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庆华

  摘 要: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针对目的语文化开展的教学明显滞后,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从提高师资素质、营造教学氛围、扩大课外阅读、选用原版教材、利用先进教学手段等几方面着手,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既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又有丰富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因此对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或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不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不同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文化。他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及道德标准都存在差异,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诸语境因素。在交流中,如果人们总是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因此不了解文化在交际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障碍,甚至造成文化休克。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的制约和影响。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给语言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与人类社会的文化息息相关。一个民族的语言必然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
  长期以来有种错误观念,认为学习英语只要掌握了语音、语法、词汇便可以毫无障碍地阅读和交际了。这种认识的偏差造成了针对英语文化而进行的教学的严重滞后。毫无疑问,语言基本功的掌握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我们也应明白,学习一门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不懂得文化比语言更重要,那所犯文化错误就会比语法错误更严重[1]。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应对学生语言基本功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且要使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能依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恰当地运用语言。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难以真正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英语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我们重视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当前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及分析
  
  听、说、读、写、译等几项基本语言技能是我国英语教学多年来强调的重点。然而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语音、语法和词汇方面的知识,也具备了相当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但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却不能用英语深入、灵活、有效地表达思想和理解对方,从而出现了一定的交际障碍。从高永晨[2]对苏州大学03级非英语专业学生所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乐观。在掌握相关跨文化交际知识方面,有60%的被调查者“没有读过相关书籍,不太了解”;在对西方交际习俗的了解上,近一半的学生(48.9%)表示“不了解”;在初次接到外国人电话时,有37.5%的被试者“心理压力很大,怕无法沟通”,而对于影响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积极主动交往的原因,有四成的被调查者(42%)选择的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分析这一调查结果,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多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重点的偏差所导致的。
  长期以来,很多高校将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作为英语教学质量的评估标准之一;作为教师定级、定岗、评定职称的条件;作为学生获得学位、毕业证书的必备条件。迫使教师和学生围绕其指挥棒转,迫使学生的英语知识的框架结构与其相契合。教学中偏重语法和句法及语言交际,忽视文化因素以及非语言交际。以我校为例,多数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如下顺序:学生预习――老师逐句讲解课文――语法分析和词汇练习――完成课文后的练习。相当一部分教师讲解时局限于讲授语言点,重点集中在辨析词义、分析语法结构、解释疑难句等语言的结构层次方面,而对于文化背景知识及其与语言结构层次的结合,或是由于自身缺乏了解、知识面不够广博;或认为其对于提高考试成绩关系不大,因而在教学中对文化背景知识一带而过。就学生而言,为提高考试成绩,多数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记单词和分析句子结构上,而对大量学习西方文化和跨文化知识重视不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由于专业课程的影响,他们对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宗教习俗、风土人情及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从而严重影响了他们应用语言从事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策略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知识的传递有机地结合起来[3],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
  言知识,并能应用语言根据不同的语境要求进行交际,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为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素质
  教师是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关键[4]。英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效果。许多英语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讲解语法结构方面很擅长,但涉及到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常常会感到自身文化知识不够丰富,因而对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有畏难情绪。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英语教师应到国外进修学习,亲临所学语言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亲身感受英美国家的语言与文化差异。另外,还可以聘请一些国外英语专家对英语教师进行培训。出国培训、文化讲座、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有助于教师对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提高教师自身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营造跨文化交际氛围
  创设跨文化交际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语言,直接感受语言的交际用途,把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转变长期形成的由本民族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带来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在多元文化交流和沟通中形成自觉的文化移情和文化认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重视情景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们运用英语思维和训练综合技能的场所,成为充满动感的交际场所。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在课堂上除讲授外还可采用问题解决、调查研究、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多种方式[5-7]。使学生畅所欲言,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教师还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一些交际活动,虚拟一些交际场合,让学生从简单的生活交际过渡到复杂的社会交际。设定话题让学生进行情景对话,或进行角色表演并结合课文内容穿插进行这样的训练,使学生更快掌握语言知识,积累交际经验,进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许多高校更新了教材,新教材较以往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焕然一新。一些全新的开放式的话题引入了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的第四、第六和第七单元,《大学体验英语》中每单元都开设“文化沙龙”等等。较之于以前的《大学英语》教材,在文化背景知识介绍方面都有明显量的增加和在教材中的突出强调。例如《大学体验英语》在特色说明中指出:“重视跨文化教学,培养跨文化意识。注意语言材料和文化内容的融合,注意中西文化背景的结合。教材中的文化沙龙模块,使学生在休闲中轻松学习、了解和借鉴西方文化的精髓。”但比较各种版本的英语教材,我们会发现每册书只有8-12个单元不等,涉及的话题有限,每单元同一话题的阅读文章2-4篇,如此有限的阅读量显然不能满足在大学四年甚至两年里就要掌握一定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学生的需求,扩大阅读量势在必行。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广泛涉猎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报刊杂志,并促使他们在阅读时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等方面的知识。文学作品及报刊杂志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不但涵盖面广,而且独具特色,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好教材。

  (四)选用一定比例的国外原版教材
  一些英美国家的原版教材采用了不少涉及英美文化背景及风俗习惯的材料,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其鲜明的特点就是“文化渗透”,即在教材中逐步介绍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强其跨文化意识。书中有些对话也是研究文化差异的极好素材,它能够揭示文化的各个方面,应引导学生进行模仿,以提高他们准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都配有先进的语言实验室,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电影、电视、CD光盘等直观教具。电影及一些专门介绍社会风情的记录片对学生了解文化背景十分有益。大部分电影或电视的内容本身就是某个文化侧面的缩影,而且电影中提供的场合很多,语言材料非常丰富,学生在观赏节目的同时能够直观地学习语言,观察不同演员的姿态、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的东西,这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论
  
  语言与文化并存,英语教学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缺一不可。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将导致学生交际的失败。大学英语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当从宏观的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地传授目的语的文化知识,时刻提醒学生文化差异的存在,教会学生透过语言层面去领悟文化内涵,最终使学生获得一种强烈的文化洞察力和跨文化意识。需要指出的是,“文化是动态系统(dynamic system),并非存在于真空之中,而是易于变化的”[8]。因此语言教学还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展现给学生鲜活的语言与文化。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不同的习俗、不同的文化在经过碰撞后又相互融合、相互借鉴。而语言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所以,我们应以辩证和发展的态度来看待和学习语言,正如语言学家韩礼德所教导:应该教活的、使用中的语言。
  
  参考文献:
  [1]Wolfson,N. Rules of Speaking[A].In J.C.Richards & R.W.Schmidt(eds.)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C].Longman,1983.
  [2]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3]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
  [4]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5]Archer,R.M. Culture bump and beyond[A].In M.Byram(ed) Culture Bound[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6]Dunnett,S F.Dubin & A.Lezberg.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from a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A].In J.M.Valdes (ed.)Culture Bound[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7]Woods,E.G.British studie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A].In M.Byram(ed.)Cultural and languag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C].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4.
  [8]Samovar,L,et 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3rd[M].Wadsworth.19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06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