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甘薯种植业时空布局分析及产业发展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甘薯在世界和中國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世界甘薯种植区域布局集中度较高,面积和产量CR5均在70%以上,排名前十的国家以亚洲(主要指中国)和非洲为主。低产区国家数量和种植总面积比重均超50%,高产区主要集中在南北纬40°以内,南北回归线附近。近年来国内甘薯种植规模、单产趋于稳定。国内甘薯种植空间布局高度集中,聚焦西南。西南地区甘薯种植面积占全国比重近50%,但国内高产区集中在东部沿线。国内甘薯以春夏薯为主,鲜食薯倾向于提前上市,加工薯集中11月上市,西南、华中地区的上市时间较华北、华东和西北地区晚。结合研究结论,提出发挥比较优势,优化空间布局;加强鲜薯保藏技术研究,优化甘薯供给时间布局;重点向贫困地区布局,发挥甘薯产业扶贫优势;合理控制产业规模,保障薯农收益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甘薯种植业;空间布局;时间布局
中图分类号:F326.11, S53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20.03.012
A Report on Spatiotemporal Layout of Sweet Potato Planting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in China
LU Jianzhen, WANG Xiang , QIN Jianjun,YI Zhongyi , XU Xuegao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jing, Jiangsu 210014, China)
Abstract: Sweet potato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both world and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concentration of sweet potato cultivation in the world was high. Both of the Area CR5 and the yield CR5 were above 70%.The top ten countries were mainly in Asia (mainly China) and Africa. The proportion of low-yield countries in total countries with statistics and the total planted area of them were both more than 50%. High-yield area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within 40 ° north-south latitude, and near the north and south tropic line. In recent years, the scale and yield of domestic sweet potato planting have stabilized. The domestic sweet potato planting space layout is highly concentrated, focusing on the southwest. The area of sweet potato plant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accounts for nearly 50% of the country. However, the high-yield areas are concentrated along the east of the country. Sweet potatoes in China were planted mainly in spring and summer. Fresh potatoes tended to be listed in advance, and processed potatoes will be listed in November. The listing time in Southwest and Central China was later than North, East and Northwest China.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the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First, exerting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optimizing space layout. Second, Strengthening research on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of fresh potatoes to optimize the layout of sweet potato supply time. Third, focusing on the poor areas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sweet potato industry's poverty alleviation advantages. Lastly, controlling the scale of the industry reasonably to protect the income of potato farmers. Key words: sweet potato plantation;spatial layout; time layout
