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初中音乐唱歌课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情感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雷佳男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丰富,音乐作为人们生活中必需的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不断地以各种方式和途径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代初中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心理和生理成熟较快,对音乐的获取更是快而多。网络、电视、广播、电影、各种音像制品都是初中学生获取音乐最方便快捷的途径。
  现代音乐艺术的形式更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可以说现在的初中学生从各种途径听到的各种形式的音乐很多都是现在音乐老师没有听到过的,而且现在的初中学生特别喜欢新鲜的事物,对于音乐,他们更是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爱好。他们更乐于接受新的音乐表达形式。经调查,现在的初中学生有100%的同学喜欢“超级女声”、“韩流组合”、“影视流行音乐”、“当红明星”等通俗流行的音乐形式。有60%的同学表示都不喜欢教材里面的音乐。其实传统的歌唱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当代初中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听赏录音(教师的范唱)――学唱歌谱――学唱歌词――歌曲处理。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不仅不受学生的喜欢,还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抵触情绪,也降低了学习效率。
  当代初中学生喜欢当红明星的歌曲和一些个性张扬的网络歌曲,是因为学生们喜欢明星在歌唱时的那种“味儿”和“范儿”,喜欢歌词的表达方式,喜欢那种演唱形式,喜欢明星在舞台上用“心”投入的演唱。学生对“唱歌”课不感兴趣,常常是因为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兴趣的激发和情感的培养。兴趣的激发和情感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音乐新课程标准》把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激发和学生情感的培养也放在了音乐教学工作很重要的位置。那么,音乐教师在平时歌唱教学中怎样来激发初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
  
  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在每次新歌教学时,教师要特别注意情境的创设,这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最关键的地方。教师可以用图片、情境故事、学生喜欢的音乐、诗歌、电影片段等等形式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形象的视觉听觉美的感受中引起自身的学习兴趣。我在教《七子之歌》时,我将澳门的沦丧、繁荣、回归用图片的形式播放给学生欣赏并生动的为学生讲解。这样,学生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还激发了学生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怀。
  
  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在歌唱教学中,音乐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歌曲之外的各种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不至于对教材里面的歌曲乏味,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创造力。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青春舞曲》时,打破传统的教唱方法,将这首歌四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传统民族音乐、合唱、香港明星表演唱、摇滚音乐形式分别用视频的方式播放给学生欣赏,教师适当的时候模仿区别,并予以讲解。还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演唱歌曲。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歌曲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演绎方式而激发,而且也和学生平时喜欢的流行音乐联系了起来。
  
