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名师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学理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语文教学效果。说到教学的有效性,不由得想到“预设”、“生成”。“所谓‘预设’,是指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设计;所谓‘生成’,就是指在预设的引领下产生出新教学资源的创造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对生成产生直接的影响,甚至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预设合理,课堂生成的资源就丰富;预设不合理,课堂生成的资源就会极为匮乏。”特级教师褚树荣对“预设”与“生成”有一段精彩的话:“预设和生成,只有相辅才能相成。一味强调‘现场生成’,教学可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貌似时髦,实则低效;一味强调按部就班,连开场白、过渡语、结束语的语气、手势、表情都事先设计好了,这不是教学,这是演戏。”在整个教学行为中预设还是比较困难的,正如特级教师胡明道老师指出的“困难在何处?它就在每一节课的预设里”。
  教学预设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我打算怎样来上这节课。就课堂教学预设而言,一节语文课必须回答清楚这几个问题: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怎样教?在教学过程中,在每一个环节里,我怎么提问,期望学生怎么回答?只有把这些问题了然于胸,才可能上一节有效的语文课。“真正的教案不仅仅写在纸上,更要装在心里。教师要真正吃透教材,熟悉教学流程,注重课堂的生成,而不是机械地将教案搬进课堂。”这样的预设才是有效的。这也是进行充分预设的前提,也是教学预设的一个过程。名师的语文课堂充分注意了这些方面,他们还特别关注学生的想法,也就是在预设过程中,他们更关注“学情”: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学生的理想状态是怎样的?根据教师的实际经验或者假想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学生的现实状况又是怎样的?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学生会怎样呢?超出预设的环节学生不同反应怎么应对?可见,有效教学预设对一节课是非常重要的,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有效的生成源于有效的预设。没有精细的预设就不会有有效的生成。
  我们以特级教师胡明道老师的《山中访友》教学案例为例,看看名师的课堂预设。
  初读课文,理清信息。
  采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建议:画出你不认识的字、词,画出景物的名字,画出你认为最妙的词、最喜欢的句子。
  教师巡视,释疑解难,共同的生字词集中解决。自主初读结束。
  师:“我”是怎样去访友的?访问了哪些朋友?
  
  [学情预估]
  
  对第一问,学生可能会回答:△“在好天气(栀子花气息的好风)”里去的;△“独自步行(不骑车,不邀伴)”;△带着好心情去的。
  对第二问,学生可能回答:古桥、森林、山泉、溪流、白云等。
  
  [策略对应]
  
  对于好心情,教师要相机点出“哼”“踏”等词的妙处;对于“朋友”,如果学生未回答“云雀”“蚂蚁”或只说了当中一种,教师均采纳,不补足,以作下面环节的伏笔。
  从这个教案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出胡老师设计了相对应的学情预估及策略对应。胡老师的教学案例很好地说明了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使周密而又有弹性的预设在动态生成中更精彩,同时也让即时生成因预设而丰富。
  基于有效预设基础上的生成是什么呢?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组织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活动是关注学生生命体验,促进课堂生成的过程。”一些生成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是灵感的体现,是积极意义上的有效教学成果;但并非所有的教学生成都是合理的、有效的。一堂语文课是否有效,一定程度就看教师对教学预设如何把握与处理上。把握的恰切,生成就是这节课的亮点;处理不好,就会让生成成为这节课的负担,有的教师面对生成可能一带而过,敷衍了事,扼杀学生的创造权和发言权。也有的教师一直纠缠于生成,没有很好地完成这节课的目标,为预设而预设,这样的课堂同样也是低效的。
  对于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名师一般是从“以人为本”的终极培养目标来看待,他们在课堂对话中,让学生更多的去主动习得,养成学生良好的探究、创新的思维品质。但是,他们并不是一味地强调为生成而生成,他们会有一些提升的环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依靠自己的人生经验,从而对教学内容有所“生成”的。
  名师大多情况下能够驾驭预设与生成,把预设与生成处理得非常融洽,非常精彩。他们能够从学生角度出发,精心做好预设。他们从课程标准及学生的知识储备出发,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预设学生喜欢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有兴趣学;他们的预设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的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的愿望,由此,才使名师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他们的语文课堂也灵动起来,最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在上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一课中,经常用“我也谈谈我的理解”,“呵呵,其实你们不想我也要说。”等话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对课文进行新的“生成”。李老师说: “我在等待,等待着学生自由交流和教师主动引领的最佳切入口”,他的“等待”就是抓住了课堂生成的最佳时机,这样的生成源于精巧的预设,得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无疑,这样的生成是有效的。
  倡导“课堂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新课程标准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抛弃了预设,一味地追求动态生成,这样的课堂也不是有效的。有些教师,特别是年轻的教师,一味强调新课程理念,在语文课上,完全放手让学生去“生成”,课堂出现了表面热闹,但缺少深化与升华的情景。这样的生成无疑是浅层次的。
  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求预设与生成的有效融合,才能使语文课有效。基于对语文名师课堂的研究,我认为名师的以下两条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1 围绕教学目标,柔性预设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但“主导”决不能理解为“主宰”。 “主宰”的课堂预设必定是刻板的和僵化的,这种“刚性”十足的课堂,视预设的教学目标为“雷池”,不敢逾越一步。一般不会产生生成,即使有所谓的生成,也一定是为了生成而生成,是一种“伪生成”。生成的课堂必须建立在教师精心预设的基础之上,这一点毫无异议。因为科学而细致的预设能够减少生成时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预设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教是为学服务的,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要像名师那样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名师相对于预设生成,他们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关注的重点是学生“主体”的学习状态,教学预设要更多地注入学习设计的内涵。所以,我们要像名师那样在课前预设时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留下空间,使学生有读书的时间,有感受的过程,有体味的经验,这样,学生通过对具体语言的品读、感悟、体验,形成自己的语文能力,这样的语文课才能把学生的主体性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才能是有效的。
  
  2 把握教学“亮点”,巧妙生成
  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是一种开放式的课堂,从而走向生成、有效的天地。但是,我们为了使生成更有效,使生成更处于一种常态化的状态,就要求我们要像名师那样善于把握教学的时机,依靠教学智慧,捕捉课堂教学中的“亮点”,生发、生成新的教学资源。那些能够连接教材学习内容、有利于知识技能掌握的信息以及能展现学生独特思维和良好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的信息要多加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也是生成的沃土,特别是那些经过认真思考过的“错误”。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有价值;《论语・述而》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老先生告诉我们,学生的疑问也是生发新的课程资源绝妙之地。
  “预设与生成是教学过程的两个要素。它的逻辑起点是学生的发展,它的逻辑终点还是学生的发展,且这个起点到终点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把握这个教学核心,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更加活泼、高效。”有效的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以“生成”为目标,以“预设”为手段,精心预设、巧妙生成。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效的语文课堂。这也是名师语文课堂对我们的有益启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35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