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职业学校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可以培养学生在快速变化的数字社会中获得成功所需的技能,本文提出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的五大教学设计原则,即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主体、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精简够用的教学内容、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和多维多元的教学评價。
  关键词:教学;微课;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23-0114-02
  微课最早起源于Le Roy A.Mc 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国内微课的创始人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1]。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要推动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等14个部门印发了《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到职业学校应该积极开发微课,等数字化培训资源,完善专业教学资源库。
  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改革,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完成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成为现时代我们要研究的主要问题[2]。北京师范大学的余胜泉教授在2013年首次提出微课较适合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里应该大力推广微课[3]。微课在职业学校中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展教师新时代职业能力,改变课堂生态、减少课堂的内容的重复[4]。然而如何利用微课促进学生的学习,尤其是适合职业学校学情的学习模式,成为职业学校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1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在各种教学环境中支持学习的一种模式,该模式在上课前提供短视频和其他多媒体资源,以代替课堂授课和练习作业。翻转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而微课则是一种创新的教学载体。作为翻转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微课为翻转教学提供了强大的课程支持[5]。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可以培养学生在快速变化的数字社会中获得成功所需的技能,学生可以赶上他们可能错过的教学内容,这使教师和学生都很容易为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
  国外的翻转课堂主要应用于高等教育中医学领域的教育课堂上,国内对于翻转课堂的应用主要应用于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教育,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应用面不广。
  2 教学设计原则
  2.1 学习主体——学生中心
  传统教学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在教学中教师很少让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只能被动的听。而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可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活力、加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6]。在各种学习模式中,翻转课堂被认为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参与主动学习以及有意义的同伴和老师互动的有效模式。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只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存在,学生在课前和课后浏览教学资源时,是缺乏教师的监督的,而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内驱力不高、自主性不强,对于非实践类的知识兴趣较低,因此在教学中务必要以学生主体,分析本校、本年级、本班级学生的普遍特点和专业性质,有的放矢的设计教学资源。对于实践和技能要求较强的专业可以在课前观看本堂课所要掌握的技能的操作过程视频,在课中的时候进行讲解技能所需的理论知识。在投放教学资源时应注意,教学资源的逻辑学与整体性,使学生随着个人以自己的速度进步并通过技术获得必要的资源,自主学习可以得到支持。教师则扮演着辅助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提供更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2.2 教学目标——综合职业能力
  德国职教理论界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为从事职业岗位活动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三种能力的整合状态决定个体职业能力高低[7]。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目标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进而促进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本文则重点介绍如何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专业能力划分为专业知识能力和专业技能能力,翻转课堂模式通过打破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将预备好的知识资源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将知识脉络疏解清晰,对知识进行再加工,以将宏观或微观的抽象知识具象到视频载体中去,学生直观立体感受内容进而提高专业知识。由于教学时间、空间的打破,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预习、复习所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更多课堂时间来进行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直接经验获得的时间,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翻转课堂模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实施翻转课堂模式加强学生社会参与度及其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习该科目的学生与同龄人分成小组。
  2.3 教学内容——精简够用
  教学内容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学习情景模拟教学案例,教学案例要贴近职业工作情境,越真实、越贴近职业工作生活越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职业意识。
  理论知识按照“精简,实用、适度”的原则,知识要符合职业学校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在课程进行中强化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教学内容的制定要符合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各项章节点内容顺理成章,综合性逐步上升,每一项新的学习情境都能涵盖已学情境,在知识和实践上融会贯通。实践知识以操作演示视频为主,陈述性知识不可过多,要系统化操作过程,将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师根据一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将课堂教学内容分解为几个子环节,分别制作微课资源,微课的资源形式可以是图文、网页和视频。
  微课的选题具备几个特点:第一是简单性,强调形象性,易于视觉化的结果或结论,突出可记性,使用具体样例和元素,增强趣味性,摒弃抽象的理论、枯燥的数据、故弄玄虚的术语和陈词滥调;第二是可信性,可信是一种非常好的提升黏性方式。当你的观点有非常强有力时,学生就会把你与他们已经信任的某个人或某些事物联系在一起,从而选择相信你;第三是可用性,你的微课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工作的某个问题。   在微课的内容组织方面应表现几个方面:第一,主题突出,主题宜小不宜大,小的主题更方便学生的掌握,忌主题宏大而内容离散;第二,宜少不宜多,微课资源只是作为正式课堂的预习,而不可喧宾夺主;第三,只是具体不抽象,职业学校的学生具备形象思维的特点,能够较快习得经验性和策略性的知识,而排斥陈述性的理论知识,但形象思维也是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的,所以内容的具体程度要根据学生特点编制。
  2.4 教学过程——行动导向
  行动导向强调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学生形成符合生产需要的行为规范。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可以采用行动导向六步法:咨询——计划——决策——执行——检查——评估,咨询和计划部分放在课前的自主学习,由学生自行观看教师发布的教学资源,了解学习情境,线上授课时,教师要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建立学习小组,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多种因素进行考虑之后再进行合理的组员搭配,使得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异质又相对补足的关系,同时也要考虑到公平的竞争机制与环境,通过适宜的调整,使各组的水平相一致,促进小组均衡发展。学生在回归学校课堂时,教师进行咨询内容的回顾,对各个小组计划的调整,指导学生实施计划,对小组完成的任务进行检查并给出改进意见。在进行计划实践时务必使小组中每个学生的参与,确保学生能够进行操作学习。
  2.5 教学评价——多维多元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其过程评价不同于传统课堂,其评价形式应该涵盖线上和线下。
  线上评价主要通过在微课平台设置各个单元的测试题库,学生通过线上答题得到一定分数,但这里占的权重不可过大;线下评价由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學生表现情况进行打分,小组内组长对成员进行打分,学生对自己进行自评打分。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要行动者、组织者,也具备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资格,因此评价主体应该包括教师、小组成员和学生自身,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吸纳行内企业人员参与评价,实现校外与校内评价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评价内容应包括知识掌握、职业素养、协作沟通和操作水平等多个维度,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是为企业提供技能型人才的,教师在评分时主要评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的职业素养和知识掌握度,小组内组长作为协调统筹组内分工安排的主要负责人,主要评价组员的协作和沟通能力,企业员工作为职业权威,主要评价学生的工作完成度和操作水平。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上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不过如果想要将此种模式广泛应用到职业教育课堂中还是存在一些阻力,比如职业学校的资金、设备的短缺和师资力量的匮乏,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的学校想要自己建设微课资源是很难实现的,较为稳妥的方式是由一些示范校带头做出一批专业资源进行分享,但由于每个学校所处区域经济的多样化、本土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和学校不同的办学理念的问题,同时存在学情适配性不高、内容普适度不足的弊端,微课想要正式走向职业学校的普通课堂仍是任重道远,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 “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 [J]. 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 61-65.
  [2] 李丽新. “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目标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 (3): 5-8.
  [3] 宋莉, 房兴堂. 职业教育微课热背后的冷思考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 (35): 31-3.
  [4] 苏兆斌, 程璐, 孔微巍. “互联网+”视域下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探析 [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 49-52.
  [5] 翻转教学,传统模式被颠覆 [J]. 职业技术教育, 2013, (36): 19.
  [6] 王升.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J].教育研究,2001,22(2):39-43.
  [7] 姜大源.职业教育要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通联编辑:梁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3163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