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新课标下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雪峰

  摘要:培养创新能力是新课标下中学教学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教师要起创新示范作用,要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及良好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充当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指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结构,指导学生正确读图、用图。教学中要注意创新情感的培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随时调动学生的创新激情,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以便学生创新个性的培养。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注重“过程与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 地理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式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新课标下中学教学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学阶段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就中学地理教学而言,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使命,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和必然要求。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高,已具有大量接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以及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和创造性活动的动机。在教学活动中,首先应注意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欲,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教师的创新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个性的养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带头创新,把整个教学过程作为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过程。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从教学的态度、方法、设问、评价、板书、教学氛围等各方面进行创新,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才干,做到“常教常新”。同时,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注意利用地理学科本身的趣味性,挖掘教材中的趣味点,搜集各类资料及信息,结合地理知识在生活实际和经济发展方面的运用实例,使学生学有所用。加强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对知识的渴求,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萌发创新意识。其次,教师应彻底改变教学观念,发扬教学民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教学设计,置学生于问题“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使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发现”和“探索”为主要活动,允许学生随时质疑、评价,形成积极探索的课堂氛围。鼓励或诱导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还有问题吗?请再想一想”。“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说错了没关系,我们不正讨论吗?”等启发性语言来鼓励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多采用“案例化”的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其方式应按“生活体验――展示案例信息――案例探究――技能形成”的程序进行,并以案例贯穿始终。评价时要注意尊重学生,尽可能地不用“不对”、“你错了”等语言和态度来判定,多用暗示性语言启发学生自己修正错误,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经常对学生进行发散、逆向、直觉等创新思维的培养,形成创新意识。
  二、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及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知识与技能”是新课标的组成部分之一。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形成基本地理技能是进一步获取知识、培养智能、发展个性的基础。学生要想高效地参与地理教学过程,熟练掌握地理学习方法,顺利地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离不开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它是地理课程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前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充当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结构。地理知识包罗万象,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层次、结构和类型。在教学中,分析这些知识的层次、类型以及详略、大小不同的结构,对掌握地理概念、原理、理论的内在联系及结构组成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将表示某些地理事物的术语、名词等,按其因果、并列、包含等逻辑关系进行归纳、组合、链接,就能形成便于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网络。教学中应经常运用这些网络以及图示、表格等形式来表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设计课堂活动、布置作业等途径,让学生参与设计知识结构网络活动,使学生形成对地理知识的因果、类比、空间等联系的认识和内化,融会贯通,学生就能在创新活动中把握知识,准确灵活地运用知识,这对高中毕业班学生尤为重要。其次,指导学生正确读图、用图。地图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信息载体,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学中应使学生养成勤于用图的习惯,并注意指导他们正确读图、析图、记图、填图和绘图以及图示训练。同时,注意将记忆、思维、想象、分析、综合等与地图想结合,在地图上准确构建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网络结构,这样就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贮存、提取、迁移和运用。
  三、注意创新情感的培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标的终极目标。当一个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经历的过程,形成的方法,升华为意识、观念、责任、习惯,升华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会十分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已具有非常丰富的情感,热爱、美感、羡慕、好奇等都可以产生创新的灵感和动机。在教学中应利用各种设施,各种教育手段及现代化媒体,创设地理意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地理审美情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造想象十分有益。同时,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用直觉,判断、猜测、幻想以及其他非常规方式、方法来表达意见,也要注意并随时调动学生的创新激情,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不论正确与否,首先都应当肯定他们勤于思考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有自己特色的思考,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创新,给学生以自信和参与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渴求知识的良好情感,生发创新的动力。并尽可能地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开始,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关注国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科学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也是创新情感培养的重要方面。
  四、注重学生创新个性的培养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具有比较明显和突出的个性特点。“偏才”、“怪才”就是他们的典型代表。在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殊才能和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想象力。养成不迷信权威,不怕失败,勇于尝试,敢于标新立异,不断开拓进取的思想。对那些别出心裁地完成学习任务,平时又会耍“小聪明”的“偏才”、“怪才”,则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和热情鼓励,保护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个性,为培养他们的创新人格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促其形成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学的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形成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良好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地理知识本身的魅力,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造性的组织教材,使教材内容变为有探索性的问题诱发学生探索、研究,以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为主体,形成以生为主,师生共同讨论的教学氛围。教师适时地、恰如其分地进行启发、诱导,学生则通过自己的探索而获取知识。以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及风格,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形成独特的个性品质。
  地理课外活动可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游戏活动、实践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百科知识竞赛、热点问题讨论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相竞争,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创新个性。在活动中,使学生尽可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扩大知识视野,实现知识迁移,借此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精神。
  五、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注重“过程与方法”
  以往的地理课程与教学往往是“重结论,轻过程”,把形成结论的过程变成了机械、呆板的地理条文的论证,排斥学生的思考与个性,把教学过程简化为只需听讲、记忆而无需智慧努力就能掌握知识就是“好学生”,不给以时间、空间让学生去评判知识、诘问知识、反思知识和创新知识。有专家指出“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正因如此,新课标将“过程与方法”首次单列为课程目标的一个维度。正确地、熟练地“过程与方法”,不仅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而且它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地理技能的形成,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培养也都有促进作用,更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创新活动。在重视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接触一些书本、课堂以外的东西,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感受丰富多彩的周围世界,去验证、探究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并要求学生对有关人地关系的热点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判断其合理性,预测未来的发展,提出科学的建议和措施。学生的研讨、判断、预测以及决策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创新的过程,也是强化学生现代文明意识、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的过程。同时,对目前的考试考查方式进行改革,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并与学习结果评价的相结合,全面考察学生获取、加工地理信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免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花大量的时间来应付机械、呆板的考试,扼制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面对新的教育教学形势,面对新课改的要求,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全新的教育理念作指导,积极探索,精心研究,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用崭新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未来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教学研究,1999,(8).
  [2]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24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