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阅读 提升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小飞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就是说,阅读是学生个体从书面材料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板块和文本中所反映的生活经验板块进行同构,这种同构反映出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理解,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任何教师都不可能越俎代庖。那么,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对待学生的阅读行为呢?
一、积极拓宽阅读天地,让阅读成为一种最自然的生活方式。
要读懂一篇文章,必须有相关的知识背景。这些已有背景和知识,或来自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感悟,或来自各种形式的阅读理解。已有的知识越丰富,便越能深入地读懂要读的文章。因此,教师应积极拓宽学生的阅读天地。既要注重数量的拓宽。也要讲求质量的提升,要让学生不断地“积理练识”。
对于教材文本,教师要告诉学生:人选教材的多为经典,经典文本需要精读细思。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营造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情绪,让学生直接面对课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如名著节选课文《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等,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对话妙语连珠,学生读来有身临目见之感,其阅读兴趣会被自然调动。又如现代文学作品《孤独之旅》《心声》等完全以少年人物形象为中心,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在阅读中,学生会不知不觉间走入小说主人公的世界。
此外,教师还应该把课堂之外的阅读引人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使之成为学生生命之中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挑选、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时代新著以及名家名篇,定期或不定期地在班里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如“图书漂流”活动、书友会、朗读、辩论、“好书伴我成长”故事会和演讲赛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进行阅读反思,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把阅读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真正把阅读转变为一种最自然的生活方式。
二、合理开发文本资源,让阅读成为学生提高能力的演武场。
文本是承载信息和知识的沃土,但并非任何人都能从中获取知识的果实。要读有所得,必须凭借思维的犁铧去开掘文本资源,还得注意选择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角度,灵活地思考。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选取了适当的角度,我们定能探求到“横看成岭侧成蜂,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妙境界。
第一,从领会内容的角度去读。对文章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学生自觉去发现,去概括。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训练,享受了发现所带来的成功喜悦。同时,文章积极健康的主题思想又会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
第二,从学习写作的角度去读。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
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在具体实践中,教师既不能自然性地读写结合(文章读多了,就自然会写),又不能机械性地读写结合(读什么写什么),也不能随意性地读写结合(随意学一点就结合一点),而应该讲求读写的对应性。我们应该主张以读为基础,从读中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指导学生多读多写,把读写训练有机地拧在一起,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第三,从学习语言的角度去读。文本通过语言文字媒介来承载知识和信息。学生所喜欢的文本往往是因其语言优美、别具特色、饱含韵味。所以对语言的感受、品评绝不可小视。
三、加强专项阅读训练,让阅读成为学生考试制胜的强项绝活。
阅读如果总是“吃大锅饭”,学生往往会觉得“营养不够”,因此教师适当地加强专项阅读训练,为学生“开开小灶”也是很有必要的。学生要读懂一篇文章,必须得积累一定的阅读经验。阅读经验从何而来?从阅读实践中总结得来。读什么文体的文章?该从何处人手?什么样的阅读目的该采用什么样的阅读方式?是默读、跳读,还是朗读、精读……阅读时重点抓住什么,理解什么等等,这些看似复杂的问题,只要通过一些专项阅读训练,使学生摸清规律,积累经验后,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教师可以把文章分成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几大类,再分别摘选出各类文章中典型的、精当的、有嚼劲的语段,按课内精段阅读、课外精段阅读、美文精选阅读等板快进行系列训练,明了各种文体的常用知识,教给学生解题的一般方法,突出不同文体侧重考点,总结答题规律,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理解能力的目的。
学生的阅读行为、求知过程、阅读潜力都是无止境的。要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独特的感悟、真实的体验、深刻的理解,为师者必须“上下求索”,钻研适合学生实情的阅读方法,积极优化学生的阅读行为。期望学生们能通过阅读收获可喜的精神财富,也期望学生们在面对阅读文本时,能自信地说一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25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