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任中杰

   [摘要] 目前,“90后”大学生逐步成为大学生的主体。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还存在实效性不足的问题:(1)社会、家庭与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目标不一致,高校教育效果被弱化。(2)高校内部系统化教育缺失,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成效欠佳。(3)90后大学生“独立、自我”,社会远大理想信念难被“同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社会环境、高等教育机构与受教育者几个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加强和改进“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统一;坚持学生自身教育与相互教育的统一;坚持高校专业教师教育与政工教育的统一。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理想信念教育 实效性
  
  一、“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缺失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近年来,特别是从2008年开始,高校迎来了新一代“90后”大学生,大学校园逐渐成了他(她)们的“舞台”。同以往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观念、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年轻的脸上洋溢着“自信、张扬、时尚”的时代特征。总体说来,“90后”大学生关注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祖国的未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和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向往。教育部公布的2009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可以说,“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的,这说明高校与社会有关方面的教育工作是有成效的。但从实际来看,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还存在着实效性不足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家庭与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目标不一致,高校教育效果被弱化
  一般说来,大学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是有一定理论高度的,对学生的教育主要也是从正面和积极方面展开的,因为我们的大学要塑造出有远大理想与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与此同时,现在很多父母在家庭中对子女进行地多半是“明哲保身”和讲求“实惠”的功利教育,“明哲保身”与学校宣传的社会主义道德相背离,家长的反道德示范与学校的正面教育冲突,而急功近利的“实惠”教育无形中冲淡了对90后大学生进行远大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现阶段,我国社会中出现了多种文化的相互冲突、交流和融合的局面。不少“90后”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文化样式和多元化的价值观面前,处于一种无所适从、无所归依的状态,在理想认知、信念与实践方面陷入了无法解脱的困境。同时,一些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的传播,使得西方一些消极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灵,导致少数人不同程度地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导致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产生反感、误解、抵触等错误思想。
  2.高校内部系统化教育缺失,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成效欠佳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当前形势下其面临着一定压力和挑战。从学校教育方面看,高校内部的不同教育要素之间未能形成合力,内部系统化教育的缺失导致了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效果欠佳。
  第一,高校有关部门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普遍更关注的是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关注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因为毕业生的就业是直接关乎大学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因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由此导致高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投入的力度不够。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也需要进行人、才、物的足够投入。但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思想政治教育投入增速滞后于大学生增长速度。例如,高校对“两课”教师数量的配备相对不足,很多高校出现课堂教学中一名教师同时面对几百名学生的状况;大学生辅导员配备情况也是如此。教育的急功近利与短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迫于国家意志而进行的工作,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被弱化。
  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内容比较枯燥,形式相对单一。大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是大学生理论学习的主要渠道。课堂中相关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密,教育内容缺乏说服力和亲和力。从教学方法上看,教师对大学生的教育也是以说教和灌输为主,或者简单地放一些影视材料,学生戏称:“放电影”,这种简单化教育对“90后”大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不再适应高校教育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3.90后大学生“独立、自我”,社会远大理想信念难被“同化”
  目前,我国在校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除了小部分家庭贫困生外,他们在家中大多是处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尊处优的地位。这些“90后”大学生有着很强的自我优越感,他们不喜欢按照别人的意愿行事,更多的是为自己考虑,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正如自己所言:“我们不需要别人来定义,我们是自己,我们只做自己,我们只能被自己左右。”正是在这种自我意识的强烈引导下,每当遇到理想信念的选择时,他们往往认为社会理想信念离自己比较遥远,因而首先考虑的是个人理想与利益,缺乏大局意识及对长远理想目标的追求。
  从年龄上看,90后大学生已经成年,他们已经掌握了比较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自以为思想上已经独立。实际上,由于他们正处于理想信念转型期,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体验与和思考并不深刻。虽然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尽管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知识有了较多地了解,但是他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具体分析现实问题方面的还有所欠缺。与此同时,年轻的大学生们年少气盛,思考与处理问题往往比较冲动,不能长远的看待问题,致使90后大学生们难以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二、加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途径
  加强和改进“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既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因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效果最终是要作用于人的思想,并外化为具体行动。如果仅仅想通过一门课程、几次实践活动就能解决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问题,这无疑是不切实际的。加强和改进“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把这种教育当做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具体来说,就是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统一;坚持高校专业教师教育与政工教育的统一;坚持学生自身教育与相互教育的统一。
  1.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统一
