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交际能力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丽华 刘宇慧

   [摘要] 培养具有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是时代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以交际能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大学英语可以通过情景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和交际法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交际能力 建构主义 教学模式 情景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 交际法教学
  
  一、背景与需求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007年7月27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最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作为各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对《课程要求》明确指出,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是大学英语最终的教学目标,尤其强调“有效地进行交际”。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提高大学英语课堂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英语教育界对教学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早有认识,做了很多相关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指出英语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探索了各种加强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但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多数局限于英语专业学生,对大部分的非专业大学英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十分有限,主要受制于授课时间少、班级人数多、英语语料和资源不够丰富、实践应用机会少等客观因素,以及公共英语教师和学生主观认识不够等。对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检索中,以“交际能力”为题目或主题词的文章在核心期刊检索中可以找到618篇有关的文章,以“英语交际能力”为题目或主题词的核心期刊检索中,则显示文章数为44条,涵盖了从中学到大学、研究生层次的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理论与研究。针对外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文章,较早较为全面的是束定芳在《黑龙江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上发表的题为“论外语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文,在较近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王国平发表在《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l2月第6期)的“建构主义理论与外语交际能力培养”一文,均对外语、英语中交际能力的定义和内涵作了明确的阐述,并对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了观点和建议。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如何让中国的高层次人才在国际交流中立于不败之地,交际能力不容忽视。研究提高学习者英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大学英语教学必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支撑
  在英语语言学理论中,最早提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competence)概念的是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 Hymes),他在20世纪70年代针对乔姆斯基(N. Chomsky)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概念提出了交际能力。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某种远比语言本身抽象的知识状态,是一套原则系统,一种知识体系。而海姆斯认为,语言能力是一种处事的能力,即运用语言的能力。海姆斯的理论认为,交际能力不仅包括对一种语言的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包括对在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对谁恰当使用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人运用语言手段(口头语或书面语)和副语言手段(身势语)来达到某一特定交际目的的能力。
  加拿大学者Canale和Swain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大量的调查,明确提出“交际能力”是一种涵盖了以下四个方面知识的综合能力:语法和词汇知识;话语结构知识;社会文化知识;交际策略知识。Canale和Swain对交际能力的解释强调了语言使用不仅要符合语法,还需要在语篇、社会文化和表达方式上“得体”,这一解释已经成为对“交际能力”的经典定义。
  由上述的定义可以看出,在外语学习中要想获得这一语言相应的交际能力,学习者必须通过对语法词汇、话语结构、社会文化、交际策略等多个方面都有扎实的学习,才能最终达到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的学习目标。现代教学理论,尤其是建构主义理论,对语言学习者获得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途径做出了全新的阐述,为外语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提供了极佳的指导,引导了现代外语教学的新趋势。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理论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和美国心理学家威特罗克(M. C. Wittrock)。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突出学生的自主意识、协作意识与探究意识。教师的职责在于赋予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在于协助学生获取并有效处理语言材料;在于师生互动;在于学生对教师中介意图的理解与反馈,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外语课堂教学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外语课堂教学的本质区别。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学和学习设备、网络资源、丰富的英语国家的视频、音频资料,为大学英语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所必备的四大方面的教学内容,即语法和词汇知识、话语结构知识、社会文化知识和交际策略知识,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在传统英语教学中由于手段单一枯燥,一本教材、一支粉笔、教师对词汇讲解、课文分析的这种外语学习方法所带来的交际能力培养匮乏的现象得到了彻底的改革。
  三、教学模式应用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提供学习资源,创设情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和写作活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会话,通过语言或文字表达思想;指导学生建造有意义的知识结构。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提供各种形式的英语学习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英语文化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以英语进行小组讨论、对话、即兴回答问题、网络资源搜索等进行英语话语、文化和交际策略的探究和协作式英语学习;为学生设定合理英语交际场景,创造性地完成以个人或小组观点的思想表述为核心的英语语言文化任务;指导学生灵活应用掌握的英语词汇语法知识、话语知识和英语社会文化知识,同时结合相应的中文话语知识和文化知识,提供外部实践的平台,完成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意义建构,从而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针对影响交际能力的四大方面,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提高英语语法能力、扩大词汇量和提高词汇应用能力、掌握话语结构知识和恰当使用话语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知识和习俗、学习英语国家交际策略并能充分意识到中外文化和交际策略的异同之处。结合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网络和多媒体的优势资源,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方法可以做到灵活多样,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起到极佳作用的教学模式包括但不限于情景式教学、支架式教学、交际法教学等。

