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措并举推进山东省桑蚕产业创新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孔庆富 梅林 牛鲁燕 宋洪燕 黄洁 赵泉 郭光 崔太昌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山东省桑蚕产业状况,明确了制约山东省桑蚕产业发展的问题、变化趋势和技术需求,提出应当转方式、调结构,进行桑蚕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等促进山东省桑蚕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桑蚕产业;省力化;规模化;技术需求;产业转型升级;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S88-1:F307.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20)03-0134-05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ilkworm industry production situ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the problems restricting development, changing trend and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silkworm industry were clarified in the stud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anging mode and adjusting structure,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replacing old growth drivers with new ones were put forward a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ilkworm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KeywordsSilkworm industry;Labor-saving;Large-scale;Technical requirements;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Shandong Province
  桑蚕产业包括栽桑养蚕、品种培育、缫丝、织绸以及资源多元化利用等,覆盖第一、二、三产业,桑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生态文旅、乡村振兴意义重大。2006年以来,受国家“东桑西移”战略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影响,山东蚕桑产业呈萎缩下滑态势。应围绕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推动桑蚕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为主线,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促进山东桑蚕产业转调升级、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1山东省桑蚕产业发展现状
  山东省桑蚕业历史悠久,气候适宜,资源丰富,作为我国优质茧丝出产地,丝绸文化源远流长,长期以来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在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地方政府将桑蚕产业作为丘陵山区和沿海、沿湖以及地势低洼地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加以推动,伴随着优惠政策和龙头企业在蚕区成功落地,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促进了山东桑蚕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1生产状况
  山东省桑蚕生产遍及16个地市,产业布局业已基本成型。2011—2015年间,桑园面积稳定在3万公顷左右。2015年全省投产桑园2.8万公顷,发放蚕种49万张,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生产蚕茧1.92万吨;小蚕共育全面推广,方格蔟普及率达到80%以上。全省共有十多个桑蚕生产县、50万养蚕户,从业人员150万人。桑蚕产业已成为许多县(市)和乡镇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支柱或骨干产业。
  1.2面临的主要问题
  1.2.1养蚕农民日益老龄化,劳动力成本提高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大多数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或做生意,养蚕从业人员的老龄化日益严重。根据2017年问卷调查,40岁以下从事养蚕的人员很少,50岁以上的占73.3%;另一方面,农村人口的大量外出,也造成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农村雇工农忙时平均120元/天,农闲时80元/天。劳动力的流失、老龄化致使桑蚕业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成本增大,对桑蚕产业的稳定发展冲击嚴重。
  山东省桑蚕生产智能化、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生产规模小,蚕茧价格波动较大,加之养蚕没有享受到政府补助等优惠政策,因此,比较效益不占优势[1]。
  1.2.2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桑蚕新品种培育、栽桑养蚕关键技术、资源综合利用、高端产品及相关机械装备研发创新能力不够强。体现在蚕桑生产中,适于省力化、轻简化生产的桑、蚕品种缺乏,如缺乏耐剪伐、适于条桑育的桑品种,缺乏抗逆性强、适于粗放式管理的蚕品种。适于机械作业的桑蚕品种不多,机械化程度低,农机与农艺不配套。
