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口语课堂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口头交流占很大比例,传统的口语教学模式多强调语音、语法、句法的使用是否标准,而很少注意是否是有效的交际,从而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文化的误解和交际的失败,造成语言表达障碍。因此,对于学习英语的学生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以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口语课堂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民办高校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以及如何有效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在口语课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英语专业  口语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0.007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与培养现状
   交际能力最早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ell Hymes在其发表的《论交际能力》中提出。他认为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知识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即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能力、心理因素、社会文化知识和语言应用等方面内在的一种综合判断能力。一般而言,人类交际包括两种形式:语言交际(linguistic communication)和非语言交际(paralinguistic communication)。非语言交际包括眼神、手势、表情、图表等。而语言交际主要包括口语(spoken language)和书面语(written language)。在多数情况下,人们主要是通过口语进行交际。而所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是以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为基础,并借鉴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社会心理学和交际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发展而成的一个综合理论体系。交际学家Gudykunst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
   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各行业对跨文化培训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对国际人才培养以及人才储备的需要也迫在眉睫。就高校教育而言,尤其是外语专业教育而言,培养出一批具有一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生已成为国际交流的必需。口语课程是外语课程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口语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的表象操作,也是一种文化思维模式的转换。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然而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深入理解,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和沟通障碍的产生。因此,提高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迫在眉睫。
   二、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与生源素质不高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较而言,办学时间比较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一般由硕士毕业的专任教师和一大批外聘教师组成。口语教学方面,很多民办高校甚至没有聘请外教,口语课堂由相对年轻、缺乏经验的专职教师负责,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不高,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口语表达能力也较差。教师在进行口语教学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处理英语语言知识,而不是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从而阻碍教师灵活地进行口语教学。
   (二)口语课堂教学模式陈旧
   在民办高校中,许多口语教师依旧使用陈旧的教学手段,重视词汇语法的运用而忽视语言的工具性作用。甚至有些民办高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词汇和英语会话的背诵,让学生根据记忆机械地进行口语表达。这样的结果是学生上了四年的口语课,依旧不能与外国人进行口语交流,更不能灵活地使用英语句式从事翻译等要求更高的工作。此外,陈旧的教学模式常常另学生感觉索然寡味,提不起对英语的兴趣,导致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上不去。
   (三)学生口语表达中式化
   东方的思维方式侧重形象思维,即强调天人合一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西方强调个体,认为整体只有在个体的对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中国学生从小學到大学的英语学习都是建立在一套固定的语法规则和词汇的形式化系统之上的。而学习英语语法的同时,中国学生会无形中受到汉语语法规则的影响,口语表达也难免出现汉语语法规则向英语语法规则的机械化转换,导致说出来的英语中国人听得懂,外国人听不懂。
   (四)学生西方文化素养缺失
   由于英语教师在口语课堂教学中一味强调语言教学,常常会忽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因此,中国学生也会过分重视语言表达而忽略西方文化对西方语言的影响,从而造成口语表达生硬而没有内涵。比如在西方文化中有一句俚语叫做“break a leg”。对西方文化不了解的中国学生可能会把这句俚语当作对人的诅咒,甚至出现误用乱用的现象。假如学生了解并熟悉西方文化,便能正确理解并应用该俚语。因此,加强对英语专业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与语言训练一样不可忽视。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强调整体,西方人强调个体;中国人擅长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西方人是直线思维模式,中国人是曲线思维模式。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中国学生在英语口语表达时也会受到这些思维方式的影响,出现口语表达啰嗦、客套话太多、说话抓不住重点等问题。要想克服这些中西方差异带来的口语交际障碍,必须让学生对西方的思维方式有一定了解。
   (二)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西方社会有不同的价值体系,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西方人注重的是个人和合作“西方人更强调个人主义,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而中国人往往喜欢问被西方人视为隐私的事情,比如你多大岁数了,你一个月挣多少钱等。这就很容易造成对方的反感,从而导致交际失败。
   四、增强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课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学校需要加强英语专业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意识、跨文化研究能力、指导学生开展跨文化探究的能力,培养出一批精通中外文化历史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聘用能胜任深度文化教学的外教,应用到口语等专业基础课中。口语课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配合口语教学,通过生动的案例故事呈现文化差异造成的口语表达障碍,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口语课教师更要与时俱进,通过MOOC等平台进行自我学习,了解更多的中外文化知识,并可进行微课慕课制作与学习,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二)增强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还是以词汇、语法为中心,开展口语教学的场所一般也多为普通教室,学生在口语训练中缺乏交际性。民办高校应该多为英语专业学生创造多样化口语训练教室,教师也可以改变传统教室的布局,比如可以让学生围坐成一圈,以类似英语角的形式开展口语教学。同时,学校和教师应该多与外界联系沟通,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社会各界举行的能锻炼学生英语口语的活动,如:外商洽谈会,城市旅游节,外贸商品展览会等。学校也应多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联合国模拟大会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类与英语表达和交际相关的比赛中,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三)加强学生中西方文化差异知识的学习
   外语教育需进一步重视语言的文化思想载体意义,在口语课程中重视解读语言、文化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及其因由,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授课教师在口语课程中还需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世界文化、文化交流与比较、全球热点专题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如课上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既加深了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民办高校的口语教师要努力拓展学生对文化差异、文明互鉴与文化冲突的理解,加强其对全球问题的关注,在不断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建丽,才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2017(31).
   [2]陈思,李密.浅议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科技创业月刊.2013(12).
   [3]段瑞芳.高校英語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6(13).
   [4]韩国崇.“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J].英语广场,2019(01):30-31.
   [5]李林.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2013(03):100-1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524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