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玉苓
[摘要] 本文围绕学生心理要素中的动机和兴趣对于语文教学过程的重大影响,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重点论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参与课堂,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形成长期良好的学习心理,促使教与学健康发展,进而实现教学效果优化。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学习动机 兴趣
学习动机是支配和调动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原因,是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而学习兴趣和需要就是最好的动力。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而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热爱、感兴趣,便会使思想处轻松、愉悦、积极状态,从而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活跃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反之,忧郁、苦闷、厌烦、恼怒则会大大降低人的智力活动水平。在国际教育界引起巨大震动的洛扎诺夫教学法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要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任何外部的精神压力。同样,今天,我们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可以以此为鉴,让学生对所学的东西“热爱”或者认为“需要”,把它当成一种乐趣,那么他们学起来就有劲头,就能克服种种障碍,取得优异成绩。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把“点燃学习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使学生有一种“向往之”的意识作为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而针对具体的课堂教学来讲,作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巧用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生正处于好动的年龄阶段,注意力易分散,同时他们又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语文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利用课初的几分钟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诱导,使之迅速“入戏”,快速进入课堂,对课堂内容产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紧扣课文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或开门见山,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或温故知新,从已知引入未知,顺理成章;或描述铺叙,使学生兴趣盎然;或设疑布阵,引起悬念;或创设情景,增强切身感受。总之,其目的是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师在讲授《死海不死》时,由于初二学生此时还没有学过浮力的原理,如果光靠教师讲解死海“不死”的原因,学生恐怕不好理解。因此可以先给学生做一个实验:用一个烧杯盛水放入鸡蛋,鸡蛋下沉,往瓶中加入大量食盐,搅拌,鸡蛋逐渐上浮,露出水面,学生们都很好奇。于是教师便可顺水推舟,告诉学生这是因为水的咸度,水的比重大于鸡蛋的比重,鸡蛋就浮而不沉、死海淹不死人的原理跟这个实验的原理是一样的。这样巧妙导入就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善用幽默、美妙的语言,感染、熏陶学生
在教学语言上,教师要善于调控语言的速度、力度,选择恰当的词语表达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要善于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要善于以表情、姿态、手势等作为辅助手段。另外,更应经常运用一些幽默、美妙的语言为课堂教学增加乐趣、笑料,学生们一般都喜欢听相声,这与其语言幽默便有很大关系。当然,教师幽默语言的运用应把握好“度”,不要成为空头戏,笑过之后,一无所获,是不可取的。其核心还是应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目标。
如在给学生讲解成语“胸有成竹”时,先据字面意思,顾名思义有意错误解释为:胸有成竹是肚子里面有根竹棍的意思,同学们哗然,然后便可提醒学生,解释这类词语必须追根求源。宋代画家文与可画竹闻名于世,后来晁补之的诗中说“与可画竹时,胸有成竹”,这便是“胸有成竹”的出处。今“胸有成竹”比喻在做事以前已拿定主意。这种“有意错误”的语言幽默,分明加强了学生对“胸有成竹”的理解与记忆。
三、巧设提问,激发兴趣
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与反馈的主要渠道。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智者问得巧”,所谓的巧就是提问的高超艺术。课堂提问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情感的启动、知识的掌握等环节,教师要注意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提问的方式,问得巧,问得活,让学生“心求通”、“口欲言”。如讲《愚公移山》中“孀妻”的“孀”字,就可向学生提问“孩子他父亲怎么没来”,一下子便把学生引进了积极思考探索的情境中。经常使用巧妙地提问方式,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其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运用美的板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美的板书是精要的语言文学和简明线条的形象结合,是一种美的造型,它充分挖掘、浓缩了课文的内容美、结构美和语言美等多种美的因素,利用形象化的手法设计而成,通过教师这一审美中介的提示、诱导,使审美主体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产生审美的情趣,并萌生美的创造意识,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驿路梨花》一文的板书可采用一朵梨花的剖面图来表示,给学生以生动、直观的美感,同时也使学生对此文内容留下难忘的印象。
五、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创设是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它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交往,在态度体验上所形成的民主的社会生活风格。良好的课堂气氛表现为热情、积极、民主、森严等气氛状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具有调节、推动、促进的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作为教师应坚持教学民主,保持师生情感融洽平等。在讲与练中,通过创设“和谐的氛围”,即要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同时,也要采取必要的策略对课堂进行调控。总之,应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融洽和谐的心理环境。
如《故乡》中的“狗气杀”用词形象生动。教学时,便可引导学生思考:“狗气杀”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什么写它?第一问发出后,学生积极思考,当弄清原委后,为它的土气而哄堂大笑,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氛围。这时问“为什么写它时”,学生思维十分活跃,有的说“作者喜欢”,有的说“杨二嫂不敢拿大件”,也有的说“故乡里这东西最平常,作者最难忘”,这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很高,顺利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以上,笔者站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重点论述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当然,这些还远远不足,还需要教育工作者更多地投入自己的精力,细致入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调动其广泛地学习兴趣,培养其高尚的学习动机。投其所好,巧妙地进行教学。从而使其产生语文学习的强烈欲望,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促使教与学健康发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李中林.谈语文教学中良好心理氛围的创设.
[2]李凤平,吴思芳.设计美的图形,提高课堂效率.语文教学通讯.
[3]周庆元.语文教育心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王敏.情趣教学艺术.
[5]秦力,袁卫星.激活语文教学之根本谈.
[6]刘志山.根据学生心理.优化课堂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30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