甘薯是世界重要农业作物之一。根据FAO统计,全球甘薯种植总面积在所有农作物中排名第27位,居前20%。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甘薯生产国,2017年以全球36.65%的甘薯种植面积贡献了63.84%的产量,总体种植规模和产出水平均居世界第一,单产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4倍[1]。于我国而言,甘薯是我国第10大农作物,第6大粮食作物,在我国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2]。甘薯具有超高生产能力,广泛的适应性和易恢复生长的特点[3],因此常能够在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不高,农业资源禀赋相对贫乏的地区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7》统计,2016年全国粳稻平均净收益9 285元·hm-2。而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鲜甘薯的利润水平为26 280元·hm-2,约是全国水稻种植净收益的3倍[4]。综上,依据地区发展水平,农业资源禀赋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布局甘薯产业,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推动甘薯产业扶贫,促进农民增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关于甘薯种植业布局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马代夫[5](2015)利用专家估计数据对比分析北方、长江中下游薯区和南方薯区三大薯区1979—2011年甘薯种植面积的变化情况,得到的结论是:从面积的绝对值方面看,这一时间段内我国北方薯区种植面积绝对值下降较为明显,长江中下游数据分别经历了1979—1985年和2001—2009年两个明显的下降区间,而南方薯区的种植面积则相对稳定,只在2005—2007年之间略有下降。从相对比例上看,1979年以来我国甘薯种植中心明显南移,北方薯区甘薯种植面积占比直线下降,长江中下游薯区和南方薯区种植面积占比平稳上升。全国绝大部分省市甘薯种植面积有所上升。范泽民等[6]利用FAO的相关统计资料试图探讨中国甘薯种植面积变化的内在逻辑。他们将中国甘薯种植面积变化的原因归结为政策影响和市场价格调控等两大类。已有研究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提供了较高的参考价值。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国家政策、科技发展等形势的变化,近年来我国甘薯产业面临着新的市场、政策和科技环境,甘薯产业布局可能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因此迫切需要对我国甘薯产业的布局数据进行更新,以及时了解产业动态,为指导甘薯产业发展、制定发展战略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本文综合利用FAO相关统计资料、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2018年全国甘薯产业经济固定观察点调研数据,对世界甘薯种植业布局、我国甘薯种植业的空间布局、时间布局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简要探讨甘薯种植业时空布局变动的动力因素。这是对已有研究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同时对甘薯产业发展和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世界甘薯种植业布局情况
1.1 甘薯在世界农业中的地位
据FAO统计,2017年世界甘薯种植总面积9 202.78千hm2,总产量1.13亿t,平均单产12.26 t·hm-2。甘薯種植面积在FAO统计的159种作物品种中排名第27,在世界农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从1961年以来世界甘薯总产量的变化情况来看(图1),在经历了前期快速增长期,中间的相对稳定期,以及新世纪以来的下降期后,2006年以来,世界甘薯总产量结束了前几年持续下跌的态势,趋于稳定,基本维持在1亿t出头的水平。近两年来,全球甘薯总产量略有上升,于2016年突破1.1亿t。
1.2 世界甘薯种植业布局
全球甘薯种植布局方面,目前世界甘薯种植面积表现出较高的集中度。如图2所示,种植面积TOP1的中国2017年甘薯种植总面积3 373 101 hm2,占世界总量的比重(CR1)达36.65%,排名前5位的国家分别是中国、尼日利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和马拉维,以上5国甘薯种植面积占世界总量的比重(CR5)达70%。从产量角度看(图3),世界甘薯种植的集中度更高。仅中国甘薯产量占世界甘薯总产量的比重(CR1)就高达63.84%,世界甘薯产量占比前5位的国家中国、乌拉维、坦桑尼亚、尼日利亚、印尼累计占比(CR5)达77.80%。以上排名前列的国家主要位于亚洲和非洲。
单产方面,全球甘薯种植中低产比重相对较高。如上所述,2017年世界甘薯种植平均单产水平在12.26 t·hm-2。对全球116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统计资料的进一步分析显示(表1),全球范围内甘薯种植单产水平差异较大,低产区(单产低于10 t·hm-2)国家数量和种植面积占比相对较多。116个国家和地区中单产低于10 t·hm-2的数量占比接近60%,超过50%的甘薯种植面积隶属于甘薯低产区。中产区(单产10 t~20 t·hm-2)国家数量占比约为25%,但由于单个国家种植面积相对较小,这部分国家甘薯种植面积占比仅为8.1%。高产区(单产20 t~30 t·hm-2)国家数量占比进一步减少,占比为11.21%,但由于其中包含了美国、中国等国土面积较大国家,因此中高产区甘薯种植面积占比在40%左右。相对而言,高产区国家数量和面积均较小,统计数据中仅4个甘薯种植面积较小的国家在超高产区之列(单产大于30 t·hm-2),其种植面积占比不足1%。
