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祟芬

  素质教育给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变能力。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鼓励学生实践创造,逐步使他们形成主动学习、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的学风。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力
  
  古语云:“学始于思,思始于疑。”
  创设问题情境,关键在于把握好时机:
  1、在导入新课时创设。新课伊始,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很快就进入“心求同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例如,为了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首先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在海边居住的人们都知道,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城市与乡村之间,风往往由乡村吹向城市;山谷地区,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上述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共性?问题提出后,由于学生急于要知道问题的答案,因而迅速进入了学习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在无疑问处创设。教师要善于在看似简单、无疑难问题的地方找出问题来,因为此时学生往往由于粗枝大叶或未感觉有什么问题而漫不经心、思维懈怠。这时,教师应投石激浪,巧妙设置问题情境,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学生苦于无路可寻时,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因势利导,可起到绝处逢生的功效。例如:“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途径之一,是由于某些大型工程建设不当,造成某些生物绝迹、土地盐碱化或者诱发地震等。”该知识看似简单,但其背后深层的道理往往容易被学生忽视。在此设置一个问题情境: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最早由孙中山先生提出,多年来,通过各专家学者反复论证,在二十世纪末才开始兴建。那么,三峡工程的建设会不会如有些学者所言是一场生态灾难,能否取得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专家学者的各种不同观点,并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对这些观点进行比较分析,最终独立做出结论。在对这些资料的综合、分析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了综合、对比等逻辑思维方法,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重难点处创设。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落在重难点上,在教学重难点知识时应创设问题情境,此时问题的提出甚至比问题的解决更重要,因为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剖析重难点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独立探讨,勇于实践
  
  针对一些趣味性强、同时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教师要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独立思考钻研、交流讨论,再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最终把握知识。如“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变暖”、“开发利用新能源”、“自然资源的保护”等内容皆属此类。待学生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在课外查找资料,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讨论。
  由于学生探讨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所以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在对问题的探讨中,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学生独立解决疑难问题也有助于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三、三个要领,指导自学
  
  自学能力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准,也是他们日后走出校门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条件。而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时期。要使学生乐于自学,就应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常体验到自学成功的乐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使他们积极参与自学活动。
  为了使学生学有其法、思有其序,在指导学生自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自学“三要领”:(1)是什么?即要弄清地理事物的含义。(2)怎么样?即弄清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等。(3)为什么?即解释地理事物特征、规律等形成的原因。根据“三要领”进行自学,思路清晰,脉络分明、易于操作,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只要学生去学就会有收获,再努力一把就会有更大的收获。
  “三要领”是指导学生自学的一种好方法,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肯定他们的每一点成绩,鼓励他们取得的每一个进步,使他们经常体验到自学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学习犹如一种享受。
  实践证明,学生不仅乐于做学习的主人,而且完全可以做学习的主人,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努力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他们就能自主、自觉、创造性地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提高、学会创造,从真正意义上培养自身的素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95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