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英语和谐课堂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玉洁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加强对英语和谐课堂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谐课堂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和终身发展,是一种自然、开放、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英语;和谐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构建什么样的课堂,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和谐社会和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在英语教学中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那么,什么是和谐课堂呢?和谐课堂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项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课堂模式,它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和终身发展,是一种自然、开放、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和谐课堂教学概述
  
  (一)和谐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1.遵循“自然适应说”的西方和谐教育思想
  和谐教育思想在西方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当时的奴隶制国家雅典城邦就比较重视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古希腊“三哲”都是和谐教育思想的倡导者。西方的和谐教育思想是与一个重要的教育观念“自然适应说”相联系的,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基础。
  可以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西方的“自然适应说”与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论”是一致的,其共同的基本精神是自然的发展是有序的、协调的、和谐的,人的发展要适应自然的发展,所以人的发展也应当是有序的、协调的、和谐的。
  2.主张“仁、智、勇统一”的我国和谐教育思想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圣人”“君子”“成人”,而这种人应当获得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孔子强调把仁、智、勇三者统一起来,以培养学习者成为“成人”、“君子”乃至于“圣人”。而仁、智、勇的统一,从教育学上讲,实质上就是德育(仁)、 智育(智)、体育(勇)的统一;从心理学上看,则是情感(仁)、 认识(智)、意志(勇)的统一。这两种统一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二)英语和谐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
  1.师生关系的和谐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情感过滤学说表明,情感屏障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者对输入语言的理解、吸收和内化。孔子也提出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理念,由此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之重要。师生关系的和谐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相互信任和尊重,教师没有污辱、讽刺学生的现象,学生也无顶撞、厌烦老师的行为。
  2.教师与教材关系的和谐
  教师能准确地把握英语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内在的逻辑关系,能用英语熟练地讲授教材,能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用一系列外语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3.学生与教材关系的和谐
  学生课前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预习教材,准备语言材料;上课时能独立思考,自学教材,能正确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4.学生与学生关系的和谐
  教师要善于正确引导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积极倡导和鼓励有利于外语学习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探讨问题,通过沟通交流提高语言应用水平。
  
  二、如何构建英语和谐课堂教学模式
  
  (一)转变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要实现从“知识传授”到“全人教育”的转变。全人教育强调教育范畴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均衡性,换句话说,也就是要让学习者不仅学习到各种知识,还要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与生命价值观,学会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危机,从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的是物质化的环境,包括教学设备的配置、教学物品的摆设、教室周围的自然环境等;软环境指的是由师生共同创造的学习氛围等。首先,学校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硬环境。如教室光线明暗适中,桌椅摆放便于讨论、交流,多媒体设备的配置合理等。其次,教师要和学生共建良好的学习软环境。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情绪等。
  (三)改变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递模式
  课堂教学的和谐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在这一教学活动中体力和脑力活动的均衡支出。要使原来的知识单向传递模式(师对生)向多元互动模式(师对生、生对生、生对师)转化。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类有多种智能结构,这就决定了教育过程中的组织形式不能是单一的、固定的。过去,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活动形式单一、沟通不畅,它只是少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而且师生也只是在一些浅层次问题上开展教与学活动。和谐课堂内的师生双边活动应该形式多样,并呈开放性,任何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体现教师的民主性和学生活动的主体性,体现多种教学形式的综合应用。
  (四)构建和谐课堂内部机制,完成师生间角色的转变
  教学领域中以“教”与“学”为主的各种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核心。要实现课堂教学内部机制的和谐,就要完成教学活动中由“教师为主”到“学生为主”的转变,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地对话、交流,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加强。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变,例如:由传统教学法转变为小组讨论法,教师就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观察者、指导者。
  (五)综合运用各种有效评价
  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反馈,也是促进和谐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真观察,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等进行全面综合评价。
  1.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对过去经历过而且获得成功的事情容易发生兴趣。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使一个人的自身潜力发挥到90%,而缺乏激励则只能使一个人发挥出其潜力的20%。心理学家还指出,人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教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与肯定。
  2.形成性评价,培养学生能力
  形成性评价不是把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发展的终结,而是把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发展的新开始。这种评价方式在英语教学中要求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进行持续的评价──不仅评价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评价他们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的情况。形成性评价的终极目的不是考查学生学了多少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增强自信,获得成就感,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3.综合性评价,助学生树立自信
  综合性评价是通过多项、分层、互动的评价发现学生的长处,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它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尊重个性差异,给予学生个体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增强自信。该评价弱化了评价的鉴别、筛选和选拔功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和谐教育思想也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较差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和谐课堂是充满民主的课堂,是动态的课堂,它以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发展为追求。只有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Marion Williams & Robert L. Burden.语言教师心理学初探[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7).
  [2]Krashen, Stephen 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 & New York: Longman,1985.
  责编:赵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66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