从世界甘薯种植单产的排名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表2),全球17个甘薯超高产国家主要集中于非洲北部、亚洲、北美洲南部、大洋洲、南美洲北部。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以上区域主要集中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南北纬40°以内。4个超高产区国家或地区分别为塞内加尔、澳大利亚、留尼旺和埃及,除塞内加尔外,其余3个国家或地区离南北回归线位置更加接近。
2 我国甘薯种植业空间布局 2.1 总体情况
2017年我国甘薯种植面积、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分别占世界总量的36.65%和63.84%,平均单产21.35 t·hm-2,是世界甘薯平均单产的1.74倍,我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大甘薯种植国,对全球甘薯种植业有重要影响力。同时甘薯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国内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甘薯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为1.4%,是我国第6大粮食作物,在所有主要农产品中排名第10,仅次于玉米、稻谷、小麦、蔬菜(包括各类品种)、大豆、油菜籽、马铃薯、花生和棉花[2]。
时间序列方面,1961年以来,如图4所示,我国甘薯种植总面积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波动转折。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在解决饥饿问题面前,甘薯以其产量高,淀粉含量高,饱腹感强等优势,作为一项重要的粮食补充,种植面积迅速扩张。但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以及一系列农业促进政策的推进,我国粮食种植生产力快速发展,温饱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甘薯种植热情下降,主粮种植面积的扩张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甘薯种植面积。但20世纪90年代,由于以“三粉”为代表的甘薯加工产业的发展,甘薯种植业迎来一波新发展动力,前期的面积下滑趋势得以放缓,甘薯种植面积基本维持稳定。一直到21世纪初期,由于劳动力城乡流动渠道进一步畅通,以及新的《种子法》中甘薯被列为“非主要农作物”,并引发的一系列政策效应,全国甘薯种植面积面临新一轮下滑[6-7]。一直到2007年开始,国家政策、市场、科技等各方因素共同发力,例如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将甘薯作为近期重点发展的燃料乙醇原料作物,启动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相关科研工作,近年来甘薯的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逐渐得到市场广泛认可。全国甘薯种植面积下降趋势得以缓解,全国甘薯种植面积持续稳定,基本维持在3 300千~3 500千hm2的水平。
单产方面,1961年以来我国甘薯种植单产处于持续上升的态势,但上升速度逐步放缓,数据的拟合效果基本符合幂函数形式(图5),符合农业生产是社会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结合的基本定律。甘薯种植单产的提升主要得益于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化肥等物资性生产要素供给相对短缺,这一时期甘薯种植生产效率提升的动力主要来依赖于高劳动力投入。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农业劳动力城乡流动渠道开始打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开始出现,过去的增长点开始逐步萎缩;另一方面,得益于我国化肥生产水平大力提升,农业开始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因此,这一时期我国甘薯单产的上升动力可能主要来自于化肥投入的增加。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下的自负盈亏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营模式的转变也是甘薯单产增长的辅助动力之一。但是农业生产是社会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结合,单产水平的增加还要受制于作物生长极限的限制,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边际效用递减。因此化肥投入对单产的拉动效应不是无限制的。近年来随着甘薯产业科技投入的增加,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等专业化、系统化的甘薯科研体系成立,甘薯良种选育、品种改良、脱毒繁育、田间管理、机械化管理、产品加工等相关科技研发成果不断革新,在新时期赋予我国甘薯产业生产力新的生命。同时在国家土地流转、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大力扶持新型经营主体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以及近年来发展良好的甘薯市场行情的拉动下,甘薯种植经营主体和形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大量规模种植和新型经营主体涌入甘薯行业,其在经营目的与理念、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技术需求和接受能力均与传统分散种植、零星种植户有明显区别,有力地推动了甘薯新品种、新技术的落地与应用,使得科技进步在新时期的效果更加显著。
