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兴趣与勤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丁丹

  摘 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反映了中国部分家长、学生和老师心目中成功的外语学习主要取决于学习者的哪个或哪几个方面的因素。着重分析了兴趣、勤奋与外语学习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关系。并通过个案分析说明兴趣才是外语学习的成功要诀。
  关键词:兴趣 勤奋 自信 天赋
  
  爱迪生说过:“天才是1%的灵感,99%的汗水。”在中国“勤能补拙”也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成语。从这个简短的四字成语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人心目中要想成功,首先是“勤奋”,其次则是靠人的“天赋”。而在英语国家也流行着一句谚语,所有学英语的人都知道“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那么在外语学习中,“勤奋”和“兴趣”究竟哪个最重要呢?
  
  一、问卷调查
  
  Triardias. H (1972)曾就成功行为原因的知觉问题对美国、希腊、日本和印度四国的受试者进行过调查比较,结果如下表:
  
  可见,美国人将能力和努力视为成功的主要因素;希腊人和日本人将毅力列为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印度人则把机智和权力列入成功要诀。不难看出人们对成功的归因随着文化背景的变化而变化。那么中国人又会将成功归因何处,又会将成功的外语学习归因何处,这种归因对外语习得又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笔者决定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一次调查研究。
  本次问卷调查在四川省两个城市分别进行。调查对象包括25名中小学生、25名大学生、25名家长和25名英语教师。调查对象共计100人。在正式调查之前还通过一次预测调查,对问卷做了一定修改完善。问卷采用单选题和排序题,并结合一些访谈。本次问卷主要涉及的内容有:。该调查于2007年7月开始,8月结束。在此笔者仅对此次问卷调查结果做一次描述统计及量的分析。
  
  通过上表不难看出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智力水平高、聪明有天赋的人最有可能取得成功。这表明大多数人都将智力作为一个人成功的第一要素。
  除了“天赋”之外,被调查者对勤奋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一个在某方面有所建树的人,如果他没有出众的天赋,则一定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再加上人的智力水平高低,及天赋能力范畴是不可改变的,所以人们十分强调和重视勤奋和毅力的培养。
  相比而言,被调查者对“兴趣”和“自信”的评价却很低。人们普遍认为诚然“兴趣”对成功起作用,其作用也只是微乎其微的,而“自信”则只是成功的产物而已,并非其诱因。
  
  非常值得庆幸的是,在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老师开始意识到了“兴趣”和“自信”在成功的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意识到心理力量在成功的外语学习中的实际作用远远超出我们以往的想象。
  在本次调查中,还对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厌学情绪进行了研究。在五十个被调查的学生中67%的学生对外语学习都或多或少地有厌学情绪,其中有一些是存在外语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有外语成绩优良者。近七成学生对外语学习有厌学情绪,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学生讨厌外语学习,这显然是我国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厌学意味着学生对外语学习缺乏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动力。外语本是一种交际工具。通过交际学外语,不仅能贴近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保证学习的高效率。而在我国,很大程度上外语却被当作一门学问。学习内容以枯燥的语法为主,作业试题偏而怪,难而深,大大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导致了学生自信心的丧失,从而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
  许多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的天之骄子们经过了几年或十几年艰苦卓绝的外语学习之后,往往却不能用英语进行最简单的交流。在西方发达国家,学生以世界为书本;而在我国,学生以书本为世界。由于中国学生学习压力大、负担重,每天抱着本外语教科书和习题集反复练习,以求精益求精,其代价是不可避免地对外语学习产生厌倦心理,无法生成、维系和发展学习兴趣。“轻松中产生兴趣;闲暇中产生思考”,厌学现象的普遍存在意味着我国外语教学的内容、方法及考试形式必须从根本上实施改革。
  应该注意的是,如表2所示,在我国现在虽有相当比例的人意识到“兴趣”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但他们也同时认为学好外语是与吃苦耐劳密不可分的,不能把“兴趣”和“成功”直接等同起来。
  虽然“勤奋”和“兴趣”都是成功的内在因素,但两者却有本质上的差异。“勤奋”受制于“超我”,是一种受外在因素控制的内在力量,需要调动相当大的心理力量来维系,因此,其生产和持续是较困难的。这正是为什么一般人都不太“勤奋”的原因。而“兴趣”则受制于“本我”,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内在动因。其本身就有较强的冲动性和驱动性。因此,不难发现“兴趣”比“勤奋”更具爆发力和推动作用。
  而之所以中国的家长、学生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意无意的重“勤奋”,轻“兴趣”,则是因为“兴趣”的源头是人的心理内部欲求,一旦断了源头从外部就无法有效的找回这种动力了。而“勤奋”的源头在于人的外在心理欲求,可以从外部不断的输入能量。在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很明显“勤奋”比“兴趣”更具有持续下去的可能性。于是家长、老师、以及整个社会总是想方设法从无到有的培养孩子勉强自己学习不感兴趣的东西的毅力,却不懂得开发出现成的兴趣来实现英语学习的飞跃。不过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只要我们让“兴趣”处于持续不断的状态,那么它对成功外语学习的贡献是远远大于“勤奋”的。
  