  1.2.3产业规模小,比较效益下降山东蚕业生产由于规模较小,比较效益下降,抵御市场波动的应变能力弱,一遇市场价格波动,就会出现刨桑、毁桑和弃桑不管的现象,直接影响桑蚕生产的稳定发展。近年来,各级各地政府对农业推出了一系列的补贴措施,而栽桑养蚕业却没有从中受惠。
  1.2.4桑蚕生产专用小型智能农机装备关键技术难以突破由于一些关键技术不能突破,加上桑园占地大多是偏远山地与坡地,面积不大,大型智能农机装备无法投入使用,对小型化智能农机装备需求迫切。
  1.2.5桑蚕资源综合利用能力不足,产业化水平低综合开发利用桑蚕资源,就是要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拓宽资源利用途径,促使“栽桑-养蚕-采茧-缫丝-织绸”的传统单一用途向多元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推动桑蚕产业不断提档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现阶段,占桑蚕产业链生物量98%的桑枝、蚕沙、蚕蛹等副产物的开发能力不足,2014年山东资源综合利用产值仅为2.3亿元,仅占桑蚕生产总值的1.4%[2];企业加工产品主要是低层级的生丝等,产业化水平低,增值空间小,无法带动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养蚕户作为独立生产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较低,与农业企业之间利益联系松散,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在桑蚕资源多元化利用的项目中,除蚕丝被、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外,大都存在生产规模小、主导产业不明确、产业化程度低、市场需求拓展不够等问题,需要下大力气进行改造升级,逐步形成产业化发展优势。
  1.2.6桑蚕业经营主体比较单一,缺乏有效的社会化服務体系山东的桑蚕生产大部分依然是传统的小规模家庭经营,缺乏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有的专业合作组织各自独立,管理不规范、不统一,缺乏适合地域特色的有效运作管理方法。基层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力量不足,良种及技术普及率低,加工环节技术薄弱,缺乏龙头企业参与,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率不高。
  2桑蚕产业发展趋势与技术需求
  2.1产业变化趋势
  经过多年调整,山东省桑蚕产业逐渐向优势产区聚集,形成了日照市、泰安市两个普通桑蚕产业带和威海市、烟台市、日照市柞蚕优势区。1995年泰安市岱岳区、日照市莒县被认定为国家级桑蚕生产标准化示范区。两个普通桑蚕产业带的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占全省总量的50%以上,生丝产量占总量的70%以上;威海、烟台、日照三个柞蚕优势区的柞蚕茧产量占95%以上[2-4]。
  2.2轻简化、省力化、机械化、智能化技术需求
  受劳动力外流和比较效益的影响,山东的桑蚕业迫切需要轻简化、省力化、机械化、智能化技术:加快桑条收获机械装备的研发;开展桑枝机械化处理技术与装备研发;研制桑园多功能管理机械,实现既能松土、施肥、除草,又能完成喷药;发展智能化饲育技术,对小蚕进行集中饲育;研发智能农机装备,优先推广简易自动上蔟技术和配套的养蚕机械装备,实现产业智慧化。
  2.3以省力化为重点,建立新的桑蚕生产技术体系
  以轻简化、省力化、标准化、规模化为目标,建立一套高产、优质、高效栽桑养蚕技术体系。其中,省力规模化栽桑技术的关键是培育抗逆性强、耐剪伐、条桑育、适于机械化收割的桑树新品种;养蚕技术包括人工饲料共育小蚕、大棚条桑养殖大蚕、熟蚕自动上蔟结茧、采茧机械化等。根据山东养蚕模式和生态条件,建立一套蚕病防控体系,降低养蚕损失。
  2.4桑蚕产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需求
  桑叶、桑椹、桑条、蚕蛹、蚕沙等资源都有很大的利用空间,从资源利用角度来说,人们常年关注的茧丝实际上只利用了整个蚕桑生物资源的3%[5]。因此,急需提升桑蚕加工产业的技术水平,综合开发利用桑蚕资源,促使桑、蚕、茧、丝由单一用途向多用途转变,即由以蚕为主的单一产业向以桑、蚕并重的多元化产业发展,不仅可以进一步开拓市场空间,而且推动桑蚕产业转型升级[6]。
  2.5桑蚕新业态、新模式的技术需求
  选育和推广适应性强、产量高、综合性状优良的强健型家蚕新品种,大力发展省力规模化养蚕技术,如小蚕共育、自动化上簇、大棚机械化养蚕等。另外,桑叶茶、蚕丝被、桑园鸡蛋均是适合网上销售的农产品,又是消费者公认的绿色、健康产品,网络销售的路子会越走越宽。这些新业态、新模式、新农艺、新设备需要大力培育和强力的科技支撑。
  3推动桑蚕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坚持问题导向,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激发市场活力,培育桑蚕产业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推动桑蚕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发展现代桑蚕产业和增加蚕农收入。
  3.1加强桑蚕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培育创新驱动新动能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通过建立跨界融合创新团队,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围绕全产业链开展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以省力化、机械化、绿色化为重点,构建绿色生态生产体系,以“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经营主体”新模式,推动山东桑蚕业的集约化、高效化、生态化、智能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3.1.1以速生丰产和省力化为重点,建立桑蚕生产技术新体系创建省力化、规模化新养蚕模式,对于稳定当前桑蚕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都有重要意义。为破解养蚕农民日益老龄化、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的难题,应以速生丰产和省力化为重点,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研发杂交桑新品种、桑树草本化栽培技术、机械化收条和采茧技术。建立1~3龄人工饲料育、4~5龄杂交桑机械收获条桑育的省力、高效、规模化的养蚕新模式,提高劳动效率,节约用工和成本,提高桑蚕生产的市场竞争力。
