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高职衔接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现有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正在进行,进行中高职衔接教育有了契机因此,该文在此基础之上,主要针对中高职衔接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传统的误区进行纠正。在探索了有关中高职衔接存在的关键问题以后,发现其主要来源于吸引力不足或生源质量不高等问题,该文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为例针对这些问题开展应对措施。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误区;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26-0201-02
  1关于我国中高职衔接发展历程的梳理
  1.1发展历程梳理
  21世纪初,受中高职体制改革的影响,我国多个省市同时开始了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及自主招生工作,也由此开始发展,中职与高职开始产生了对接的联系。
  1.2中高职衔接意义重大
  现在教育体制针对中职考高职有一系列的培养体系,因此,建立中职与高职衔接的意义体现在提升学生的素质和培养人才等多个方面。
  2中高职衔接认识误区
  2.1中高职衔接不是让所有专业均实现衔接
  中高职教育专业的划分是依据当下第三产业发展所设计的,专业衔接以相同专业为宜。不同地区针对中高职专业的发展会融入地域优势及特征,服务于本地区的优势产业发展。就整体的中高职专业方向来说,主要是面向市场,满足学生就业需求,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尽管专业衔接上相似度会很高,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无缝衔接。手中指专业目录与高职专业目录版本的差異,因此在修订过后的版本会较大的调整其内容和体系结构,这也就导致了中职和高职的衔接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且就现在的状况来看,专业衔接仍然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爱好及未来的打算,选择是否需要继续报考同类专业或不同类专业。
  2.2中高职衔接不仅仅是“接口处”的衔接
  目前中高职的招生对口模式来看,考试模式趋于多样化,职业教育招收学生不难。不仅仅意味着使进入了更高的学历水平,更多的是进入到高职继续学习和深造。收政府和相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推动之下,高校针对技术人才的培养也在进一步进行当中,甚至海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进一步对接。
  2.3中高职衔接不是单纯解决学历提升问题
  中职升入高职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学历的提升,然而,这仅仅只是外表上最新鲜的区别,更多的内在的区别,还体现在学生进入高职以后,有关人的基本素质与道德修养的提升。除此之外,学生的有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也能够进一步得到提升。如果只是把中高职衔接当作学历提升对待,那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等的建设就容易出现问题。
  2.4中高职衔接不是单纯解决中高职的生源保障问题
  由于传统的误区会导致很多家长宁愿选择昂贵的学费,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到高职接受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的生源一直存在着问题。是长期以来存在的普遍问题,但仍然需要探索相关的方式和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才能够快速地为社会和大众所认可,高职一直存在的招生问题才能被解决。
  3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衔接存在的关键问题
  3.1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吸引力不足,生源质量不高
  进行中职与高职的有效衔接将是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重大进步。在中职与高职衔接发展的道路过程当中,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可以成为对接中职与高职的专业。然而,由于传统观念对中职和高职的影响,这一跨时代的举动仍然不被家长和社会接纳,学生也不以为然,认为从职业学校拿到的文凭不会太高,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更是无法获得什么成就。然而,实际上很多学生也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就越来越导致其生源质量下降,很多考生宁愿多花一年的时间和精力去复读,也不愿意早些踏入职业学院,就进一步说明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地位不高,且不受人重视。
  3.2行业、企业参与度不高,有待深度合作共赢
  为了让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够直接提升与企业的合作就业率,从而打开双赢局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与相关企业签订了直接的就业协议,企业也选择了从院校开启培养人才模式,一起建设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然而,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企业之间的合作也会有差异。原因主要在于两点,其中一点是中高职院校能够针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开展的技术设备有限,另一点是学校与企业是两个单独的个体,缺乏沟通和交流。
  3.3中高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在多方面表现脱节
  中高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衔接的漏洞与脱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两者专业教材与版本上的差异,受教材修订的影响,两者的专业,有些部分在衔接上会有一定的差异,不是有的都能进行无缝衔接;其次是对于中职和高职两个层次的院校来说,其培养人才的目标也是有着明显差异的,然而,对于中高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衔接提升目标的作用并未凸显;接着是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理念和课程上的差异,两者之间针对实践教育部分的重要性差异显著。
  3.4中高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师资经验不足
  中高职教师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分,他们有许多相同的使命。正是因为这样,假如中高职师资不衔接,那么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人才培养和课程也很难衔接起来。在当前形势下,中高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师资沟通和交流的并不多,中职高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合作沟通非常少。多年来,中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一般是本科生,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一般都是研究生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很多院校也会鼓励教师考取更多的证书成为高端人才。教师不仅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实践课程也不能忽视。
  4中高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有效衔接对策分析
