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淑荣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学生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的教学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主动自觉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要有所创新。在认真钻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教材要进行重从新整合,可以打破章、节、例题间的顺序将内容整合成一节课,但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一是例题的处理要降低难度。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情况创建小坡度、低台阶的题型,即把综合的知识点分散成几个小问题。二是可后习题可以取代例题。部分例题难度较大,但课后习题来解决一些问题更具代表性。三是应用一图多变建立相关题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几何练习中找到一基本图形通过加一条线、增大角的度数等方法增大练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四是注意题设开放及结论开放型题型的设计。这是培养学生开放思维最简洁、直接、有效的方法。
  
  二、创造环境、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
  
  1.创造环境。法国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只有环境和教育,才把牛顿变成科学家,巴荷马变成诗人,把拉斐尔变成画家。美国创造学家史密斯主张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中,教育者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设定开发创造性的条件,创造性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知识环境”。所以,我们要努力创造“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地呼吸”。这种气氛的内涵应该是民主、自由、平等、和谐,要求管理民主,师生平等,学术自由、教学相长,为学生提供联想,善思的创造性学习的良好情境。
  2.激发兴趣。学生有创新的行为,首先要对创新产生兴趣。创造兴趣对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启动、导向功能。所以,教师一定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材虽然系统严密,有较强的科学性,但不能说绝对没有问题。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敢于在学生面前对教材的某一点提出质疑和带有批判性的看法。引导和鼓励学生这样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开展一些讨论课,创设良好的质疑、争辩氛围。学生间相互讨论,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且问题愈究愈深,愈便愈明。
  知识经济的创新,不仅仅在于知识的创新,更重要的在于知识的应用。因此,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首先,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学生善于动手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另外,为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一些社会调查。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贯彻素质教育的核心与灵魂。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打破定势,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开放型”,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作为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充分开发具有不同禀赋的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不仅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由因导果”和“由果索因”的“开放式”分析训练,而且注重激发学生的奇思异想,使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52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