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车型侧围异常振动分析与改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江克峰,寇宇桥,谭伟
摘要:针对某车型在侧滑门关闭和行驶过程中,车身侧围振动明显过大的现象进行试验和CAE分析。找到了侧围振动过大的根源,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将振动幅值降低到了主观评价可以接受的水平。
关键词:汽车;CAE;NVH
中图分类号:U4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550(2011)06-0052-04
Analysis and Improvemet of a Light Passenger
Vehicle Location Structure Vibration Issue
JIANG Ke-feng,KOU Yu-qiao,TAN Wei
(DFAC Commercial Product R&D Institute,Wuhan 430057,China)
Abstract:In the ET pha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light passenger vehicle,finding the roof and side structure stiffness isnot enough that the structure vibration exceed the target when the vehicle runing and closing door.Through a lot of NVH test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to find the reason of the issue aboved and re-design a new body structure to improve the structure stiffness. Finally,this problem was solved perfect.
Key words:vehicle;CAE;NVH
自从2009年《国家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1]中特别提到了“要突破汽车NVH技术”以来,整车NVH技术越来越受到生产厂商和广大消费者的重视。而汽车大多数振动均通过车身传递给乘员。因此,车身的振动属性是影响整车NVH性能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为规避风险,缩短开发周期,目前开发新车大都基于某一旧车型,车身更是如此。相对于参考车型,新车在设计更换动力总成、底盘、转向、空调、排气系统等部件后,各部件的模态频率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避免和其它部件模态频率重合而发生共振现象,车身的模态分布也要做适当的调整,这给设计带来较大的难度。
某款新车型在主观评价过程中,有一个现象引人关注:在关闭侧滑门时和中低速行驶过程中,侧围振动明显。
1 侧围振动测试与分析
要解决振动问题,首先要了解振动现象本身所具备的振动频率、振型等特性。然后结合汽车整车各部件的频率分布去查找引起该异常振动的根源。为此,做了如下三种相应的测试:
(1)在整车状态下关闭侧滑门,测试侧围振动响应,见图1;
(2)60 km/h匀速整车ODS(工作变形)试验;
(3)按国标GBT4783-1984进行的偏频试验,见图2。
其中关门响应测试主要了解侧围异常振动的主要频率,而ODS试验从整车角度出发,关注包含车身在内的各主要部件在运行条件下的振型和频率。将偏频试验与ODS试验相结合,了解分布在侧围异常振动频率附近的底盘(非簧载部分)的模态频率。
以上试验表明:
(1)侧滑门关闭过程中,侧围振动响应峰值对应频率是13.2 Hz;
(2)60 km/h行驶过程中车身在13.2 Hz频率处振动幅值最大,在15.4Hz处次之(但峰值较大,不能忽略),其它频率振动响应相对很小。ODS试验结果表现出整车(包含车身)振动的大概振型,见图3、图4;
(3)汽车后桥左右轮反向跳动模态频率为13.6 Hz,同向跳动模态频率为15.2 Hz;
可见侧围振动主要发生在13.2 Hz和15.2 Hz频率附近。为进一步考察侧围是否与其它零部件发生共振,必须明确车身模态分布状况,尤其要考察车身是否存在13.2 Hz和15.2 Hz频率附近的模态。
2 白车身模态CAE分析
2.1 CAE建模
根据CAD数模,建立带前挡风玻璃以及侧围固定车窗玻璃的CAE有限元模型。壳单元总数为932 463,节点总数为971 189,平均单元尺寸为10 mm×10 mm,螺栓连接用RBE2 单元模拟,焊点用CWELD 单元模拟,焊缝用RBE2单元模拟。
2.2 CAE计算结果
CAE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由于CAE计算比较理想化,因此相对实车模态应该会略有偏高。但其前两阶频率与前面试验值相差不大,振型与ODS试验一致。
3 白车身模态试验
为进一步验证CAE分析结果,了解车身实际模态,模态试验必不可少。选取与CAE模型状态一致的车身,采用如下方案进行模态试验。
3.1 试验方案
约束:空气弹簧自由支承。安装好后,系统刚体模态频率低于车身弹性模态频率的1/5[2];
建模:采用骨架和面板件分开局部单独建模的方法。为充分反映车身整体和局部模态振型,确定519个测点,见图6。
测试方法:MIMO(多输入多输出法)。在纵梁和横梁底部安装3个激振器,对车身X、Y、Z三个方向激励,移动三向加速度传感器依次测量,见图7。
参数设置:分析带宽80,频率分辨率0.2 Hz,采用猝发随机激励信号。
3.2 测试结果
测试结果见表2。
表2 模态试验结果――前3阶模态
试验与CAE计算结果十分接近,振型基本一致。
由于整车车身上安装了内饰件及顶部空调蒸发器,这等于在车身刚度不变的条件,增加了车身附加质量,因而基于整车的车身模态会相应降低。车身前两阶模态将更加接近后桥频率。
4 综合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对比振型和模态频率,同时考虑到分析和测量误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整车上,车身存在13.2 Hz左右的呼吸模态是导致滑门关闭时侧围振动过大的原因(其实顶盖振动最为明显,只是因为内饰件遮蔽,看不到);
2)行驶时,车身前两阶模态频率分别和后桥反向、同向跳动模态频率接近(近于重合),产生共振是导致侧围行驶振动异常的原因。
3)车身一阶弹性模态最低达到13.2 Hz,这说明车身刚度太低。从模态振型来看刚度较低部位主要在顶盖和侧围C柱处。
5 改进工作
明确产生异常振动的根源后,针对车身薄弱部位(顶盖和侧围),本着提高车身刚度和合理分布模态频率的原则,从以下两个方面采取改进措施:
(1)工艺改进
由于是产生异常振动的车处于ET1状态,钣金件冲压和焊装精度、涂胶工艺还不能达到设计要求,这些均对车身整体刚度有负面影响。在整车开发SOP之前,这方面将是持续改进的内容。
(2)设计改善
工艺改善对车身刚度增强作用有限,设计改进是改善车身刚度决定性的因素。采用增加冲压件料厚、修改接头部件结构以及增加加强板件等改进措施,并通过CAE反复仿真计算与模态试验验证,车身侧围一阶试验模态从原来的13.5 Hz提高到了18.5 Hz,其它模态频率也有相应提高,成功避开了后桥固有频率见图9、图10。按改进方案装车后,在关闭侧滑门和行驶工况中,侧围异常振动消失,振动水平达到主观评价可接受范围内。
6 总结
本文通过对关闭侧滑门和行驶过程中侧围异常振动进行了分析,找到产生该现象的根源。在现有结构基础上,通过工艺、设计改进,辅以CAE模态和刚度计算,成功将车身前两阶模态提高5 Hz左右,侧围振动水平也降低到了主观评价可以接受的范围。
参考文献:
[1] 国家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R].2009.
[2] 刘馥清.试验模态分析基础[R].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548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