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进行继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岩丽 宋岳川

  【摘要】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发展,提出校企继续教育合作的基础、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措施。高职院校应当从教育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技术服务等方面,做适应继续教育的要求的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继续教育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继续教育的内涵,通常是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职业工作能力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提高在职员工的技术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企业的竞争根本上取决于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又取决于人才数量的多与少,人才质量的高与低,尤其是人才的质量决定企业产品的质量,甚而决定企业的命运。继续教育正是从人才质量角度出发,提升职工的技术素质,从人力资源上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此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所以继续教育也自然成为企业做强做大的经济增长点。
  
  二、校企继续教育合作的现实基础
  
  企业作为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主要集聚地。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从业人员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更新技能;企业内部每一位职工,为了避免因知识技能过时而淘汰,也为了适应岗位变动、职务晋升,更为了创业发展的需要,也有很强的接受继续教育的愿望。企业与企业职工是接受继续教育的最大需求方,这是继续教育工作得以产生和生存的社会前提。而高职院校作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的机构。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发展潜力的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其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和精良的教科研设备以及对行业发展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准确把握,在继续教育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并责无旁贷应当为企业、和在职员工提供良好的继续教育。学校应为企业提供优质的继续教育的服务,要为企业优质服务还必须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此外,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和实践教学也依托企业。可见。校企双方是互有需求的。校企合作互通有无,共享资源才能互惠互利,双赢共进,共同发展。校企供需联合,实现共生共荣,这是校企合作继续教育可能的现实基础。
  
  三、目前的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存在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主要定位有两方面:一是学历教育。指国家对部分从业人员实施的比其原有就业学历教育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这是继续教育的一大内容,接受更高学历教育的从业人员,其学习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职业,或主为了更好地从事现有岗位,也有的是为了晋升职称的需要。学历教育的层次包括中专、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二是岗位培训,指国家对在岗或拟上岗的各种从业人员实施的旨在符合岗位规范要求和满足发展需要的各种形式的培训。
  无论何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目前,高职院校均存在不少共性的问题,作者以下针对学历教育谈几点看法。
  
  1.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有脱节
  经济结构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调整,作为直接为在职人员服务的继续教育,专业设置要与社会需求同步。高职院校应当随时预测、研究国家以及一个区域的经济走向、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向,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所设专业也应及时的加以调整。但目前继续教育有明显的滞后性,部分院校一直延用多年的专业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与企业的需求,专业设置时缺乏广泛的论证与研究,一些社会真正需求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专业未能及时纳入专业设置范畴。从理论上讲,专业结构的调整应走在经济结构调整之前,必须具备前瞻性和预测性,应当引领产业的继续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高职院校即使是一些很有发展前途的专业,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继续教育面向的是广大在职人员,它属于后教育范畴,是其他教育形式未完成后的、或其他教育形式没有能力完成的教育。从行业(或企业)中接受再教育的成人学员有着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学员”和“实际工作者”双重角色。他们重新回到学校,许多是带着工作中的技术与管理等问题走进课堂的,渴望通过学习能有效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并希望掌握行业中最新的技术、工艺和方法。但高职院校的现实情况,是无论从教育对象上,还是从教育教学方式上均不加区分,其教学过程和教育结果的评价体系,通常以同等学历层次的普通高等教育作为参考,缺少应对现实变化的措施。忽视继续教育培养对象对知识更新的需求,从而形成了供需错位的局面。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
  继续教学的目的应着眼于培养成人重返工作(生产)岗位后,适应新的形势,培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能力。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应启疑导思,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尽可能把讲授内容组织成为能启迪学生思维序系列化操作课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索,有目的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而目前,继续教育主要采取集中和相对集中的讲课形式,这是比班级制授课制更集中、更具备灌输性和更不符合教学
  的教学组织形式。在继续教育的课程教学中。依然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局面。依然无法摆脱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传统局面,课程传播手段仍然比较保守、单一,互动很少,教师回答学员问题多脱离实际。抽象描述少,具体分析少。最后,从企业方面来说,大多数企业为了省钱,乐于请人做讲座或自我培训,而看不到高职院校的优势,不愿进高校接受培训。这是企业继续教育本身存有的缺憾c
  
  四、校企联合开展继续教育的有效尝试
  
  1.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继续教育目标有效结合起来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以“学以致用”和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目标,这恰恰是企业继续教育的目标。高职院校可凭借自己的办学优势,充分考虑到企业的需求,设置贴近社会需求的专业,办出自己的特色。
  在内容和课时的安排上,学校要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把继续教育与企业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引进与消化先进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结合起来,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人才培训方面的教育支持;同时,要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达到企业职工培训希望的目的要求。
  
  2.校企合作动态设置、调整专业与相关课程
  高职院校要从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人手,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中。紧贴区域经济需求,校企共建专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教育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行业企

业需求开设或调整专业,让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在校企合作中,努力探索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实现形式。一些有条件、有特色的专业可以和行业企业共建,如以企业来命名一个专业或一个系,该专业(系)的全部毕业生都作为企业的准员工,企业从学生一进校就全程介入企业工作过程和企业文化环境。在职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则完全依照企业的要求进行。总之,要“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企业的一切”。
  以提高学员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以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以行业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为依据,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体系。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开发模式,课程内容能够随时吸收和反映职业技术与工作、技能的变化发展,做到及时调整和更新,并且要注重课程建设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3.校企合作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人才
  量身定做这种模式即所谓的定单式模式。学校招生和企业招工相结合,培养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学校脱产培养,二是边工作边学习的函授教育。主要特点是培养方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学校教学计划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计划紧密结合,在学生完成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以后,最后两个学期按照企业提出的技能要求和学员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增设选修课程模块,学生可根据个人情况选修,最终实现给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人才教育目标。在校生教育和企业员工继续职业教育均可实行订单式培养。
  
  4.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服务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方面,企业要组织职工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另一方面,要集中培训企业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继续教育应当把企业的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改造项目等做为继续教育的重点课题,使继续教育直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技术开发服务。这样,不仅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且也使专业技术人员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5.要努力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和网络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地提高,继续教育的手段也应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教学方法现代化。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继续教育可以大量应用电视、录像、VCD教学光盘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手段进行教学,也可以利用网络远程教育系统进行网络教学。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继续教育时,可以依托校园网络建立自己的网络教育平台,对具备条件的基础课程实行网络化教学,这样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教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既有独特的优势,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高职院校要培养针对性好,适应性强的人才,就,必须和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可准确把握自身发展的方向,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增强人才培养的能力。更加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要求。
  企业是以创名牌产品,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学校是以培养人才,产生最佳社会效益为理念,校企或将两种不同管理方法、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追求目标融为一体,真正达到双方的互利共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05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