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切入・探究质疑・验证拓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历史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同时对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如何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实现课堂高效教学做了较为具体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教学 问题情境 探究学习
有效教学是指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落实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新课程背景下,每一位教师都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传统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更多关注学生的学,尤其是学生的学习过程,着重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三维目标中,新课标更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即不仅关注历史学习的结果,更关注这种结果是如何获得的。它提倡“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目前,西方建构主义理论倡导的抛锚式教学法,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亦被称为“基于问题的教学”。实际上,它与问题情境教学法有许多相通之处。通过多年的教改探索和研究,我们认为问题情境教学法不失为符合新课标要求、提高课堂有效教学、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教学模式之一。问题情境教学法的操作流程,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步骤。
一、生成问题,有效切入
“疑是思之始。”抛锚式教学强调“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这种教学要求创设鼓励学习者积极地建构有趣的、真实的问题情境。美国著名教育家、结构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布鲁纳曾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但要使这个过程有效、激趣、自然,则问题切入的时机、角度和方式就大有讲究了。
这其中,我们必须关注几个至为重要的教学环节:
1.设疑于新授课知识的导入时。刚一上课,学生的思维尚未启动,教师要善于利用课件或其他手段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巧妙地引入教学情境。成功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的欲望,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2.设疑于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中。
3.设疑于新旧知识点的联接处。
4.设疑于新授内容结束的反馈小节时。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还必须把握恰到好处的原则:
1.要有针对性。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进行设问。
2.要有新颖性。创设问题的角度要新颖,切忌枯燥乏味、千篇一律,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3.要有适度性。问题的创设要有适中的难度和高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和最近发展区。惟有适度才可能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
4.要有探索性和开放性。教师应多设计“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和可探索的余地,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5.要有渐进性。在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一系列设问时,问题要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这样的设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合作探究,质疑解惑
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问题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题意识,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以发现问题作为教学的开端;以探究问题作为教学的主线;以解决问题和引申问题作为教学的归宿。要重视以下几个环节的处理:
1.学生阅读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阅读课文的相应段落,并进行思考。要求学生初步读懂教材内容,明确重点、难点,理清线索。教师还可以适当补充有关材料,以帮助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才能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师生、生生互动探究。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怎样去解决,这就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合作探究。针对设问,在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互动。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或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是新旧知识间的关联,或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的链接等等不一而足。
3.在探究活动中,质疑解难,把握重点,理清难点。当然,在组织学生探究某一问题时,教师要不断启发,相机诱导。孔子在教育上就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实质就是要求教师选择最佳时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其启动全部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一些具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也可启发学生互相质疑。这样,既可以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又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验证巩固,拓展深化
在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要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和巩固。这一阶段,重在消化落实和加强训练上。
1.当堂巩固练习。经过前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在获得新知识、新概念之后,为了使知识得以巩固,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一般以选择题和简答题为宜,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可以是多角度变式训练,可以是解题技巧方面的训练等,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应用能力。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达到当堂学习,当堂理解,当堂巩固的目的。
2.结合所学,进行适当拓宽。可以适当介绍一些与本课知识相关联的最新史学观点,比如,现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等等。
3.把史学研究新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尤其是在观点上有新意、有真知灼见的研究成果,这样才能有助于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总之,问题(切入)、探究(质疑)、验证(拓展)教学模式是一个追求学生不断发展的构想,它能体现有效、高效教学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金良年.论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课程•教材•教法,19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11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