2.2 我国甘薯种植业空间布局
2.2.1 各省种植面积分布现状 我国甘薯种植分布广泛,各地几乎均有种植,但重点突出,区域集中度较高。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表3),西南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甘薯产区,其甘薯种植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重接近50%,其中四川和重庆甘薯种植面积占比高达25%和15%。其次是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三区甘薯总面积超过全国总量的45%以上。甘薯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国甘薯种植总面积5%以上的省市自治区包括四川、重庆、广西、甘肃、广东、贵州,以上6省市自治区累计贡献全国甘薯种植总面积的69%。
2.2.2 我国甘薯种植业布局变化 经过对比分析,21年间我国甘薯种植集中趋势更加明显,整个甘薯种植重心向西转移,由原先的华东、西南、华中、华南等多点并列进一步向西南聚集。不完全统计的31个省市自治區中,除四川、重庆、广西、甘肃、贵州、云南、辽宁、新疆等8个省市自治区外,原先的几个种植重心中华东、华中各省市甘薯种植面积绝对值和占比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华南地区除广西外,其余两省份比重也有所下降,全国甘薯种植面积向上述8个省市自治区集中。整个西南地区中,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甘薯种植比例均有所上升,2017年整个西南地区甘薯种植面积占全国的比重接近50%,其重心地位十分突出。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位于华南西部与西南接壤的广西,西北东部地区与四川接壤的甘肃两省份甘薯种植份额增长迅速,与西南地区共同构成了我国甘薯种植大核心圈。
2.2.3 国内甘薯种植高产区分布 单产方面,如前文所述,FAO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甘薯平均单产21.35 t·hm-2。按照2018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的数据,我国甘薯种植平均单产(折粮)为4.45 t·hm-2,按照1∶5的折算比例换算,实际的平均单产水平为22.24 t·hm-2,与国际数据接近,数据可信度较高。
从各省份的单产水平来看(图6),山东、河南、天津、河北、黑龙江、江苏、吉林等省市甘薯单产水平较高,在30 t·hm-2以上。山西、湖北、辽宁、陕西、贵州、安徽、云南、广西等省市自治区甘薯种植单产相对较低,低于20 t·hm-2。总体而言,东部沿海一线及其周边地区甘薯种植单产水平要高于西南、南部沿海地区的平均水平。当然单产水平可能并不能完全代表甘薯种植的技术效率,种植制度、产品用途、生长周期等均可能对单产水平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北方薯区通常一年一茬,生长周期较长,甘薯块茎较大,单产水平相对更高;而南部沿海地区例如广东省甘薯种植以鲜食为主,由于市场偏好小果,因此生长期普遍较短,有些地区120 d收获,一年可以种2~3茬,这种情况下数据上表现出的单产水平可能会低于北方长生长周期下的数据。 2.2.4 甘薯种植业空间布局变化动因探讨 借鉴其他作物空间布局研究的成果,结合基本经济理论与现实情况,对甘薯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进行简要的定性分析与讨论。(1)空间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农业生产是社会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有着十分重要的依赖作用,每种农作物对土质、水分、气温、光照等自然条件有着独特的要求,自然条件是影响农作物空间布局最根本的因素[8]。甘薯属喜光的短日照作物,性喜温,不耐寒,根系发达,较耐旱。主要分布在北纬40°以南,生于海拔600 m以下的山坡稀疏灌丛或路边岩石缝中。因此甘薯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北到东北、内蒙、新疆、南至海南岛均有所种植,其中四川、重庆、广西、甘肃、广东、贵州等省市自治区种植面积最大。我国甘薯种植新中心主要集中在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地形上以山区和丘陵地形为主。同时,虽然甘薯具有一定的耐旱能力,长江、淮河流域等水资源相对丰沛地区甘薯种植比重有所下降,但其种植面积仍然不可忽视。
(2)空间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农业生产的另一重要属性是社会再生产,因此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局部具有重要影响。宏观方面,各地的产业政策对当地产业规模产生重要影响。例如范泽民等[6]曾指出2000年国家出台的《种子法》将甘薯排除出主要农作物之列,各地科研育种单位和政府部门对甘薯产业重视程度直线下降,是导致我国甘薯种植面积在这一阶段出现大幅度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市场需求因素也是影响甘薯布局的重要宏观因素之一,市场对甘薯及其加工品的消费量和消费偏好直接决定了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地区产业的布局结构。最直接的例子是我国南方地区对鲜食型甘薯需求量较高,因此当地甘薯种植以鲜薯为主,而处于饮食习惯需求,北方地区对粉丝、粉皮、粉条等淀粉产品需求较高,北方薯区淀粉加工业发展规模要大于南方。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保健类食品需求旺盛,因此这几年甘薯类保健食品开发成为行业内一大热门。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同样会引起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但其根本的作用机制仍然是通过微观的农户决策实现的。例如甘薯機械化水平提高,有效降低了甘薯种植中劳动力要素的投入水平;品种改良和脱毒繁育技术的提高,能够有效提高甘薯种植经济效益,降低经营风险,这些都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农户种植的积极性。