  二、个案分析
  
  对外语学习来说,“兴趣”必将带来最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最大的学习动力。这是外语学习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靠“兴趣”来学外语和靠“勤奋”学外语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乐”在其中,而后者“苦”在其中。人们只要是做乐在其中的事,就会不知疲倦,正所谓“乐此不疲”。所以,当学生对外语教学的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充满兴趣时,必然会有饱满的学习状态,惊人的学习效率。另外,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问题总是勤于思考、乐于练习,而持续生动有效的练习则是学好外语的基本前提条件。
  在本次调研中,笔者还对一名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进行了详尽的访谈。该受访者是从初一开始学习英语的。初中时的英语老师和蔼可亲,鼓励学生不怕出错用英语交流,注重口语听力,教学方法多样化。因此,初中三年该受访者英语学习非常轻松且成绩出色。高中时她遇到了一位即将退休的英语老师。按理说,在这位极富教学和应试经验的老师的指引下,凭他初中时打下的良好基础以及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高考中英语应该是她的强项。但实际上他高考英语仅有70几分,差不多刚好总分的一半。为什么会这样呢?
  初中的老师重口语、听力,重交际,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形式趣味化,允许失败,鼓励异想天开,尊重需求,提倡合作,鼓励探究,共同参与,以一名帮助者、欣赏者、支持者的身份走近学生。充分的课堂对话练习,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在交际中玩耍,从而激发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爱好。学生自然想说、敢说,且觉得自己聪明能干,从而对外语学习充满了自信。
  而进入高中后,受访者虽原本也“勤奋”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学习,但这些教学活动仅限于死记硬背语法结构和词汇表达,进行枯燥机械重复的练习。而且一旦出错,就罚抄罚做罚背几遍、十几遍。这种传统的惩罚方式不仅无形地增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怕出错,没安全感,不自信,更可怕的是,题海战术、疲劳战术逼迫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扼杀学生学习英语的快感,导致学生的逐渐产生惰性,以及极度厌烦外语学习的情绪。喜新厌旧是人类的心理本质,追求新异本来就是人类求知的天然动力。确切地说重复枯燥机械的练习又怎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英语学习、追求用英语交际的人呢?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需要老师去唤醒、挖掘、维系。如果没有“兴趣”,仅靠“勤奋”学好英语,对常人来说是难以办到的。然而即便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外语学习很难,只要有“兴趣”在,每一个一般智力的普通人都可以学好外语。兴趣是人的自身潜能,挖掘出来将成为学好外语的巨大能源库。它能使我们得心应手地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轻松愉快地掌握好外语。
  进入大学后,该受访者通过选系才进入了英语系。庆幸的是她出色的口语听力基础很快得到了几名老师特别是外教的肯定,这无疑使她信心倍增,兴趣高涨,成绩稳步上升。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外籍教师特别注重进行情感处理,以人为本,促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他们以学生已掌握的语言点和已有的语言能力为突破口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以此给学生一种成就感。而不像有些中国老师那样,只是一味的强调知识的深度、难度。学生越听不懂,说明他水平越高。使学生在力所能及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肯定的状态,这显然有利于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
  大学毕业后该受访者留在高校担任英语教学工作。她工作看上去很悠闲,甚至有些懒散,不太喜欢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对同事的指导和批评总是保留地接受,却热爱自己的学生和工作,认真研究学生,潜心钻研教学。但也许正是这种边走边玩,使她对外语教学兴趣盎然,愿意为之探求一生,所以理所当然的考上了研究生。
  
  三、总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国外语教学的最大失误就在于一味地重视应试,忽视了兴趣的培养和自信心的确立。成功的外语教学不仅意味着传授语言点,培养语言技能,更应促进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承认学生在死板的教学形式下产生厌学情绪的合理性,重视兴趣的动力作用,从教育者一方进行教学方法、评估形式和管理制度的改革,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技能,以适应学习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阿姆斯特朗.In Their Own Way[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
  [2]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1.
  [3]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
  [4]李安.美国教育成功之谜[M].内蒙古:内蒙古出版社,2001.
  [5]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科院出版社,2004.5.
  [6]乔志高.美语录[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2001.7.
  [7]上官子木.教育的国际视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8]王石兰.调增交互模式[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3.
  [9]吴松弟.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10]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
  [11]曾凡贵.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探讨[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11.
  [12]Elaine Tarone and Georage Yule. 论以语言学习者为中心[M].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0.6.
  [13]H. D. Brown.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
  [14]H. H. Stern.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7.
  [15]James Dean Brown.语言教学大纲要素:课程设计系统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9.
  [16]Jeremy Harmer.怎样教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
  [17]L. Davis. Doing Culture. Beijing:Foreign Language[M].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03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