  3.1.2实现多元化桑蚕品种选育,满足不同生产需求现代桑蚕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资源的多元化利用,促生桑蚕新品种选育满足多元化需求:既需要高效生态多元化桑品种,又需要多元化专用蚕品种。比如,适于机械化采收的条桑品种、饲料桑品种、果桑以及其它特色桑树品种,适合省力化饲养的蚕品种、人工饲料蚕品种、优质高产丝用蚕品种、特殊用途蚕品种等多元化专用蚕品种。为应对多元化桑蚕品种的目标需求,要坚持目标导向,构建多元化桑蚕育种技术新体系,重点进行种质创新研究,利用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QTL等现代育种技术快速培育达到功能用途的多元化桑、蚕新品种或育种素材,拓展新型桑树产业、高效蚕产业等模式,促进桑蚕产业持续健康发展[7,8]。
  3.1.3建立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降低养蚕损失近几年,部分县市在小麦“一喷三防”、美国白蛾飞防过程中造成家蚕因食用被污染的桑叶而不同程度地中毒,有的甚至不结茧,蚕农损失惨重。针对这些问题,应以绿色防控技术创新为主,结合桑蚕业绿色生态生产体系,形成有关部门跨地区会商协调机制,建立一套适应整个蚕区的绿色高效防控技术体系和保障体系,确保灾害性病虫危害程度降到最低,不成灾,又能使蚕业生产健康发展。
  3.1.4研发推广省力高效蚕业机具,降低劳动强度加强科企联合,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全面提升桑蚕生产机械化水平,为实现桑蚕产业的工业化、标准化提供保障。进行适合桑园管理要求的松土、除草、施肥等专用机械的选型与改进;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研究,在不降低桑叶产量的前提下,创新桑树栽培模式,为机械化桑园管理和条桑收割创造条件;发展草本桑机械收割、嫁接桑条桑机械收割和大蚕机械化条桑育技术;研发小蚕共育设备,提高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水平,实现小蚕共育智能化;发展机械化熟蚕自动上蔟技术,提高上蔟效率,降低用工成本;研究机械化采茧技术以及其它养蚕设施的改进等。   3.1.5研究桑蚕资源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以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作为桑蚕业的发展理念,以重点龙头企业为主体,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技术力量,充分利用桑蚕产业各环节的物质与文化资源,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强桑蚕资源的创新利用、多元化開发,形成以桑蚕资源为物质基础的全新产业,通过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延链、补链、强链,带动桑蚕产业整体效益的全面提升。
  3.2优化桑蚕产业结构,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栽桑养蚕,培创优质高效新动能
  要改变单打独斗的家庭小作坊式的分散种养模式,因地制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农业“新六产”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为契机,统一规划,把零星、分散的桑园成方、联片,建设一批相对集中、稳产高产的现代化示范园区,以利于统防统治、科技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使桑蚕产业向规模化、区域化发展。
  培植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发其内生动力,走“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持续增加科技投入,培育新动能,支持骨干企业做强做大,推动桑蚕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走出一条企业增收、农民致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3.3改进桑蚕生产经营模式,打造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创建桑蚕新业态
  一是要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激发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潜力,促进农村土地依法自愿流转,逐渐向栽桑养蚕大户、龙头企业有序集聚,结合全域综合治理,进行适度规模化、产业化布局开发,盘活桑蚕困难企业、“僵尸企业”、闲置资产,有效推动桑蚕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高质量发展;二是要由传统的桑蚕丝绸单一模式向绿色生态产业经营转变。加快技术创新,构建绿色生态生产体系,探索桑蚕绿色生态产业经营模式,瞄准桑蚕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加大产业增值力度,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效能,增加企业和蚕农的收益,提高其抵御风险能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企业为主、社会协同、农民参与的体制机制,合作开展社会化服务,鼓励创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民全产业链参与、利益分享的产业经营新模式。