(3)空间分布与生产者行为的关系。微观方面,农业生产布局的根本是农户决策。而作为理性人,农户决策的根本则是经济利益,进一步细化即为成本和收益。农业生产的各项投入要素中社会属性最强的是劳动力要素,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价格等因素对农业生产中劳动力要素的投入水平影响最为显著。甘薯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投入的影响将更加显著。因此农户的兼业情况,即非农就业机会与价格直接影响到甘薯种植中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劳动力非农就业机会越多,非农收入越高,对甘薯种植,甚至整个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会下降,地区种植面积自然下降。农业生产中社会属性较强的另一项投入要素则是土地要素。土地要素的价格通常跟区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等有密切的关系,土地要素价格越高,意味着土地通过非农生产可以获得的价值越高,用于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越高,农户越不愿意将之用于农业生产。刘顺飞[9]的研究指出了城市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会对整体的耕地面积产生挤压,进而影响具体农产品品种种植面积。劳动力和土地要素的价格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终的落脚点都是由价格变化带来的机会成本的提高,其起点都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这一宏观因素。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相似的自然条件下,江苏、浙江的甘薯种植面积要小于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份。
更加细化一点的层面,如果一个农户确定了要从事农业生产,那么他种什么则是影响甘薯区域布局的决定性因素。如上所述,农户是理性人,经济利益是其生产决策的依据。那么不同农作物之间的比较效益则是农户在不同作物品种之间进行选择的重要依据。我国大部地区甘薯种植以春夏薯为主,与之同季节的品种主要有玉米、水稻,其中玉米为旱田作物,是与甘薯争地的主要品种,这一点在丘陵山区表现尤为明显。但是当前大量估算结果表明,在考虑劳动力成本和土地要素成本的基础上,我国大部分地区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不高,甚至亏本经营。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旱地种植为主的地区则可能更加偏向于甘薯种植。
当然现实的生产生活中,农户可能是有限理性的,一方面农户掌握的生产信息可能是不完全的,另一方面,农民同时具有感性人的属性,农业生产技术具有很强的粘性,传统的种植习惯在一代人身上可能很难改变,农民可能由于惯性继续从事某种作物的生产。
(4)甘薯加工业发展水平对甘薯种植布局的影响。甘薯种植业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甘薯种植、加工、销售这一整个产业链条中。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可以通过需求水平带动其他环节产业的发展。甘薯加工业的发展有效带动了加工型甘薯的市场需求,进而拉动甘薯种植业发展,产生供给。例如戴起伟等[10]的统计数据显示,山东、河南、四川、湖北等地甘薯加工企业数量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是我国甘薯加工重要产区。甘薯种植规模统计数据的分布与加工产业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3 我国甘薯种植业时间布局
3.1 种植季节
种植时间方面,2018年全国甘薯产业经济固定观察点数据表明(图7),我国红薯种植主要以春薯、夏薯为主,其中春薯种植面积占全国甘薯种植面积的60%,夏薯占比为31%,秋冬薯种植面积占比不足8%[3]。各薯区之间种植季节比例差异明显,北方薯区以春薯为主,由于气候寒冷,甘薯普遍生长周期更长,长江流域薯区夏薯普遍占比较高,而南方薯区除春夏薯外,还存在一定的秋冬薯比例。
为进一步分析我国甘薯种植业时间布局特点,本研究于2018年11月向全国甘薯产量前15省份甘薯领域专家进行了电话访谈。访谈内容包括本省甘薯种植时空布局特征,主要栽插时间、主要收获时间、种植轮作制度等。 访谈的结果显示(表4),尽管北方薯区甘薯每年4—5月栽插,但由于平均生长周期较长,最终收获上市的时间为每年的10到11月份,与其他地区春薯上市时间基本一致。长江流域薯区长江中下游与中上游地区差异明显,下游地区江苏、安徽、江西等省份以春薯种植为主,中上游地区则以夏薯为主。南方薯区最明显的特征是春夏薯比重显著更低,秋冬薯比重显著提升。其中广东省秋薯、冬薯分别占比50%和30%,累计达80%,远高于南方薯区其他省份和全国其他甘薯主产省份。具体的访谈结果如表4所示。
