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平台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基于微信平台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了课前学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学习三个阶段,使学生能随时随地地进行碎片化学习,增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Java程序设计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微信平台;混合式教学;Java程序设计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25-0138-02
1 背景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5G的蓬勃发展,“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受广大教育者的欢迎。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创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与应用模式,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1]; 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2]。充分有效地利用在线资源,将线上资源和线下课程相结合,已成为时代的需求,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也已成为新的行之有效的教与学的方式[3]。近年来,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教学的研究热点和主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微信平台优势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于2012年8月推出的一项微信订阅服务,主要针对名人、政府、企业、媒体、草根一族等扩大自身影响力、开展自媒体活动的需要[4]。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几乎每个学生每天都要使用微信进行聊天,关注朋友圈,微信是高职院校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软件,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生活、学习的一部分。微信平台具有操作的便捷性、人际交流的高时效性、内容推送的丰富性、消息推送的精准性,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拓展了师生、生生的社会性交互空间,提供了移动学习支持[5]。微信平台除了提供群发信息功能、多种自动回复响应方式设置,在信息管理方面还提供用户管理、素材管理功能,同时提供用户分析、图文分析、信息分析、接口分析等统计分析功能,充分地拓展了平台在信息传递、管理和反馈分析方面的应用[6]。
3 课程微信公众平台的设计
3.1 设计的原则
通过对我院学生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到,每个学生都安装了微信程序,79%的同学有发朋友圈的习惯,96%的同学每天通过微信交流和了解信息,92%的同学都愿意使用微信来进行课程的学习。90%的同学能接受的微视频的授课时长为10-15分钟,95%的同学选择的微信推送的时间段为12:30-14:30。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点来设计微信平台教学Java程序设计课程资源。
微信平台允许发布的信息有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和岗位设置的要求,以“够用”为原则,开发多种形式的课程教学资源。为了让学生能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教师要把Java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分解为独立的一个个小的知识点,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定义、一个编程案例,像定义、概念等基础性的内容只要做文字性的资料即可,Java语法结构、规则和编程案例等重点、难点和操作性的内容要精心录制微视频进行范例讲解,视频长度应在十分钟左右,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反复观看,对重点、难点进行突破。为了巩固知识点还可以配备对应的习题库和试题库,多种教学资源的设计都是为了满足学生在线学习的需求。
微信公众平台可以进行自定义关键词回复导航和目录菜单导航,在设计使用界面的使用要秉着简约大方,主题清晰的原则[7]。以课程教学为主题,脉络清晰,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用户体验[8]。
3.2 微课程的设计
《Java程序设计》课程是郴州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程序设计技术和OOP设计思想,涉及计算机体系结构、面向对象编程、多线程处理、网络通信以及程序设计等内容。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和课程特点以及有关学情,将本课程知识点分为8个模块,11个训练项目(如表1所示),且每个项目分解成多个工作任务。每个训练项目都开发了PPT、微视频(微视频教学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随堂测试,拓展学习等相关课程教学资源。课程的开发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常用数据结构及Java编程语言的语法;学会利用Java语言开发简单的应用程序和系统。为以后学习更高级的计算机相关课程,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奠定基础。
3.3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Java程序设计课程开设的时间是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高职一年级第二个学期。鉴于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知识点较多、课时少,有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基于微信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课前学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学习(如图1所示)。教师要根据Java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制定好每堂课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
3.3.1 课前学习
课前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学习任务书,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需要观看的ppt和视频等,其中的Java教学视频是学习的重点。在每次上课的前1~2天,利用微信平台的推送功能,将Java程序设计学习任务书或者学习指南以推文的形式推送到学生的手机端。学生通过课前的在线学习,可以了解Java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语法结构。学生在线学习碰到Java中难懂的问题和容易混淆的语法概念,教師利用微信群答疑解惑,及时地推送解答语音或视频帮助学生加深对Java知识点的理解,促使学生利用零碎的时间在任何地方都能使用手机学习。教师通过微信平台的统计功能和后台回复功能,掌握学生学习的进度,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 3.3.2 课中学习
混合式学习的授课环节,教师不再向传统教学那样系统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是有针对性地对Java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不理解的语法,进行讲解、辅导和指引,用大量的时间来与学生交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Java程序设计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一些比较难的Java编程案例,教师通过上机实操,重点讲解Java编程操作的流程和重点注意的语法细节,然后分组让学生对本次的Java编程案例讨论,以小組为单位上机练习Java编程案例。课程结束前,教师随机抽取一组学生对本次Java课程进行评价和总结。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课堂的氛围都十分活跃,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换为主动学习,是整个教学的中心,大大提高了学生对Java程序设计学习的信心,为后续课程Java高级核心及Java Web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3.3 课后学习
Java程序设计课程知识点多,理论性强,对编程思维要求较高,教师可以通过课后的在线测试题来了解学生对Java概念、语法的掌握情况。测试题可以选择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和编程题等多种题型。传统的Java程序设计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把知识点讲解完毕后,课后要花大量的时间批改学生完成的案例编程作业,并统计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合格率。但在这种基于微信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把每个章节的测试题通过微信平台进行推送,学生完成基本知识测试后,微信平台能自动对测试题进行批改和统计,教师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了解每位学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薄弱环节,根据统计结果及时调整后续课堂知识点的讲解重点和难点。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交流讨论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向老师、同学采取私聊的方式进行请教,也可以在微信群发起话题讨论。教师通过学生疑难问题的反馈和测试题的完成情况,对整个混合式教学过程进行评估,不断动态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提升Java程序设计教学效果。
4 课程考核评价
评价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学生的考核采用基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过程为主的“过程形成性考核方式”。本课程的学习主要强化过程考核,课程最终成绩包含期末考试(占40%)+平时成绩(占60%)。其中平时成绩包含线上学习成绩(占20%)和线下学习成绩(占40%)。
线上学习成绩(占20%)包含视频学习、上线学习时长、讨论、章节测验等学习活动参与情况,学生能实时查看自己所得分数。线下学习成绩(占40%)包含平时成绩(出勤、回答问题、讨论等占10%),JAVA项目完成情况(占30%)。
5 结束语
基于微信平台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了课前学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学习三个阶段,使学生能随时随地地进行碎片化学习,掌握了 Java程序设计的知识和技能,增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Java程序设计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6(7): 4.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 人民日报, 2019-02-24.
[3] 杜星月, 李志河.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学习空间构建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16, 26(6): 34-40.
[4] 柳玉婷. 微信公众平台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3, 12(10): 91-93.
[5] 白浩, 郝晶晶.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4): 78-81.
[6] 苏佩尧. 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混合式学习活动探讨[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 32(6): 177-180, 184.
[7] 陈克. 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 16(3): 124-125.
[8] 何啸峰, 鹿江春, 李华新, 等. 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 高教学刊, 2017(20): 116-118.
【通联编辑:谢媛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3396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