  大力发展优质桑蚕生产基地,建立桑园轮换养鸡养鸭、大棚养蚕、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桑果采摘等绿色生态复合经营模式,走绿色持续发展之路。基地规划建设要做到“三结合”,即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与蚕丝科技元素相结合,蚕丝生产加工展示与蚕丝文化科普教育相结合,蚕桑美食品鉴与综合利用产品销售相结合[9],实现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发挥生产基地和产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桑蚕新品种展示、现代桑蚕技术及新型智能机械的推广应用等,提升周边桑蚕生产的标准化和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蚕农和企业的收益。
  3.4强化桑蚕业科技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推广
  建立完善覆盖乡村的桑蚕技术服务推广网络,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高级人才优势,加强基层技术人员和种养大户的技术培训力度,建立一支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产业科技队伍靠前指导,让蚕农从依靠经验到相信专家和科技人员,避免盲目性。完善蚕药、蚕具供应渠道,实现蚕用物资专营。加快桑蚕业新技术的引进和试验示范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带动桑蚕产业转型升级。
  3.5塑造桑蚕品牌企业和产品,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改造传统桑蚕产业,打造“互联网+桑蚕”新动能
  要树立“平台”思维,以现有农村服务平台为依托,开展桑蚕病虫害预测预报、远程视频诊断和技术培训;借助现代化媒介手段,让更多消费者了解桑、果、蚕、丝、绸等产品的生产过程,发展订单桑蚕业、电子商务、专业营销网络和现代物流体系,创新桑蚕产品营销模式;整合全省优势资源,稳定优质原料来源,持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重点支持企业高端产品研发,培育知名桑蚕品牌,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企业效益,从而带动桑蚕产业整体升级。
  3.6创建桑蚕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打造桑蚕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
  栽桑养蚕是一项资源可以再生、具有经济和生态双重效应、符合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产业[10]。要通过改革引领、优化服务,激活创新创业要素,培育桑蚕特色优势产业,在优势产区建设桑蚕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使其成为创新创业高地、观光旅游胜地,打造桑蚕产业新的增长点。
  要以桑蚕产业创新发展为核心,建设以企业需求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等桑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技术创新为纽带,加强引导和扶持,整合各种资源,构建绿色生态生产体系,把桑蚕业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文旅产业。同时,随着桑蚕产业结构的提档升级,推动桑蚕企业走出国门,向“一带一路”国家转移将成为桑蚕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为全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光,聂磊,宋洪燕,等.“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山东蚕业发展对策[C]∥“一带一路”战略与蚕丝行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北京:1994—2019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2015:152-158.
  [2]蚕桑创新团队产业经济岗位工作小组.山东省蚕桑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2016—2020)[R/OL].http://cyjstx.sdny.gov.cn/articles/ch00013/201606/f4732223-4335-4437-b18d-d3d7021a8afe.shtml.
  [3]孔庆富,崔太昌,封文杰,等.规模经营下的山东省蚕桑业社会化服务创新与完善[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3):1-4.
  [4]郭光,宋洪燕,李智峰,等.山东蚕业科技创新的现状与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7):131-135.
  [5]郭光,王向誉,聂磊,等.山东省蚕桑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蚕业,2014,35(1):41-43.
  [6]章韶光,余建芳.浅议蚕桑产业的多元化开发[J].蚕桑茶叶通讯,2014(3):11-15.
  [7]邓永进,徐家萍,张磊,等.论转基因技术与家蚕新品种的选育[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5):10800-10802.
  [8]廖森泰,李平平.多元化蚕桑品种选育的目标需求和发展思路[J].中国蚕业,2010(4):7-11.
  [9]廖森泰,向仲怀.论蚕桑产业多元化[J].蚕业科学,2014,40(1):137-141.
  [10]孙敏,郭光,李智峰,等.入世对山东蚕桑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山东农业科学,2002(3):52-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645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