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儿心理需求的教师搭班模式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都惠菊 卢小美 郝科 吴旻烨 何海红
[摘要]:本文探讨基于幼儿心理需求的教师搭班的创新发展的新模式,为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对2008年~2011年四年内不间断地采用班级教师配置调查问卷(家长版、教师版)对江苏省无锡市三所不同性质的幼儿园(公立、民营、私营)各年级的家长与教师进行调查。
[关键词]:幼儿教学 心理需求 教师搭班
一、引言
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一个人心理发展的许多关键期都处于这一阶段。进入幼儿园学习,是一个人接受学校教育的起点,也是接触社会的开始。如何优化教师搭班组合,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来满足各年龄段幼儿正当的心理需求,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
现代教育是一种集体协调性很强的职业劳动。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园内各班配置了两位教师和一位保育员,三人共同承担起班级的保教工作。于是保教人员之间的协调合作关系直接影响着班级的教育质量。本文借鉴了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基本理论和概念,对各年龄段幼儿的心理需求进行了分析、探讨。
二、对象和方法
1.对象
研究对象为江苏省无锡市三所不同性质的幼儿园(公立、民营、私营)的105名家长与45名教师。小班、中班、大班年级的被试人数(家长与教师)均占总被试人数的1/3。
2.方法
班级教师配置调查问卷,包括家长与教师两个版本,对以下几点展开研讨:理想的搭班教师及特点;主配班合作中的一些困惑;尝试其他一些新的搭班组合模式。
3.研究方法
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研究者分别到各班级讲解填写调查问卷的方法,将问卷发给教师及家长进行不记名填答,完成后当场统一收回,收集的问卷进行整理,剔除无效问卷,把数据输入计算机,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1.家长在班级教师配置选择上的变化
每年5月底用班级教师配置调查问卷(家长版)对各个年级的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发现:2008、2009、2010三年教龄搭配组合比例的变化不明显,为50%~49%,“老-青”组合所占的比例最大。而2011年与2008年相比,家长对班级组合在教龄搭配上的选择有显著性的变化,“青-青”的教龄搭配组合比例明显上升,为15%~29%,而不同性质幼儿园在这一调查上的结果并无明显差异。(见图1)
各个年级的家长对班级组合在教龄搭配上的选择也有显著的差异,小班有14%、中班有20%的家长支持“青-青”的教龄搭配组合,而大班则有51%的家长支持。尤其是大班的家长,每年5月已将近幼儿毕业,所以大班的家长更能从客观性上表达他们心目中教师班级组合最优化的选择。(见表1)
2.教师在班级教师配置选择上的变化
幼儿园各个年级的教师对班级组合在教龄搭配上选择存在显著的差异,2011年与2008年相比,“青-青”组合的比例从8%一下上升到20%。调查中发现,20%的教师认为时代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唯有充满思想活力的人,唯有敢于挑战传统的人,唯有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人,才能顺应时代,创造发展。在幼儿园里,只有充满朝气的教师,才能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提高幼儿的兴趣,从而带领幼儿积极向上,奋勇前行。青年教师与青年教师搭班合作,能共同切磋教育技艺,使班级协调发展。同时有竞争才会有进步,教学发展需要竞争,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反思,自身才能提炼和升华,从而有效地促进专业成长。
四、讨论
1.现有模式的分析
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搭班普遍实行的是“一老带一新”的传统模式,即师徒制。师徒制模式是指采用新手教师与资深教师合作的形式,使新教师通过对资深教师教学实践的观察、模仿和资深教师的具体指导,逐渐领悟职业的隐性经验与缄默知识,不断掌握专业技能和智慧的一种新教师培训方式。简言之,师徒制是一种新教师培养模式。我认为该模式实行的“传、帮、带”对年轻教师适应专业生活、强化岗位意识、获得专业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年轻教师缺少的就是“经验”,而“经验”正是老教师的财富。老教师身上有许多值得年轻教师学习的地方,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接手一个班级后,老教师就开始全盘规划,做事条理清晰,在她们的引领下,年轻教师在工作中会觉得方向明确,做事效率提高。
2.班级教师组合选择的影响因素
(1)幼儿的心理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阶梯。
一般来说,一个人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部分满足后才会寻求高级需要的满足,追求高级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低级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马斯洛对这七种需要进行了进一步的区分:位于需要层次底部的四种需要被归为缺失需要,它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是这些需要一旦满足,个体有关这方面的动机就将减少甚至消失。如果所有的缺失需要都得到了一定的满足,那么个体将继续追求三种高层次需要,这些需要被归为成长需要,它能够让个体生活得更有质量。与缺失需要相反,成长需要永远得不到完全的满足,实际上,求知和理解世界的需要满足越多,个体学习知识的动机越强。越是有才华、有成就的人,越觉得本领不足。其原因是知识的半径越长,所感知的未知世界就越多,故而越发觉得需要求知好学。
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最后要满足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使自己更完备、更完美,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2)符合各年龄段幼儿心理需求的教师搭班新模式