  丰富内容,提高兴趣
  初中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比起小学生来讲已经大大增强,他们对于知识更多的渴求也是很强烈的,中学音乐教师在宝贵的教学时间中,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断地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初中唱歌课中,对于音乐来说它不仅仅是唱唱歌而已,应该是综合性的课型。学生更希望在唱歌课中学到更多的关于他们感兴趣的音乐知识和唱歌技能。因此,在初中音乐唱歌课中,教师应该不断地循序渐进的传授学生歌唱的基本技能,让学生科学地用嗓、护嗓,很好地度过变声期。教师还应该根据歌曲给学生讲解更多的音乐知识,如:创作背景、音乐素材、典型节奏、演绎方式等等。
  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要让音乐在学生的心中产生情感的共鸣,注重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情感体验和培养。
  (一)注重预习
  教师在授课前,应事先充分挖掘现有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多寻求些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结合点,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适当地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把时代气息浓,紧贴学生现实生活、符合学生“胃口”的材料找出来充分到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学习歌曲的情趣。
  (二)触景生情
  1.动人的情景会引起情感共鸣。情境教学主要是由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和新异性的事物时,新鲜感便会油然而升,就会对这节课产生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情绪。因此,教师平时应多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教学情景,这些都要求具有新颖、形象等特点,可以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
  2.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其过程充满了热烈的情感和情绪,是产生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原因。学生在歌曲的学习中体验和表达歌曲的情感,这是歌唱教学的中心环节。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必须包含丰富的情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充分发挥情感的疏导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歌唱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但缺乏感情投入,哪怕你的基本功再好也很难打动学生的心。每一首歌曲作品都有不同的独特的情感,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在导入歌曲时可以想象自己就是歌中的人物,与总体形象同化,达到人我一体、物我交融的境界。从心理活动来说,我就是歌中的人或物,置身于歌曲音乐形象中。然后以情感人,以情带声的范唱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唤起情感
  每一首音乐艺术作品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涵义,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自己综合的素质,把歌唱作品中的情感挖掘出来,并把这种情感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把学生的情感唤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音乐作品的情感理解上,允许有一定的差别,应该鼓励学生随着音响印象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歌唱作品的丰富情感氛围中去。在教学中,音乐教师应注意一下几点:
  1.加强节奏理解与学习。节奏,是心灵动态的表现,是生命力,节奏型反映了人们的感情状态,不同的感情状态,出现了不同的节奏形态。人的感情是可调整的,节奏也是可调整的。这说明“节奏是受控制与感情和思维的影响的”。节奏,反映人物的感情动态,人物节奏的特点是歌唱表现的基础。节奏也是内在的生命力,善于掌握节奏就能生机勃勃,激起听众的热情和兴奋,节奏处理得好,歌唱就流畅自如,大有生气,处理不好就会令人昏昏欲睡。
  2.善于聆听音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聆听歌曲,唤起学生情感,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对歌曲的情感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产生美的体验。这种体验对学生心灵的影响远胜于一般媒体对其影响,它能激发学生心中潜在的力量,获得艺术审美体验。对于初中生而言,聆听歌曲尽可能避免单纯、枯燥的反复练习学唱,适当加入一些与音乐表现内容一致的画面或解说,更容易抓住学生的心,学生掌握歌曲的速度将会加快。
  (四)升华情感
  音乐教师应该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这种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使人的情绪、情感同音乐情绪、情感和谐地沟流与交流。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外化的层面上,更需要内心深处的体验,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上实现升华。
  1.律动表现歌曲。学生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体态律动,这是情感体验的自然行为表现。例如:随歌曲有节奏地拍;随旋律晃动身体等行为。这样的体态律动虽然形式简单、直接,但它说明学生已经体验到歌曲本身的内容,有了初步体验感受,这是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歌曲情感的基础。有些学生平时不爱表现自己、不好意思做体态律动把自己的体验表现出来,教师要鼓励、肯定学生表现出来的体态律动,为了使大多数学生都能随音乐作相应的体态律动,首先教师自己要带头做一些体态律动引领学生表现。
  2.引发情感歌唱。聆听歌曲有了体态律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演唱歌曲,让学生从自己的演唱中进一步体验情感,感受歌曲的内在美。在已有的基础上学生唱会歌曲不难,关键在于引发学生的情感会唱歌。前者要求学生唱准旋律,后者要求学生唱出内在美。会唱歌与情感体验是相辅相成的,情感体验是会唱歌的前提,会唱歌是深入体验情感和歌曲内在美的保证。
  3.引导处理歌曲。歌曲的处理是学生歌唱学习情感升华的必备品,初中学生毕竟学习和生活经历都没有成年人丰富,能够掌握的音乐知识和歌唱技能也少之甚少。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就更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将歌曲情感的表达细化到每段甚至每乐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而不是一味的灌输,让学生自己在歌唱中来体验升华自己的情感。教师还应该作好歌曲高潮和结尾的艺术处理,让学生在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处理上实现情感的升华。
  (五)声情并茂
  “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歌唱教学中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音乐表现手段,来表达歌曲的情感与风格。教师在歌唱教学中对于“有表情地唱歌”必须高度的重视。为此,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表现歌曲的速度、力度、音色、铺垫等方面的特点,运用这些特点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启发学生在歌曲艺术处理上进行创造性的尝试。
  歌唱教学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系统的教学体系,初中学生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让现在的音乐教师更增加了教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初中学生歌唱兴趣的激发和情感的体验也需要音乐教师因地制宜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入地了解学生心中对音乐艺术的渴求,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从学生的内心出发为他们打开那扇音乐艺术的大门。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棕北中学西区实验学校)
  (责任编校:扬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54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