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数学走进生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志玲

  [摘要]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教学一定要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会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让数学走进生活,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 数学 生活 能力 情境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
  
  数学教学不能光凭书本,要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往往不完全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比较单调枯燥,十分抽象。教师如果光凭书本,那么教学必是呆板乏味,不易为学生理解接受。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实践性。
  数学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概念和定律是教学中的难点,往往不易教得透彻。但如果教师把这些知识同实践结合起来,效果就会大相径庭。
  我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我们班有多少名学生?”
  “22名。”大家异口同声。
  “第一、二两个小组有多少名学生?”
  “12名。”
  “第三、四两个小组有多少名学生?”
  “10名。”
  “现在第一、二两个小组和第三、四两个小组换一下座位。”
  学生有些莫名其妙,换座位干什么呢?
  我又问:“现在我们班有多少人?”
  “还是22人。”声音中充满着自信。
  “那么班级的总人数变没变呀?”
  “没变。”回答这样简单的问题简直是玩一样,但这却是相当关键的一问。
  当孩子们坐好后,我又走到第一组前边,让学生根据第一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这两个条件编一道加法应用题,并列出算式计算。学生很快编出:“第一组有8人,第二小组6人,一共有多少人?”我随着学生的叙述,把算式写在黑板上。
  之后,我又让第一组和第二小组调换座位,根据调换座位的情况再列一道加法算式。学生边说我边写。这时,黑板上出现:
  8+6=14
  6+8=14
  我用教鞭在黑板上指示一下,提高嗓门说:“同学们想一下,我们刚才换座位的情况,再比较一下黑板上的两个算式,看谁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都睁大了眼睛,稍加思考,便得出这样的结论:座位调换了,但总人数不变。
  我见时机已到,便进一步引导说:“把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分别看成一个加数,总人数看成和,你们能把这条规律再总结一下吗?”
  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自然地总结出:“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我在算式下边写出了这句结论。
  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一个十分抽象的加法交换律,就这样由感性到理性的引导过渡,使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
  
  二、数学再现生活,培养观察能力
  
  数学教学要紧紧把握这样的理念:“对数学实现再创造,使数学顺应人类学习的需要,走向生活,以开放的体系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再现数学与大自然和人类千丝万缕的联系”。大自然是数学教学的最好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学习数学,增长见识。如教学“百分数――利率的问题”时,我便带领孩子到社会中去进行调查感受收集,自己去储蓄所存、取,计算一下利息。这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孩子活动化意识,让孩子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知识不是枯燥无味的,身边时时刻刻都有数学陪伴。另外,数学教学是要学生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然而,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现用的教材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三、在生活中学数学,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孩子留心观察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同时有目的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为孩子提供观察生活的环境和机会,让孩子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的积累。激发孩子热爱生活,养成留心生活的好习惯。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意地把生活问题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许多应用题的教学、计算教学都能够从生活中找到原型,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却忽视了这一点。因此,我们普遍感觉数学知识抽象,孩子难学、教师难教。如果引导孩子观察生活,找到生活的原型,孩子学习兴趣普遍浓厚,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良好。例如,在教学利息这一课时,课前先让每位孩子调查自己家附近的银行、信用社,了解现在的利息是多少,怎样缴税等情况,然后在课堂中相互交流计算方法及结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调节者,引导孩子自主探索、相互合作、自我发现、体验成功。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后,可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一套上、下两册的书,我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恰好能买40本,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买60本。那么我带的钱能买几套这样的丛书?
  这道题目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就要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设情境,让数学服务于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这是学生已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研究问题,但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教师还应通过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真正做到生活联系数学,数学为生活服务。
  为了在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扩展空间概念,不断增强几何意识,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实践中的几何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几何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讲解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和另一个长方体的体积相等,它们的表面积不相等时,我拿来一根细长的长方体木条,当场从中间断开,然后折叠,学生一看就明白了,体积没有变,但是露出两个小小的面的同时,两个大大的面被压住了,经过比较,学生就知道了体积相同的长方体,表面积不一定相等。这样设计虽然简单,但是可使学生加深理解表面积和体积之间的关系,而且启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从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衍生出多个平面和立体图形的问题。
  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体会到:数学即生活。数学教学一定要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会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让数学走进生活,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42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