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叩开兴趣之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确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进而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如何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展开论述,旨在通过多样化的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激发;小学生;语文;兴趣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推动学生探求新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那些有着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总是能积极地与教师和其他学生展开互动,总是能把握一切机会来构建新知。而那些学习兴趣低下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在教师和家长的要求下被动展开学习,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并使其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乐学、善学、会学。
一、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新课标中充分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并且对各个学段学生的阅读字数进行了具体的明确。教师要想让学生很好地实践新课标中的要求,就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展开课内外阅读。
首先是课内阅读。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十分精彩的,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文章时,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受。如《詹天佑》这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詹天佑的背景简介,让学生从全面了解詹天佑的生平事迹入手,全面地了解詹天佑这个伟大的爱国工程师。如詹天佑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17岁考入美国耶鲁大学,等等。如《穷人》,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在听故事的氛围下展开文本的深入阅读。
其次是课外阅读。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是非常有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教师可以在教室内创设读书角,即引导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把自己家中阅读过的书籍带到学校,以记名的方式放置在班级的固定角落里,然后其他学生以记名的方式进行借阅。假设班级中有三十名学生,那么就会有三十本书籍,每一个学生就会有二十九本课外书籍可供阅读。如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展开阅读交流活动,即学生阅读了哪本书籍,主要内容是什么,阅读后的感受是什么,等等,学生都可以分享出来。通过学生的分享,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尤其是字词方面的积累。但是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而字词的积累又是一个枯燥缓慢的过程,因此教师不妨设计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语文知识的高效积累。
例如,关于字词的积累方面,教师不妨设计“你说我猜”的游戏活动。即,班级内一名学生负责说,其他学生负责猜,在一说一猜的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展开字词的理解和记忆。游戏活动开始时,教师出示一个词语,这个词语只能由负责说的学生看见,假设这个词语是“轻蔑”,那么负责说的学生就要解释道“两个字,就是不放在眼里,看不起的意思。”必要的时候,学生还可以做出轻蔑的表情。其他学生根据该学生的语言和动作,就能猜出具体的词语。游戏过程中,负责说的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其他学生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才能猜出准确的词语。
三、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同样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运用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想写、乐写,有的可写。小组合作就是一种非常适合小学生年齡特点的写作方式。学生可以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分享写作提纲,写作思路,并互相评阅,进而集思广益,让每一个学生的写作能力都能得到实质性提升。
如引导学生写作读后感的文章,每一个学生要自主列出写作提纲,即要选择哪本书籍或者文章,其主要内容是什么,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等等。然后小组学生聚在一起,互相分享自己的写作提纲,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阅读感知,学生互相启发,学生的写作思路会更加宽广。文章写好之后,学生再以小组为单位展开集体评阅,一些简单的错别字、语句不通顺的地方就会被发现,学生还会学习到其他学生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小组合作背景下,学生会更多地体验到写作的乐趣,学生的写作灵感会被充分激发出来。教师则作为合作者,适时地参与学生的合作讨论中,给予引导和帮助,从而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措并举,叩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虎恩训.试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与途径[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9).
[2]孙国梅.论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J].学周刊,2015(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11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