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果腐病防治方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选用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土壤调理剂进行花生果腐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用适乐时悬浮种衣剂900 mL/hm2或用土壤调理剂750 kg/hm2改良土壤,都能有效防治花生果腐病,防治效果分别达21.4%、27.6%,双重处理防治效果更好,达到47.7%。土壤调理剂和药剂双重处理土壤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和增产作用,增产42.9%。
关键词 花生果腐病;土壤调理剂;防治效果;增产
花生果腐病又称为花生烂果病,近年来在花生种植区有连年加重之势,轻者减产20%左右,重者减产达50%以上,甚至绝产,已成为花生生产上的一种灾害性病害。目前,对花生果腐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已知病原菌的分类和鉴定上。李术臣等[1]认为,花生果腐病主要是由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 (Mart.) Sacc.)和群结腐霉菌(Pythium myriotylum Drec-hsl)复合侵染引起,尤以镰刀菌真菌土传病菌为主;张成玲等[2]也认为,引起花生果腐的菌为镰刀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病原为茄病镰刀菌;于 静等[3]认为,群结腐霉菌是引起花生果腐病的最主要病原菌。本文进行了花生果腐病防治试验,以期为花生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8—2019年在山东花生主产区的莒县安庄镇中安庄村进行,试验地土壤质地为砂壤土,土壤pH值为4.9,土壤肥力中等。人工播种,采取地膜覆盖。其他田间管理措施同常规生产一致。
1.2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为25 mL/L适乐时悬浮种衣剂;供试肥料为土壤调理剂(pH值>10.0,Ca>25%,Fe+Zn+B+Cu+Mn>1.75%)。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即CK:不进行土壤处理和药剂拌种;处理1:药剂拌种,用25 mL/L适乐时悬浮种衣剂拌种,60 mL药剂拌15 kg种子;处理2:药剂处理土壤,用25 mL/L适乐时悬浮种衣剂900 mL/hm2喷播种沟;处理3:改良土壤,结合耕地撒施土壤调理剂750 kg/hm2;处理4:土壤调理剂+药剂处理,结合耕地施用调理剂750 kg/hm2,播种前用25 mL/L适乐时悬浮种衣剂900 mL/hm2喷播种沟。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0 m2。
1.4 调查指标
以防治效果为考察指标,计算公式[4-6]如下:
防治效果(%)=(對照区病株率-处理区病株率)/对照区 病株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花生果腐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不同处理对花生果腐病的防治效果明显不同。以处理4效果最好,防效达到47.7%;其次是处理3,防效为27.6%;处理2居第3位,防效为21.4%;处理1防效最低,仅为11.0%。方差分析表明,处理1防治效果与CK差异不显著,即对防治花生果腐病无效;而处理2、3都能够明显降低花生果腐病的发生,与CK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这2种防治措施都能有效防治花生果腐病,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处理4对防治花生果腐病效果最佳,与CK差异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2.2 不同处理对花生结果情况的影响
由表2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防治方法对花生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主要影响花生的双仁果数,不同处理都较CK有明显的增加,其中以处理4最高,双仁果结果数较CK增加54.8%;处理1最低,较CK增加19.2%。不同处理下单仁果数也有增加的趋势,但相比双仁果要小得多,仅为6.1%~24.2%。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的防治方法对花生单株结果产量影响不同。其中,以处理4的产量最高,较CK增产42.9%;其次是处理3,较CK增产34.5%;处理1、2也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分别较CK增产21.5%和15.8%。
3 结论与讨论
不同的防治方法对花生果腐病防治效果不同。用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和土壤调理剂进行双重土壤处理效果最佳,防治效果达到47.7%;用土壤调理剂改良土壤效果次之,防治效果达到27.6%;再次是用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处理土壤,防治效果达到21.4%;而用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包衣对花生果腐病防治效果不明显。用适乐时悬浮种衣剂拌种和用土壤调理剂或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处理土壤对花生都有增产作用,而以土壤调理剂处理土壤增产效果最大,并且都是以增加单株双仁果结果数为主,对单仁果结果数影响不大。
4 致谢
感谢临沂市农业科学院高级农艺师范永强给予指导。
5 参考文献
[1] 李术臣,贾海民,赵聚莹,等.河北省花生果腐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5):37-39.
[2] 张成玲,张田田,吴翠霞,等.花生果腐病病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J].花生学报,2016,45(3):27-31.
[3] 于静.花生果腐病病原鉴定及化学药剂的室内筛选[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
[4] 张成玲,张田田,吴翠霞,等.花生果腐病病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J].花生学报,2016,45(3):27-31.
[5] 陈一品.滑县花生果腐病发生及综合防治措施[J].植物医生,2013,26(1):26-27.
[6] 李术臣,陈丹,贾海民,等.花生果腐病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9):74-7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288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