%,粒长5.3 mm,长宽比1.8,垩白度6.9%,垩白米率41%,胶稠度87 mm,透明度1级,碱消值7.0级,蛋白质含量8.9%,直链淀粉含量16.8%,综合指标符合食用稻品种品质普通米标准。
  3    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3.1    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舒丰粳1号一般在6月中旬播种,合适的秧田播种量为750 kg/hm2,培育壮秧,秧龄25 d左右移栽为宜[1-2]。
  3.2    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
  产量目标9 000 kg/hm2,栽插密度17 cm×13 cm,基本苗90万~120万株/hm2;产量目标9 750 kg/hm2,栽插密度17 cm×10 cm,基本苗120万~150万株/hm2。
  3.3    科学肥水运筹,构建高产群体
  应坚持“前重后补”的施肥原则,大田总氮施用量为225~300 kg/hm2,测土配方施用磷、钾肥。基肥、分蘖肥、穗粒肥的比例以7∶2∶1为宜[3-4],实现稳妥够苗、分蘖高峰后不徒长。在水浆管理上,做到浅水插秧,湿润促蘖,适时多次搁田和烤田,孕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后期干干湿湿至黄熟。
  3.4    预防为主,综合高效防治病虫害
  注重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节制氮肥用量,正常防治各种病虫害,根据大田发病情况与当地植保部门病虫测报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化学防治应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5-6]。注意稻瘟病和纹枯病的防治,白叶枯病重发地区应做好预防工作;虫害上,注意稻飞虱及螟虫的防治。
  4    參考文献
  [1] 刘景波,肖霄.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0(1):18.
  [2] 沈世胜.恒优丝占在浦城县作烟后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稻麦科技,2019,37(4):49-51.
  [3] 刘鑫,刘兴娥.秦巴山区水稻特优801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9(12):250-251.
  [4] 黄显锋.荃优212在清流县作烟后稻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23):88.
  [5] 谢心丽,林金平,杨善槐,等.绿色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正优538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9(12):21-22.
  [6] 邵玺文,刘伟洋,耿艳秋,等.吉林省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展望[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9,41(6):631-6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189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