影响甘薯种植季节的因素很多,具体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甘薯用途等。气候条件是影响甘薯种植季节最主要的因素。这一点大致体现在我国三大薯区甘薯种植制度差异等方面,具体情况如上所述。气候条件的影响是整体性、全局性、决定性的,其他因素的影响可能只是在气候因素的基础上对具体的局部的生产行为产生影响。地形地貌对甘薯种植季节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我国重要甘薯主产区之一的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中东部黄淮海冲击平原地区甘薯种植以夏薯为主,西部丘陵地区则以春薯为主。甘薯用途差异对甘薯种植季节分布同样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安徽省主要以夏薯种植为主,但仍然会保留部分春薯主要用于育苗;湖南省以夏薯种植为主,少量秋薯种植用于留种。
3.2 收获与上市时间
为进一步分析我国甘薯收获与上市的时间布局情况,本研究利用2017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公开数据计算所得的甘薯产量数据,结合上文调研所得全国甘薯种植产量前15名的省市自治区收获时间,粗略估计了1—12月份我国甘薯收获数量占比情况。统计数据显示(图8),10月份是我国甘薯收获的高峰期,当月全国甘薯收获量占全年甘薯收获量的46.27%。其次是11月份和9月份,占比为分别为34.06%和9.90%。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9月份上市主要以鲜食品种为主,目的是抢早上市,获得更高的价格优势;11月份上市的主要为淀粉型甘薯品种;10月份的两者兼有。此外,我国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等南部地区还有少量冬薯,以鲜食类为主,分别在春节前后和清明节前后上市,有效地补充了这段时期的市场空档。
为进一步分析我国各地区甘薯上市时间,本文粗略统计了上述15个主产省市自治区的上市时间与数量。如表5所示,整体而言,西南、华中地区的上市时间较华北、华东和西北地区要晚一些。甘薯的收获和上市时间受市场行情和加工行业影响十分显著,其中鲜薯的上市时间主要受市场影响,而淀粉型甘薯的上市时间则主要由加工企业开工情况决定。例如,尽管北方薯区甘薯上市的主要季节是10—11月份,但是一些甘薯种植户为了赶鲜薯上市的市场行情,尽管尚未达到产量的峰值,但综合单价较高的特性,这些农户仍然会选择在每年7—9月份提早上市,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淀粉型甘薯收获时间通常是随本地或附近加工企业生产计划而变,通常每年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是淀粉加工企业收购加工甘薯最主要的月份,一般农户会赶在11月之前将大田甘薯收获完毕,既符合甘薯生长特性,又符合下游市场需求。由于甘薯储藏成本和易坏损,因此农户环节储藏甘薯,尤其是淀粉型甘薯的比例不高。
4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甘薯在世界农业和我国农业生产中均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具有超高产能力,广泛的适应性和易恢复生长的特点,因此科学合理的甘薯产业布局对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与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利用FAO数据、国内统计官方统计数据和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固定观察点数据,在简要阐述世界甘薯产业布局情况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甘薯种植业空间、时间布局,为中央和地方制定甘薯产业政策的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4.1.1 世界甘薯种植区域布局、高产区分布集中 甘薯在世界农业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世界甘薯种植总产量基本稳定在1亿t水平之上。世界甘薯种植业区域布局表现出较强的区域集中性,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第一的中国上述两项指标占比(CR1)分别达到36.65%和63.84%,总量前五名的国家两项指标累计占比(CR5)分别高达70%和78%。甘薯种植总量排名前列的国家以亚洲(主要指中国)和非洲国家为主。全球甘薯种植中低产区国家数量和种植总面积比重相对较高,高产区种植面积占比在40%。南北纬40°以内,离南北回归线位置更加接近的地区产生甘薯种植高产区、超高产区的概率相对更大。
4.1.2 国内甘薯种植规模、单产趋于稳定 甘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甘薯种植面积基本维持在3 300千~3 500千hm2的水平。1961年以来我国甘薯平均单产以幂函数形式逐年递增,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增长的驱动因子由劳动力要素,转为资本性要素,近年来科技要素的驱动效应更加显著。
4.1.3 国内甘薯种植空间布局高度集中,聚焦西南 空间布局方面表现出更高的区域集中度,整体种植重心向西南移动,且聚集更加明显。但是受产品用途、种植制度、生产经营模式等原因的影响,高产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线,其布局重心与产业重心布局并不重合。甘薯产业布局变迁与形成可能受到农业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生产者行为、加工产业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4.1.4 鲜食薯倾向于提前上市,加工薯集中11月上市 时间布局方面,我国甘薯以春夏薯为主,北方薯区相对而言生长周期更长,南方薯区生长季节、生长周期随市场调节的可操作性更强。国内甘薯上市时间主要集中在9—11月份,其中鲜薯上市时间主要集中在9—10月份,11月份上市的以淀粉型为主。西南、华中地区的上市时间较华北、华东和西北地区晚。
4.2 建议与展望
