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培养对油茶生根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为构建海南本地油茶优良单株快繁和再生体系,以海南本地油茶优良品种热研2号的嫩芽为外植体,开展了无糖培养对油茶生根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构建无糖培养体系后,采用Jeff营养块为基质,在CO2浓度为1 500 mg/kg、光照强度为6 000 lx的条件下,红光、蓝光配比为1∶2时,油茶生根效果最好,叶绿素含量最高,成活率最高。
关键词 油茶;无糖培养;生根;叶绿素含量;成活率
中图分类号 S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9-0009-02 開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油茶是山茶属(Camellia)植物中种子含油率较高树种的统称,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油茶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作物[1-2]。我国大陆油茶栽培最多的物种是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海南种植的主要是越南油茶(Camellia vietnamensis T. C. Huang ex Hu)。
植物无糖培养快繁技术(Sugar-free micropropagation)又称为光自养微繁殖技术,是指在植物组织培养中改变碳源的种类,通过输入CO2气体作为碳源,并控制影响试管苗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促进植株光合作用,使得试管苗由兼养型变为自养型,进而生产优质种苗的一种新型植物微繁殖技术。这一技术概念是1980年由日本千叶大学的古在丰树教授创立。近年来,从事这一技术领域研究的科技人员越来越多,其技术体系也逐渐成熟,并开始应用于植物微繁殖的工厂化生产[3]。
海南油茶种植历史悠久[4],无糖培养快繁技术对油茶优良种质资源快速繁育和保存、油茶遗传转化体系构建、分子设计育种等方面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前人对普通油茶的组织培养及其他植物的无糖培养进行了大量研究[5-8],但以生长在海南的越南油茶为研究材料的很少[9]。为构建海南本地油茶优良单株快繁和再生体系,本文以热研2号油茶优良无性系为材料,开展了越南油茶无糖培养体系构建及培养条件优选工作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采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油茶研究中心油茶种质资源圃(海南文昌),为油茶优良无性系热研2号(良种编号:琼R-SC-CO-005-2017)新品种。
培养基质分别采用Jeff营养块(直径)、蛭石、园艺有机土、红土、石英砂。在使用之前,以上培养基质在恒温120 ℃和恒压101.325 kPa下消毒灭菌20 min。培养室温度(25±3)℃。
1.2 试验方法
1.2.1 外植体及无菌苗获取。以热研2号油茶的枝条顶芽为外植体,贾效成等[9]已经获得油茶无菌苗,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形成的最优培养条件为WPM基本培养基+6-BA 2.0 mg/L+NAA 1.5 mg/L+0.05% Silwet L-77;促进发芽及生根的最优条件是WPM基本培养基+6-BA 2.0 mg/L+NAA 0.8 mg/L+3%蔗糖。
1.2.2 无糖培养系统构建。采用上海离草科技有限公司无糖培养组件进行组建。在植物组培架上分别安装无糖培养盒、气泵、LED植物灯(多型号)、二氧化碳气瓶、空气流量计等。以上组件安装后放置于一个单独密闭的空间,以便二氧化碳释放和维持。
1.2.3 光照及CO2条件。采用6种不同光源配比的LED植物灯(表1)分别进行光照处理,光照强度为6 000 lx。CO2浓度为1 500 mg/kg。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叶绿素含量采用便携式叶绿素仪(SPAD-502Plus)测定,重复6次,测试结果取平均值[10]。
2 结果与分析
2.1 无糖培养体系构建及种苗生长
无糖培养体系主要由培养架、培养盒、气泵、光源及CO2储气瓶等组成。采用LZB-3WBF微小型玻璃转子流量计控制密闭空间内的CO2气体流量,通过强制换气系统对培养盒供气。结果表明,在无糖培养体系中,无菌种苗生长健壮,成活率高。
2.2 无糖培养基质对油菜叶绿素含量及种苗成活率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培养基质对叶片叶绿素含量及种苗成活率有显著影响。其中以Jeff营养块为培养基质最优,其叶片叶绿素含量达到85.70(SPAD值),种苗成活率达到96.52%。
2.3 光质对无糖培养油茶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以Jeff营养块为培养基质,光照强度6 000 lx、CO2浓度为1 500 mg/kg的条件下,以红∶蓝=1∶2的光源配比处理最优,其每株根鲜重达到760.38 mg,显著高于其他光源配比。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以海南本地油茶优良品种热研2号的嫩芽为外植体,通过组培体系获得无菌苗。构建无糖培养体系后,采用Jeff育苗营养块为基质,在CO2浓度为1 500 mg/kg、光照强度为6 000 lx的条件下,红、蓝光配比为1∶2时,油茶生根效果最好,叶绿素含量最高,成活率最高。
4 参考文献
[1] 李振纪.油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
[2] 庄瑞林.中国油茶[M].2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3] 肖玉兰.植物无糖组培快繁工厂化生产技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
[4] 陈良秋,杨伟波,李艳,等.海南岛油茶产业发展历程及展望[J].现代农业科技,2012(1):374.
[5] 唐国涛,张汉永,黄锦荣,等.油茶组织培养繁殖技术初步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14,30(3):25-29.
[6] 冯洁,曹琳琳,王越,等. 无糖组织培养技术在马铃薯种苗快繁中的应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9,38(6):62-69.
[7] 王瑞,陈永忠,王湘南,等. 油茶组培苗高效增殖体系的建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35(10):40-43.
[8] 王加真,金星,冯梅,等. 不同红蓝光配比对茶树生长及生物化学成分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0):159-161.
[9] 贾效成,陈良秋,刘小玉,等. 海南本地油茶组培体系的建立[J]. 现代农业科技,2018(12):1.
[10] 卢敏.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189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