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从探究中获得生物学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谭琴琴
在生物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好方法之一。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新教材用较大的分量编排了科学探究的内容,并将探究活动的内容系列化、多样化,穿插在教材的各个章节。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内容,组织好探究式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使人产生稳定而持久的注意,使感知清晰,启发人的思维和想象,使人在学习中产生愉快的体验。因此,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是学好生物学课程的前提。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究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所提问题的科学性和趣味性。
如在讲授“生态系统”一节内容时,教师可先播放一段“美丽的大森林”的录像。在学生欣赏录像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所见、所闻,并向学生提出问题:1、森林里有哪些成员?2、有什么因素影响它们的生活?3、这些生物能离开它们的生存环境吗?……至此,问题已经产生,学生渴望得到答案的心理被激发,探究的兴趣也就十分浓厚。
二、创设自主探究氛围,培养探究意识
在生物课堂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选择和设计的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探究和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创设宽松活泼、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鼓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学有所得。
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非生物因素――光是怎样影响鼠妇生活的。学生在设计探究方案时,要求他们紧紧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如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还是明亮的环境中?学生通过做两种不同环境的对照实验,探究到科学的结论――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在此基础,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其他因素(如土壤的潮湿程度、温度等)对鼠妇的影响。学生经历这样的探究活动,探究意识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当然,在探索过程中,学生难免遇到困难,教师要积极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鼓励他们不要惧怕挫折和失败,使他们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参与,主动投入,进而获得发展。
三、引导学生合作,培养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学,既讲究宽松活泼,又要求守纪严谨;既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发挥和培养,又重视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用适当的方式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学习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集思广益,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如在进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个内容的资料分析教学时,教师课前可布置每一个学生根据课本的内容,收集生物因素发生变化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有关资料。上课时,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科学探究小组,明确一位科学探究带头人组织组员对小组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整理出有代表性和有说服力的资料。这个资料要有具体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对象,以及生物因素或非生物因素发生变化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具体情况分析。然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答辩活动,答辩人是每一小组的科学探究带头人,答辩老师是答辩人小组以外的全体同学。答辩时,先由答辩人回答,本小组其他成员可以做适当补充。最后,由老师对整个探究活动和探究结果进行全面评估。
由于整个探究活动基本是在学生自主、合作的情况下进行,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得到了充分调动,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探究教学内容,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对于具体的课题,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探究方式,使学生切实体验科学探究的历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87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