在中国的创业者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断创新,模仿永远不能被超越”,联系到教育教学中,单一模式下培育出来的幼儿思维必将单一。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给学前教育注入新的血液。那么在教师搭班的问题上,也应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尝试“年轻教师与年轻教师搭班”,“老教师与老教师搭班”的新模式,使教师搭班组合做到最优化。
①小班(2~3岁幼儿的心理需求:安全需要)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这个时期的幼儿,如果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就会自然健康地和母亲分离,就象幼儿刚刚出生时,要剪断脐带一样(生理分离)。心理的脐带也需要剪断,这就是心理的成长。成长,就是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如果幼儿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就会产生所谓的“分离焦虑”。当然幼儿需要一个过程,来慢慢、慢慢地把“我”和“妈妈”逐渐分离。在幼儿成长中,必须要经历这样一个逐渐分离的过程。幼儿在安全需要上没有得到满足,长大后会产生许多关系上的问题,如人际关系,他不能够学会如何与人建立关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他有很多的不确定与恐惧,不能够独立。
安全需要最大程度来源于师幼之间和谐良好的关系,小班幼儿由于是第一次离开家人的呵护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总会有幼儿因为离开父母而嚎啕大哭,总会有幼儿拽着爷爷奶奶的衣角不肯松手,含泪的眼中充满恐惧……这时教师如何很好地解读他们的心理需求,对促进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有一颗敏感的心,能够辨别教师对他们的情感和态度,老教师在处理事物时,态度亲切和蔼,让每名幼儿感觉到老师就像妈妈,这样更易接近幼儿,善于和幼儿交朋友,幼儿才能在短时间内消除不安全感,积极地接受教师的教育,从中获得愉快和满足。因此这个阶段就需要教学经验相对丰富的老教师与老教师搭班。老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经验丰富,能井然有序地组织幼儿日常生活管理,做得细致、周到,而这正是年轻教师所缺乏的。由于年轻,刚踏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不久,还没有成家,自己本身就是个大孩子,角色的转换还不能较快地适应,处理事务时急切、缺乏耐心,往往容易忽略幼儿基本的心理需求。随着结婚、生完宝宝后,生理和心理都达到一定的成熟,成为一名年轻的“老”教师,才能更好地胜任小班幼儿的教育。
②中班(4~5岁幼儿的心理需求:归属与爱的需要)
渴望爱是这个阶段的幼儿最基本的需求,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应以情感为纽带,教师是幼儿心中的偶像,教师发自内心的关爱、尊重、信任、理解能使他们变得自信,有助于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健康心态、健全人格的形成。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幼儿人格全面和谐地发展,人格是环境与教育的产物,教育方向决定了人格发展的方向,幼儿的未来发展依赖与幼儿健全人格的塑造。这一时期的心理需求未得到满足,幼儿一生都将寻求别人的肯定和认同,直到找到一个“重要他人”来弥补这一需求。如果幼儿不能够通过正面行为获得教师的肯定、认同,则会转而用负面行为来引起教师的关注,故意做出一些不被接受的叛逆行为,哪怕被教师批评。因此,班级中的两位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让幼儿享受快乐、体验成功。
③大班(6~7岁幼儿的心理需求: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幼儿学习的最佳时期。这个年龄的幼儿会把教师当成是自己学习的榜样。他需要学习如何更好地面对这个实际,包括掌握一些方法、技巧,如人际交往的知识等。
对于中大班幼儿的教育,年轻教师与年轻教师搭班的模式则能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首先,年轻教师思维活泼,浑身散发着与幼儿的亲和力,就像他们的哥哥、姐姐,交往起来就容易接近,容易沟通,这就为师生进一步互动奠定了良好的氛围。其次,年轻的教师精力旺盛富有朝气,善于利用现代传媒和电化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勇于改革和创新。年轻充分发挥自身信息技术的优势,自己设计、制作各种教具和学具,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帮助幼儿在“玩”中学,在“做”中学,把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变为各种幼儿可以直接感知、操作的过程。幼儿能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体验,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
五、结论
由本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家长、教师对班级组合在教龄搭配上的选择有显著性的变化,“青-青”的教龄搭配组合比例明显上升。本研究选取的样本容量较小,从实验数据所得出的结论虽有相当的可信度,但仍需在今后通过相应的重复性实验作进一步的验证。
“世界也许很小,但心的领域却是最广大的”。幼儿素质启蒙教育是培养身体的、心理的、社会适应和谐发展的完整儿童。幼儿的心理正处在形成和迅速发展的阶段,如同一粒种子处在萌芽期。拥有种子并不希奇,发育不良的种子是不会茁壮成长的。因此,关注幼儿的心理需求,才能精心浇灌和培育幼儿,才能走进童心世界。
参考文献:
[1]杨莉君.论师徒制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造[J].学前教育研,2005.
[2]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母远珍,沈俊,罗兰.从“师傅”的角度解读幼儿园师徒制教师专业成长模式[J].学前教育研究,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10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