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阅读的三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颜映霞
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研究性阅读正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阅读课堂教学新模式。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阅读课文,去收集、分析和处理与课文有关的文献信息和生活信息,最终在充分交流和探讨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这种研究性阅读,本身就是一个探讨的过程。它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了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这就使每个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研究性阅读,在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的同时,开发自己的潜能,完善自己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研究性阅读和发展学生个性的互动互利关系是不言而喻的,但它毕竟还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要使这种潜在的可能变成现实,必须深刻理解研究性阅读的内在要求和发展学生个性的内在要求,并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在教学实践中应当侧重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一、发挥阅读的自主性
良好个性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自主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过程。《课标》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阅读也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当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研究性阅读的最大特点就是“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当学生们进行研究性阅读时,学习活动愈是自主,那么研究性阅读的过程就愈是反映学生的个性,就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教师应该着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去读书研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正如陶行知先生指出的,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自己去想;要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自己去看;要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自己去说;要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教师的指导则主要在于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的环境和氛围,使课堂上产生融洽的师生情感,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能力的发挥上达到最佳状态。尽量让学生多读多练,变课堂为一个充满创造与发现的乐园,从而充分发挥研究性阅读的自主性,使学生个性发展获得最佳效果。
二、珍视感悟的独特性
语文课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经典的文学作品,而文学的语言、形象本身就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学生理解和评价课文的过程首先就是把语言形象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形象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悟。每一个学生都会调动自己与众不同的经验进行联想、想像和加工补充,因此,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长期以来,由于受苏联“文学分析”教学法的影响,阅读教学过分强调谈话法和分析法,以教师的分析取代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体验;以教师的个人理解取代了学生存在个性差异的领悟和感受,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扼杀了创造性。研究性阅读恰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它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全面完整的、自主创新的阅读,以获得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个性首先表现为差异性和独特性。每一个学生具体的阅读,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老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这种差异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审美经验、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在阅读教学中过分追求语文的确定性、统一性。而忽视文学语言的个体体验的独特性、模糊性,既不符合汉语言学习的规律,也不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成长规律。因为思维活动、成长经历都应当重在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追求结果,更不是简单地追求一个整齐划一的结果。
学生感悟的获得,依赖于运用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去填补课文空白、延伸课文意境,从而使课文的意义在学生的独特感悟中逐步被挖掘出来。教师应珍视、鼓励这种个性化的阅读感悟,并且要重视培养学生感悟的独特性。这方面的培养对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发扬研讨的民主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主动地创造。” 在研究性阅读这种课堂模式中,学生的研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阅读的成果,并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获得发展。而良好的个性也是在真实、充分的交流中形成,而非自我封闭的状态中形成。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扬研讨的民主性。交流时,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也允许学生保留看法。“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尝试错误,为每一位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展的思维空间,使每一节课在每位学生的心目中都成为施展才华的舞台。
如研读了《宋定伯捉鬼》后,老师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
有的说:“宋定伯胆大,碰到鬼都不怕,而且机智勇敢地捉住了鬼,是一个令人佩服的少年英雄。”
有的说:“鬼在人们心目中,是邪恶的化身。这篇文章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
一个男生说:“我不同意他们的看法,人群中有好人、坏人之分,按理说鬼中也应有好坏之分。文中写鬼与宋定伯同行,这个鬼既没有张开青面獠牙的面孔吓唬他,也没有欺负他的行为,更没有丝毫加害他的举动。尽管宋定伯在‘互背’和趟水的过程中露出一些破绽,鬼已有所怀疑,但一经解释,鬼便深信不疑了,以至于把自己最忌讳的东西都全盘托出(‘畏忌人唾’),毫无戒心地告诉了对方。鬼对宋定伯真可谓以诚相待了。”
老师根本没想到学生会有这样的见解,便亲切地鼓励学生们各抒己见。
一名女生助威说:“宋定伯充满了狡诈。作者用一‘诓’字,概括其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褒贬的感情色彩。”
另一名男生补充说:“不光是宋定伯一出场就露出了诈相,而且故事的结尾写捉鬼的动机是为了‘得钱千五百’,足见其小市民的心理;更耐人寻味的是,此鬼被缚如果化为蛇、虎、狐狸之类,还有点狠毒狡猾的意味,‘化为一羊’说明了什么?羊,乃善良之物,温顺、老实。以此衬托宋定伯这一‘少年英雄’,颇有讽刺味道。”
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得以真实地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同学们精彩的发言,完全打乱了老师的教学计划,但他们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教材,不囿于思维定势,敢于标新立异,张扬了个性。
研究性阅读实质上是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发展、自由发展的广阔舞台。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和完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人性本身的要求,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发展学生个性的过程,恰恰就是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不仅要在研究性阅读中张扬学生个性,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环节中,都应该充分尊重并着眼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学生开创足够的自主发展、自由发展的空间,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独立的大写的“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94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