  4.1建立各种衔接的保障机制   中高职衔接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仅仅依靠院校的力量很难突破,很有必要建立一定的保障机制,采取一些措施,发挥政府作用保证,企业深度参与的作用。要做到政府、行业、企业、学院多方联动共同促进,才能保证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衔接教育高效有序发展。另外,政府也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规范制度,统筹管理,加大宣传力度,同时提高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魅力,让全社会懂得尊重职业技术尊重劳动,提高全社会对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认可,然后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源。充分激发招生的自主选择权,投入更多的财政支持,带动职业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在各方面的改革衔接。并且需要一定时间内实施采取正确的监控评价方法让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衔接教学进入正轨。
  4.2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
  为了促进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健康,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教育与企业协同发展的经验。比如美国,他们的中高职教育的目的是让产业和人才需求达到平衡。通过借鉴美国这样的方式破除职业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和企业之间存在的围栏,且达到深度的合作。不仅仅靠书面协议、书面合作,还要进行深度开展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不同层次的技术培养合作。通过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技能培养和企业研发配合,共同攻关,让科研的成果变成现实中可见的生产力。
  4.3做好专業衔接、人才培养目标衔接和课程体系衔接
  提高中职和中高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配合要做到目标、专业课程、课程内容等的衔接。在专业设置方面应当依据各个产业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现实需求进行衔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设置应当面向生产线,做到细致,具体。对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高度衔接,必须明确相关的层次和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方面要让衔接落实,开设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时要基于经济发展的现况和市场需求的实际。还要考虑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在中高职衔接培养中的各种需求。当前形势下大部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课程内容都要融合进来,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职业资格证的考试。虽然国家资格证书和高职人才培养之间契合不高,但是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是没有错的。设置职业标准非常有必要。设置职业标准需要各个行业和高校以及政府多方联合共同开发。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并且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并且对过程和质量进行监督评价。而中高职衔接的最终落脚应该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衔接。注重两个关键的准则,避免脱节。课程衔接必须以人为本,依据人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来制定。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衔接过程中要做好实践衔接,应当以就业为目标,着重培养某一特定职业的各项技能与操作训练为主。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创新管理变革就是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养成以及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培养。
  4.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进一步提升教师团队的能力,从各个层面建立相关制度和法规。加大对中高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团队的培养和培训,政府提供财力支持建立培训基地等等。同时还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职业院校师资培训,从学校层面来说要进一步拓展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引进渠道。引入有执业实践经验,并且热爱教育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聘请一些企业中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技术骨干作为兼职老师进行指导实践课程。和专职的老师一起协调培养学生解决师生比,专业性不合理的各项问题。还要为创造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国内外教师合作交流,提供机会,让教师能够把握专业的前沿发展,让教师能够具有国际化的广阔视野,将实践和能力应用作为考评重点。
  5结束语
  中高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有效衔接不仅要克服教师和学生们的认知问题,还要做到目标、专业课程、课程内容等的衔接;根据职业需求和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来确定目标;加强各项技能与操作训练;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养成;企业和政府参与,建立相关制度和法规;加大对中高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团队的培养和培训等,才能取得相应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龙霞, 尚蕾, 康博涵, 等. 茶马古道,教育新论——浅析中高职教育教学有效衔接探析[J]. 福建茶叶, 2020, 42(6): 197-198.
  [2] 巴佳慧. 以现代学徒制推进“3+3”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路径研究[J].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2): 34-39.
  [3] 李紫毅.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D].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20.
  [4] 王德云.探讨中高职有效衔接下的中职教学侧重点[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
  [5] 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贵阳会场)论文集(二)[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200-202.
  【通联编辑:谢媛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3395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