  1.情景式教学模式
  情景式教学是建构主义倡导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又称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地介绍和讲解”。鉴于我国学习者的英语学习过程中缺乏真实的社会环境,这种模拟的情境是仅次于真实经历的体验方式,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情景式教学包括五个具体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首先通过视频、音频资料或图片信息,引入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和类似的事件,构造与学习内容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然后提出与单元内容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为思考的问题,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鼓励学生从文化比较和社会视角出发,利用网络课后自主学习,查找资料,获取相关信息,然后以小组形式彼此讨论交流、师生交流,最后以课堂ppt陈述、或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并由全班同学分组进行效果评价。
  这一教学模式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和比较文化意识,通过直观立体的模拟体验,感受单元主题涉及的社会文化现象和内涵,通过对比中国类似的社会文化现象,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2.支架式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的另一大教学模式,它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概念的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有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需要教师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这种教学模式“脚手架(Scaffolding)”为比喻,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持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好水平。支架式教学有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搭脚手架,即围绕学习主题建立概念框架;进入情境,即引入问题;独立探索,即在明确概念的属性后,放手让学生自行寻求答案;协作学习,即独立探索后,汇集同学的不同观点和看法,在集体思维中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效果评价,即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支架式教学可以适用于篇章分析,即对单元文章主题思想的提炼和剖析,文章结构安排的方式方法,各个段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主题,篇章中运用的修辞技巧及追求的修辞效果等。
  3.交际法教学模式
  交际法最早是由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提出的。他把语言意义分为两类:意念范畴,如时间、顺序、数量、地点和频度等概念;交际功能范畴,如要求、否定、邀请、抱怨等。交际法的语言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韩礼德的功能语言理论,一个是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交际教学法依托的是语言交际理论和交际学习理论。语言交际理论认为语言是由其基本单位组成的系统;语言最基本的功能是交际;语言结构反映其功能和交际用法;语言的基本单位并非仅是语法和结构特征,而是体现在话语中的功能和交际意义中的范畴。交际法的学习理论是交际原则,真正涉及交际的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任务原则,语言用来完成任务的活动,提高学习效率;意义原则,学习者感兴趣的语言材料,加快学习过程。而交际法的一项总原则就是综合运用言语交际活动的各种要素,一般涉及到情景、功能、意念、社会、性别和心理、语体、重音和语调、语法和词汇以及其他语言的辅助手段。
  交际法与交际能力理论本身就是相辅相成,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尤其在大学英语的视听说课堂教学中,交际教学法必不可少,否则学生在课内课外均缺乏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动力和动机,势必从学而不用再回到哑巴英语的旧路上去。交际法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的使用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是教师提供的交际话题和场景具有意义,并且学生有一定的熟悉程度,容易感兴趣。正确恰当地运用交际法设计有意义的口语交际活动,如小组讨论、对话练习、正反辩论、角色扮演、上台演讲等,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开口的机会,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可以为学生的交际能力发展提供展示的平台和机会。在正反辩论和上台演讲这两种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语法和词汇、话语知识、社会文化知识和交际策略均能得到较好的锻炼,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英语交际能力。
  综合使用上述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课堂,可以使学生在立体化、多维度的英语学习环境中,受益于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形式学习内容,综合利用音频、视频、图片、电子课件、文字资料、网络资源,不知不觉中加强英语交际能力,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的理想目标。
  四、结语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培养出具有较好英语交际能力的高级人才,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是大学英语的最终教学目标。如何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将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相结合,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不断努力,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束定芳.“论外语交际能力及其培养”[J].黑龙江大学学报,1993,(3).
  [3]王国平.“建构主义理论与外语交际能力培养”[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2).
  [4]钟志贤.论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范型[J].外国教育研究,2005,(1).
  [5]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6]晨梅梅等.探索与变革:转型期的英语教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一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8]旭东.中国学生外语学习环境下的口头交际能力自评与交际意愿[J].现代外语,200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91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