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和谐理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沈 莉

  [摘要] 本文基于和谐视角对心理健康观念进行诠释,从典型心理冲突出发,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缺失,提出了针对性应对策略。
  [关键词] 和谐 心理冲突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一、基于和谐视角的心理健康诠释
  现代和谐理念是指事物与事物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均衡,以至整体的协调、功能的优化。人们对和谐理念的认识通常具有价值取向,蕴含“人本”追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在人的发展视域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高目标的社会。和谐社会说到底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心理上的和谐。基于人的全面发展视野下的心理健康实际就是要实现人的心理和谐。
  实际上和谐不仅是建立在“同一”的基础之上的,而更多的则是建立在“差异”的基础之上,这正是其辩证统一的体现。只有将和谐与不和谐相结合,才能为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基于和谐理念的心理健康的核心应该是实现人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强调促进人的发展,突出以人为本。为此,对于心理冲突和矛盾,不应该视为消极和不健康,而应该从发展角度将心理冲突看为个人寻求发展的内在动力,辩证看待心理冲突的积极作用。不能仅仅关注心理冲突的化解,还要充分发挥心理冲突的引导和启发作用。
  基于和谐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出发,注重引导个人的发展,为人的潜能的挖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必要的环境与条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典型心理冲突
  卡耐基调查结果显示,个人事业的成功,15%靠学识和技术,85%靠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珍妮特•沃斯在《学习的革命》中指出: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身心充满快乐和放松。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可靠保障。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学生综合素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学生心理健康是其创造性发挥的关键因素。实践证明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和发展水平对提升人的认知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心理健康程度越高,人的认知能力越强,对世界的认识和体验就越深刻和完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有高峰体验的人的行为都是以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方式发生的。而所有高峰体验的前提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要面临着艰巨的心理发展课题。
  (1)就业心理冲突。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强烈,对学生就业和择业观念产生很大冲击。面对即将踏入的激烈竞争的社会,许多学生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慌。此外,学生往往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较高,而现实与理想又存在较大差距,感到巨大的心理落差。
  (2)人际交往心理冲突。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一些学生显得不适应。一方面,与人合作的能力较差,或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而另一方面,又希望获得认可。
  三、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缺失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全体学生的心理全面和谐发展。但是目前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多数缺乏发展理念,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治疗模式上,以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疾病为目的,出现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倾向。教育者以医生眼光看待学生心理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于解决学生心理危机,或者是对少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咨询和治疗,人为地窄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常常变成了传授心理知识的课程,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践性、活动性和互动性弱,教学形式单调,课程考核流于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重心理测试、轻科学分析,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重心理问题诊治解决、轻预防引导工作,重心理问题的调查、轻心理教育方式的调研,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轻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更有甚者,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出现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教育者往往用德育的目标要求学生,容易将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演化为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要求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教育极为贫乏,严重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策略
  1.创建和谐校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对学生个性品德的陶冶和导向功能。应努力挖掘其环境潜力,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校园文化品位,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适宜的条件。尤其是要注重人性化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发展的时空和有利条件。必须正确认识校园文化活动的性质和意义,合理、统筹地安排,认真引导与管理,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以学生心理需要为切入点,以校风、学风、班风建设为龙头,形式、内容的设计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具有针对性、教育性和可行性,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2.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育指导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注重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和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调适能力,为学生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方法,使他们能够及时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异常现象。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学生的个体心理调节水平。要教育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正确认识自身的心理特点,增强自我教育的意识,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来健全心理防卫机制,矫正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
  3.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就业心理指导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愁,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心理教育者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怕吃亏的奉献精神和亲和协作的团队精神;努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积极发展个人志趣,修炼综合素质,避免求职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成功地实现由学校到社会、由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换。
  参考文献:
  [1]王丽君.以社会学视角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2]彭劲松.重视社会心理和谐[J].探索与研究,200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99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