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数学教学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于明华

   [摘要] 数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和谐地统一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数学教学 以人为本 学生
  
  一直以来,数学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也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特点是不仅具有创造性,而且具有个性。但无论如何,这门艺术离不开活生生的人――学生。因为数学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教学工作一定要以人为中心,教师心目中要有学生,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和谐地统一起来。科技以人为本,数学教学更应以人为本,这是时代的呼唤,民族的重托。笔者就数学教学落实以人为本思想,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为“导”,关注学生学法指导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应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
  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表征:即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独立性和学习的创造性。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发挥学习的最大潜能。
  尽管现在已经进入了素质教育的深化阶段,国家对中学数学的课程体系、评价体系进行了多项变革,如颁布新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以及积极推进高考“3十X”的改革,等等,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在数学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满堂灌”和“变相满堂灌”,教师只是在为让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地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教师在教学中属主动的主体.而学生则为被动的客体,这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方针背道而驰。事实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职责不光在于“教”,而且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也就是要变“教”为“导”,关注学生学法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天天输血,不如造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发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引导他们以创新的精神吸取、运用知识,并能够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再为学生创设创新和探索的情境,精心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到“设境――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让他们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从而使学生有所创新。
  二、以人为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生动活泼的设问语言与有趣味的问题相结合,能吸引学生的思维,激发思维的内驱力,使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在课堂提问时,不能老是一律地问“为什么啊?”“懂了没有啊?”“怎么做?”“行不行?”等等。下面,是一则生动的例子。如提问:“223是几位数?请用对数计算。”该问题提出后,学生不怎么感兴趣。这时,换一种提法:
  “某人听到一则谣言后,一小时内传给两人,这两人,如此下去,一昼夜能传遍一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吗 (假定受传谣的人不重复)?”这样一发问,学生有了解决此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效果就大不一样。起先,谁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经过认真计算,发现确能传递。结论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课堂提问最能引起学生跃跃欲试,又能使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受到思想教育――传谣速度惊人,影响极坏!传谣可恶,信谣可悲!
  兴趣是学好数学的灵丹妙药。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增长知识,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体会到数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也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育的要求。只要我们注意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就一定能够增进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
  三、心理换位
  所谓心理换位,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时刻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普通一员。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数学本身抽象和“乏味”以及教师和学生在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较大差异,常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出现一些要求上的偏差,这些不当的设计,经常会严重挫伤学生展开创新思维的积极性。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通过心理换位,让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假如我是学生会怎么想这个问题?”去设计一些适当的教学程序和过程指标,进而准确地引导学生展开创新思维,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
  四、以人为本,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不少学不好数学的学生,不是天生的智力低下,而是非智力因素影响的结果。因此,教育要以人为本,实现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培养数学能力,应从非智力因素着手。一方面,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耐心启发诱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知识价值观念,热爱学习生活,形成良好的学习动力,努力做到“要我学”为“我要学”,不光“输血”给他们,更要培养他们自身的“造血”功能。另一方面,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成才之路和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开展数学竞赛活动等,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发挥其强化作用。再一方面,教师应关心和爱护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使学生热爱教师,“亲其师而信其道”,进而热爱教师所教的数学。此外,还应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坚韧的学习意志。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指导才能通过学生的主观努力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应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注重学生在人格方面的和谐发展。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以及反映在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以人为本,应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的一大通病是搞题海战术,把培养学生能力变成分类式思维技巧的教学与训练,这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结果。怎样真正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又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课堂教学应该重视研究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克服过分强哪类问题用哪种方法解的教学倾向,应该重视对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培养。在示范教学中,不要只讲如何解,要特别展示在解决问题时,根据条件和结论,怎样联想已有的知识系统,怎样联想学过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把联想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这样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越来越受到数学界的重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搞上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得到落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10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