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红兰 郑文清 侯 艳

  【摘要】目的:了解医学生的。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SCL-90症状量表和自编调查表。结果: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处于中等偏低,医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与性别和年级呈现相关性。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有一定影响。,结论:要重视医学生的。理健康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做到普遍性教育与针对性教育相结合;调整医学生l心理需求结构,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医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医学生 SCL-90
  心理健康
  
  医学生承担着未来救死扶伤的重任,他们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着自身的全面发展,也影响到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了解医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全面提高医学生素质,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组对我院部分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以期对医学生的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并为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湖北中医学院在校1、2、4、5年级大学生413名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按照分层整群抽样原则,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以班为单位,由施测老师给予统一指导语进行集体测查并收回问卷。测试过程中被试需单独完成问卷,不得与他人交流。测试后所获得的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SCL-90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含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评价指标包含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心理症状因子。采用5级评分制(1=从无、2=轻度、3=中度、4=偏重、5=严重),某因子≥3即表示有该项心理问题。
  自编调查表包括被试的性别、年龄、专业、是否学生干部、是否贫困生、是否为单亲家庭、父母文化程度、学习成绩、生源地、处理问题的应对方式等项目。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本次调查涵盖湖北中医学院中西医临床专业、针灸推拿专业,医学检验与技术专业,护理学四个专业学生共413人,收回有效问卷408份,其中男生184人,女生224人;一年级104人,二年级106人,四年级100人,五年级98人;年龄17~23岁,平均年龄19.1±0.9岁;有效应答率为98%。调查发现,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9.14%,与普通大学生10%~30%的检出率相比,处于中等偏高的水平。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上,比较集中的依次是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抑郁和恐怖(见表1)。
  
  2.2 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性别差异。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于男性,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抑郁、强迫、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方面(见表2)。这种差异一方面可能跟女性生理特点有关系。有研究表明,女性心理大多较脆弱,遇事相对敏感,对躯体不适如头昏、疲乏、疼痛、胃肠道症状等常过分关注,易产生焦虑情绪和恐惧心理。另一方面,与女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系,女大学生面临着同男大学生同样的学习和恋爱压力,但由于中国传统的两性观念的影响,女大学生在就业上面临的压力比男性更甚,这种状况导致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于男性。
  
  2.3 医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年级特点。新生SCL-90各因子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二年级、四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逐渐提高,但在强迫、抑郁、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存在心理问题。五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主要心理问题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总体上来看,各年级心理健康水平呈倒“U”形分布(见表3)。
  
  2.4 独生子女在敌对因子分值上高于非独生子女,其它无显著差异。城乡、家庭富裕程度、单亲家庭、父母文化程度等对医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均有一定影响。调查发现,医学生处理问题的方式主要以消极应对为主。
  
  
  
  3 结论
  
  3.1 要重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次调查,医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9.14%,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医学生心理健康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这说明医学生尽管具备专业知识,但其心理健康水平却与专业知识水平不相符合,如果任由这种状况发展下去,不仅不利于医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合格医学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为此。医学院校的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要切实落实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新生入学伊始即建立普遍的心理健康档案。开设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医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使其真正融入到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去,帮助医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悦纳自我。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使他们能够自立自强和增进心理健康水平,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
  
  3.2 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医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与性别、年级存在相关性。不同性别、年级的医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和特点也呈现出差异性。同时,调查还提示城乡、家庭富裕程度、独生子女与否、家庭父母状况等因素对医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一现实要求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做到普及化,更要针对不同群体,不同情况,不同背景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做到有的放矢。如对新生主要进行各种适应性训练,帮助学生渡过心理危机;对毕业生开展职业能力指导和择业心理辅导,便于学生做出合适的选择;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创富训练,帮助学生渡过心理危机;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矫正辅导,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树立起改正错误的信心。通过普及教育和针对性教育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对医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干预,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心理问题的发展率,以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3.3 调整医学生心理需求结构,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医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高,成才的欲望非常强烈,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医学生的需求结构往往与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当这种差距不能被医学生正确认知的时候,就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医学院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教育结构和方法,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发挥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作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网络,帮助医学生正确认知自我,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快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06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