  “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各方面的协作、配合与支持。目前,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理想信念教育口径不一致,这是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确立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要积极探索,力求建立与大学生家庭和整个社会的联动机制,让大家都来关心“90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支持德育工作,形成德育的合力,共同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一,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作为“象牙塔”高校也被各种思想文化激荡冲击,越来越成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争夺青年的重要领域。“90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尽管他们的思想观念渐趋成熟,但依然有较大的可塑性;尽管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依然明显欠缺。因此,必须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积极营造健康的社会思想文化与舆论氛围,占领年轻人的思想文化阵地。这既符合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迫切需要,也是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级各类大众传煤。随着信息传播渠道中新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文化传播的载体越来越发达,报纸、刊物、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越来越普及。这些大众传播媒介有着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等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善于运用这些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着力抓好思想舆论引导工作。这既可以使教育形式生动多样,又有助于解决教育覆盖面不够的问题,这必将更好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而推动和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第二,高校应与家庭联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
  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一要积极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能为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提供生存的土壤和升华的优良环境。建设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实现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显性与隐性塑造,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行之有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既可以通过学校报刊、广播台、黑板报、网络等平台,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得失的展示,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各种社会问题;也可以抓住重大时机和重要日子通过演讲、辩论等活动,弘扬主旋律,帮助大学生明确政治方向。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还要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思想解放、学术自由”是大学的原本教义,如果高校疏于管理,大学就可能变成没有经过时代变迁洗礼的新一代大学生精神松弛的泛滥地。因此,大学的管理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现实情况,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处处以学生为本,建立新的管理模式:这就是建立学校与家庭管理的互动,学校定期向学生家长通告孩子在校的思想动态,家长也应在必要的时候及时与学校沟通,加强学生在学校期间的成长管理。不仅如此,家长在平时也应该经常性地向孩子“灌输”为实现远大理想而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劝戒孩子既要放眼长远又要脚踏实地,使孩子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高校与家庭教育的及时沟通、互动与配合将进一步推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
  2.坚持高校专业教师教育与政工教育的统一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专业教师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讲授者,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引路人。由于专业教师在信仰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加强大学生思想信念教育。首先,应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信念教育。只有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做到视野开阔、知识广博,其主导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次,高校专业教师要想办法增加政治理论课堂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学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大学生最关心的事件或影响较大的影视作品开展课堂讨论。在教育手段和方式上,要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和方法,尤其运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育手段,使严肃的教育主题生动形象。
  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仅靠专业教师的课堂说教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高校内部全体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协调、实施……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因此,高校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工作中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坚持学生自我教育与相互教育的统一
  理想信念不是装饰品。当人生态度、理想信念与目标价值取向确立后,当务之急是使之内化于心。因为只有认同,才能信奉。要增强大学生特别是“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家斯多惠认为,教育不是让人消极无为、无所不为,而是要激发主动性,使人自我塑造,高扬主体性。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是简单的“灌输”教学,而是要“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更要通过教育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的目的。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把理想信念教育变成大学生内在的强烈需求,变成他们自主的、自发的行动,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能力。不仅如此,通过大学生们的自我评价、自我反省,可以使他们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和定位,确立起符合自身情况的人生规划和理想。
  在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同时,还应加强同学们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也就是相互教育。“90后”在年龄、性格、经历上接近和相仿,这使得他们身上的优点与长处容易被接受和模仿,同学们之间的相互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一方面,朋辈群体和同学之间因为相互信任,能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其信任程度足以使其坦诚地说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从而找到理想信念缺失的原因。另一方面,优秀同学的积极参与和出色表现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同学的人生态度。一千遍的说教抵不上一次的身体力行,朋辈榜样如果能够在大学生日常活动中实践着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其他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受到感染和触动,从而会激励其他同学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与人生价值观。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关乎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国家理想的实现。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需要高校各部门、家庭以及社会各界长期的共同努力。我们必须正视当前“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任务的复杂性、长期性与艰巨性,积极探索有效可行的教育路径,以促进理想信念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为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建提供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崔景贵.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8,(1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8.
  [3]徐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与路径探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17-19.
  [4]彭凤飞.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探讨[J].华章,2010,(17):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85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