4.2.1 发挥比较优势,优化空间布局 甘薯种植空间布局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关系密切,如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温度光照,宏观政策、市场需求、下游产业发展水平等。从微观角度看,宏观布局的形成其实是微观主体综合自身所拥有的各类资源禀赋(如劳动力、资本、土地要素的配置情况),以及各类产品比较效益之后,做出的理性选择。因此甘薯种植产业的布局一方面需要结合各地农业资源禀赋情况,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尊重地区产业发展基础、其他产业发展水平,以及农民的实际情况,充分尊重农业生产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地制宜,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優化甘薯产业的空间布局。 4.2.2 加强鲜薯保藏技术研究,优化甘薯供给时间布局 甘薯贮藏保鲜是薯农调节甘薯上市时间,提高利润水平,规避风险,优化产业链价值分配结构的重要手段。通常而言,甘薯贮藏的最适宜温度是10~13 ℃,适宜湿度是85%~90%[11]。但是由于历史经验、自然条件、贮藏时间、甘薯品种的不同,各地区对鲜薯保藏技术的诉求、模式与关键指标均有一定的差异。例如华南地区鲜薯贮藏的关键是合理降温,北部地区的诉求是保温;地下式、半地下式、地上式窖藏的薯窖规格、摆放方式等均不相同。因此,如何结合各地区特征与甘薯品种特征,有针对性地构建鲜薯保藏环境控制标准与模型,降低甘薯贮藏期间的损失率,是提高农民收益,合理调节甘薯上市时间布局,调节市場供给的重要措施。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以甘薯为主导产业的地方政府部门应充分重视,将适宜本地的甘薯保藏技术开发列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和经费保障。
4.2.3 重点向贫困地区布局,发挥甘薯产业扶贫优势 甘薯对地形和水资源要求不高,山坡地更加适宜,也因此甘薯种植地形、土壤环境复杂,不利于甘薯种植机械化的推广与普及,因此与小麦、玉米等竞争作物相比,甘薯种植的劳动力消耗相对更高 [12]。甘薯产业对自然与生产要素的需求结构与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资源禀赋十分契合。同时,与传统种植品种,如水稻、小麦、玉米等相比,甘薯种植的经济效益更高[3,13]。因此,甘薯种植业具有较强的扶贫意义[14]。在甘薯产业应着重加大在中西部地区、山区丘陵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机会成本相对较低的贫困地区布局,推动甘薯产业扶贫,充分发挥甘薯产业的扶贫效应。
4.2.4 合理控制产业规模,保障薯农收益 随着我国各类农业生产资料成本上涨,甘薯价格成为影响农户收益的决定性因素。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是市场价格形成的关键。因此,在市场需求相对稳定的背景下,合理控制产业规模,避免产业盲目扩大供给过量,对保障薯农收益和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资料[EB/OL].[2019-10-20].http://www.fao.org/statistics/zh/.
[2]黄秉信.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3]陆建珍,汪翔,秦建军,等.我国甘薯种植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17年)——基于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23):393-398.
[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5]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马代夫.我国甘薯产业发展形势分析[EB/OL].(2018-12-02)https://wenku.baidu.com/view/
06f8ee9b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cd.html.
[6]范泽民,邢凤武,朱玉灵,等. 中国甘薯种植面积曲线拐点与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1):309-311,315.
[7]马代夫,李强,曹清河,等.中国甘薯产业及产业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 969-973.
[8]李伟丽,张伟东,王璐. 基于生态需水约束下辽河平原水稻布局调整[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2):161-167.
[9]刘顺飞. 中国水稻布局变化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7.
[10]戴起伟,钮福祥,孙健,等.中国甘薯产品消费结构与国内外市场贸易分析[J]. 农业展望,2016(1):72-77.
[11]石小琼,林标声,杨永林,等.甘薯气调保鲜最佳贮藏条件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3,35(15):92-96.
[12]秦建军,易中懿,徐雪高,等.甘薯供应链拓展农户增收空间的模式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19,35(1):219-223.
[13]贾峥嵘,李江辉,武宗信,等.山西省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18(11):1939-1942.
[14]叶丽红,李健影,邓丽慧. 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助力精准扶贫思路研究——以贺州市八步区开山镇甘薯产业为例[J].乡村科技,2018(12):47-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263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