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课兴趣培养四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朝红

   [摘要] 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话题。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追求依然会关注学习兴趣培养的问题。语言感染、情感熏陶、趣味诱导、魅力引领四种方法能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语文 课堂 兴趣 培养
  
  “听语文课最没劲儿。”这是许多学生的反映,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兴趣的培养,可以从语言感染、情感熏陶、趣味诱导、魅力引领这四个方面去探索。能体现这四方面特征的课堂更能吸引学生,也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追求。
  一、语言感染
  语言课就应有浓厚的语言感染力,这种语言所带来的历史感本身就有利于培养兴趣。
  1.揣摩妙趣
  特别是一些看来含义不深奥,学生也会懂的,但文中恰又因这个词而增色的,这就需要仔细揣摩。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诗人曾想到用“到”、“吹”“过”等字,虽然这里的“绿”有“到、吹”的意思,但它给人以江南岸的一片绿意无限的意境,更符合诗的意境。一字贴切、则全篇生色,通过仔细揣摩,学生可领会词的锤炼,在诗词创作上的重要作用。这是一种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将情与景结合在一起,从而培养兴趣的方法。
  2.诵读知趣
  在诵读的训练中则首先要抓住语句的停顿、重音、语调的变化等技巧的培养。诵读是口、耳、眼、心并用,通过反复诵读,逐步感受语言内涵和文章蕴味,领会其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充分发挥“五官”的感觉功能来体会语言优美。例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描写荷花时,用了这样的一个比喻“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在这个比喻句中朱老先生用听觉来写嗅觉用得独到,用得精妙,真可谓妙笔生花。
  二、情感熏陶
  语文课要有情感,这是语文课的人文性和情感因素决定的。而有情感的兴趣才有可能是持续的。
  1.教师动情在先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语文教材多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典范文章。要让学生对此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动情在先,同时要情怀而教。阅读是教师、学生、作者(包括作者笔下的人物)之间一种面对面的“对话”,是一种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互通。这就要求教师要“怀情而教”,即要在教学中注进浓郁的情感,用这种火热的情感去触动学生平静或不平静的心,对他们进行是与非、爱与憎、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的情感教育。同时,教师要把对学生的热爱、关怀体贴、谅解、鼓励和期待之情,“物化”在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语言之中。教师怀情而教,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产生新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入境
  为了语言的情感激发,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他们的想象、联想,令学生的心神沿着作者的潜思暗构的思路运向,再现课文中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产生出如闻其声、如岁其貌、如历其境的艺术之感,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那种境界,实现读者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塑造的人物、编织的故事、论证的事理、抒发的感情在想象中的一致或大体一致,情感上引起的和谐共振。
  三、趣味诱导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心情愉快时,做起事来效率高,而且表现出色;当心情不好时,再容易的事情有时也会完成不好。
  1.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语文课的“趣味”首先是来自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正确的“教师观”(教师是主导而非主宰)和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主体而非装知识的容器),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参与到活动中来,寓教于乐,那么,语文课的趣味也就不愁不浓。有些老师的语文课,之所以深受学生欢迎,其秘密首先不在他们的教学方法如何巧妙,而是由于教学指导思想的明确科学,课堂趣味浓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2.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即包括教法和学法两个方面。许多时候,语文课的趣味是从“变改”教学方法中来的。故也有人把这类能够引出“趣味”来的方法归为“趣味教学法”。然而,即使是“趣味教学法”,用久了用滥了,不加以更改,不给予“翻新”,学生也会生厌的。反之,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法,长期来几乎已处于废弃状态,你偶而拿它用一、二次,学生也会感到异常的新鲜。可见,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兴趣的培养也有积极意义。
  3.发掘教材中固有的趣味资源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所学教材的兴趣。”作为经过学者专家精选的教材,应该说,无论哪种文体,都是有某种吸引力和趣味性的,只是侧重的是情趣还是理趣,是意趣还是风趣的不同而已。比如,诗词、散文多情趣,政论、杂文多理趣,小说、戏剧多意趣,讽刺、小品多风趣等。
  4.从课外引进趣味资源
  与语文课的课内“小圈子”相比,课外却是个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大世界”,一个教师,只要时时注意,事事关心,勤于并善于博采,简直是要什么有什么。事实也正是如此,凡是思路和视野开阔的教师,他们总是善于从课外“拾趣”,不断从课外引进学生喜欢的东西,特别是面对着那些学起来比较枯燥的课文,更是不放松作这方面的努力。
  四、魅力引领
  语文课的个人魅力,一般说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
  1.备课时坚持“自学自得”
  教师要尽量从自己直接钻研教材中获得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然后用这“烙上自我印记”的“真才实学”去上课,去启发、引导、激励、指点学生学,而不是“抄”全国统一的《教参》、“搬”全国著名教师的《教案》去“以贩代教”、“以抄搬代创造”。对《教参》、《教案》的利用,应重其“神”而轻其“形”。
  2.上课时努力扬长避短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充分发扬自己的长处,尽量避去自己的短处,即突出“人无我有”,就会在课堂里显出与众不同的自己的个人魅力。例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情溢意涌,那么,在施教中,就应上出情来,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情密意中得到陶冶,受到情感美感的教育。
  3.交往中展示惯性和特技
  为了语文课有个人魅力,除了教师利用自己良好的教学惯性持续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每位教师都要发现和发挥自己教学上的特长、优势。善画的要发挥“插画”的优势,善读的要发挥范读的优势,如此等等,各人都自觉地“潜进”、“溶入”自我,施展自己的一技之长、一得之功,那语文课能没有个人魅力?
  课堂是学生从事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新课程下,我们语文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充分感受课堂气氛美,尽情品味教学内容之美,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焕发活力,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
  参考文献:
  [1]孙碧云.语文阅读的对话模式.语文建设,2003,(3).
  [2]刘婉.为学生的认知搭桥――有感于一堂“失败”的好课.人民教育,2003,(3-4).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36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