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旭辉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最高。课堂上学生只有兴奋起来,乐学场面才会出现,教师的教学才会变得得心应手。要让学生乐学,教师的急、催、压是无效的,因此,我在教学中运用兴趣教学的方法,创设能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和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把学习当成一件乐事,积极主动地参与。下面浅谈几种尝试方法:
一.巧妙导入新课,创造好的开头,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奏。
俗话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开头,不仅能迅速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为新课顺利进行奠定基础,而且又能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使课堂教学达到目的。巧妙的导入是形成一个精彩开头的关键,它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设疑激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例如讲《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这篇课文时,我先引导同学们讲熟悉的动物尾巴有什么特征,有什么特殊用途。这样,同学们便感兴趣起来,纷纷把自己所知道的动物的尾巴都说出来。当同学们谈得兴趣正浓时,我便马上把讨论的话题转入到课文内容,问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人类如果也有尾巴会是什么情况?如果人类有了尾巴,那么人类的尾巴该是什么样的?尾巴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什么不方便的事情呢?问题提出以后,学生们都睁圆了眼睛,各抒己见后,静静地专心听讲,积极做练习,连平时很淘气的学生也能积极配合教师教学。这一节课气氛很活跃,学生精神很振奋,课也就很顺利地进行下去。
二.讲究语言艺术,让学生走进课文并沉醉其间。
首先,教师要打破“千课一腔”的单调与烦闷,改变语文课堂“一潭死水”的状况,给学生带来新鲜与活动。比如讲现代文学家朱自清的散文《春》时,语言应当清新明快,以表现春天的诗情画意和对春天的赞美;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时,吟诵时用意气高昂的激情,抑扬顿挫的语气和富有韵律的节奏,强烈地感染学生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其次,在不影响一篇课文整体语言风格的前提下,每一堂课的语言还应力求灵活多变,活泼形象,以拔动学生的心弦,造成共鸣效应。说到欣喜愉悦处,眉飞色舞,妙语连珠;讲到情绪激昂处,慷慨陈词,声如洪钟;说到心酸处,言辞凄切,语调低沉;讲到沉痛处,摇头轻喟,如诉如怒……利用语言富于变化的特点,使学生时悲时喜,感受到作者情感的变化起伏。
教师若能在生动讲述的同时,辅以恰到好处的动作,就会让多彩的语言如虎添翼,产生极佳的课堂效果。例如学习《孔乙己》时,不妨给学生分一回“茴香豆”,摇头晃脑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三.把课文的文字变成图画,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人们习惯使用挂图、幻灯、几何形体,甚至多媒体教具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其优点在于这些教具或教学手段有较强的直观性,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绘画,把文字变成图画,能较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理解创新能力,这是其他任何一种教法都无可比拟的。如讲《岳阳楼记》,讲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时,不妨让学生把这幅场景画出来。有的同学扣紧一个“互”字,会画上两只船,船上的渔夫呈吟唱状。有的同学扣紧一个“烟”字,会画上一片烟雾。这样,在绘画的同时学习了知识。又如讲《白杨礼赞》,讲到白杨树“不平凡”的外形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从“干”、“枝”、“叶”三方面把白杨树画出来,这样,学生就能从白杨树旺盛、坚强的风貌中体会到白杨树有一种不平凡的气质,初步体会到作者已经将白杨树人格化了。
四.把课堂变成展现学生青春风采的舞台,让学生走进语文的天空。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想,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如能为他们设置一个展示的舞台,学生的兴趣可就高了。如教《扁鹊见蔡桓公》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把课文内容编写成课本剧,然后进行表演,这样课堂气氛就活跃了。学生为了“演出”成功,他们认真弄清课文中的生字词,以免弄错。牢记故事情节,以免演得上气不接下气;同时还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以便配上适当的表情、动作;另外还准备了必要的道具,以使表演更真实。上课时,课堂就成了舞台和剧院,表演者在舞台上手舞足蹈,载歌载舞;“观众”喊着笑着,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这时,学生在欢笑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增强了欣赏能力,掌握了知识。又如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也可以造一些场景来演。如演一演长衫主顾踱进酒店,孔乙己分豆等。这样,学生在表演中,掌握了基础知识,培养了记忆、理解、动手、协作等能力,学生真正变成课堂的主人。
总之,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彭旭辉,教师,现居广东兴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24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