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新探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向红梅 向冬云

  英国著名课程理论专家斯滕豪斯指出:“课程本质上是一种艺术,艺术的本质就是审美和探究。”新课程倡导“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过程,是创造的、鲜活的、过程性的、发展着的活动形态”。这就决定了我们教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创造新形式,用新鲜的教学情境和新颖的教学环节来表达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探究精神,依照特定的教育教学情景,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身心特点,创造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情境”来引导学生饶有兴趣的开展语文学习。
  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想法和做法。
  一.教学内容要推陈出新,寻找学生的求知兴奋点。
  如执教《孔雀东南飞》一诗,传统教学总是害怕学生对文章字词把握不准,在疏通文意上下大功夫。殊不知,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研究语言的组织规律方面有其优点,但同时也让学生失去了欣赏诗歌的兴趣,一首声情并茂的诗歌被肢解得“体无完肤”。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语文本质的东西,即对语文的社会性、思想性与情感世界的认识,颠倒了“皮与毛”的关系,注重了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吃力而不讨好。在学习这一课时,我了解到学生最大的困惑是“为什么刘兰芝如此出色,却不讨婆婆的欢喜,最终被休回家”,因此着力引导学生诵读人物语言、分析人物行为、揣摩人物心理。疑问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为了彻底弄明白刘焦爱情悲剧的原因,同学们之间展开了热烈讨论,有的人说是因为焦母的专制,有的人说是因为仲卿的懦弱,还有人提出这是人物性格悲剧,因为刘兰芝太倔强,太有主见。大家积极地从文章中找依据,谈观点,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闪现。在争论的过程中,我充分肯定了他们从文本出发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他们得出的结论表示欣赏和赞同,同时又引导他们思考“难道有个性、有主见错了吗?为什么婆婆对媳妇有这么大的权利?”学生很自然就联系到了当时的社会制度,进一步认识到了刘焦爱情悲剧的必然性。学生们为刘兰芝、焦仲卿以死捍卫爱情的行为唏嘘不已,对封建礼教戕害人性、桎梏人的个性发展的种种恶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后来学生写了《将爱进行到底》《为刘兰芝唱一支赞歌》《我们的幸福生活》《我看封建社会下的中国女性》等小文章,很有新意和创见。而我们一直担心学生不能解决的几个重点文言字词,在他们分析文章的过程中大多也提到了,课后交代学生自己梳理,因为对文章存了浓厚的兴趣,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归纳这些知识他们也并不觉得吃力。
  二.教学形式要新颖多变,做到堂堂有新鲜感。
  1.采用生成――探究式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讲授鲁迅先生的《祝福》,当读到“但是谈话总是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一句时,有学生发问了,“为什么要用‘剩’呢?”老师抓住契机,组织学生展开研讨,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时,老师相机点拨了方法,可以横向用词比较,如“呆”“留”等,也可以体验“我”当时的心境,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很快便有了答案,从意义的发掘到意韵的探究,真可谓“涵咏功夫韵味长”。在学习《再别康桥》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是‘再别’呢?为什么诗人如此深情却又连一片云彩也不愿带走呢?”在阅读空隙,我把有同样困惑的同学组织起来,交流自己的思考成果,很快便形成了共识。从字面意义的挖掘到人文情理的推断,处处都有探究。人文性作为语文的重要特性,课堂探究中离不开熏陶、感悟,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发现美、感受美、探究美应该成为课堂探究的重要内容。我想,《祝福》一课,从小说表现的内容看,学生可能更多地看到社会的愚昧、黑暗,看到人性的虚伪,这都属于“丑”的范畴,但是,如果老师要求学生换一个审视角度,从文学的角度看,并给学生准备丰富的文学审美知识,提供各种范例,组织学生超越作品,完成审美跨越,也会获得不同的教学效果。
  2.采用体验――探究式学习方法,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体验式学习指师生在一定的活动情境体验中学习,就是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求知。体验式学习最经典的教例是美国的一节“蚯蚓”课,众所周知,不再赘述。在情境中体验,这里的“情境”一指具体的生活情境,二指设置情境,三指想象中的情境。具体在哪种情境中体验,应视学习内容而定,这里可以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在学习诗歌时,我经常把学生带到教室外校园的草坪上,或郊区野外,让学生充分放松身心。学习藏克家的《青鸟》,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爱这土地》以及梁小斌《我热爱秋天的风光》、华兹华斯《孤独的收割人》等诗歌时,学生在自然中大声朗诵,宣泄情感,这里没有过多的分析讲述,是在情境中自然产生对诗歌的生发,学生分小组交流读诗的感受,对诗的形象把握,探究个性化的朗诵技艺,收到了很好的鉴赏效果。在学习戏剧时,我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再现影视材料,把剧中的场景展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很多学习小组均把剧中人的感情作为研读重点,通过情境的设置,角色的扮演,剧中台词的解读(强调个性化理解),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中,在情境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他们发人所未发,不断升华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当然,老师在组织教学中,要善于设置情境,有时,情境的设置也有随机性,这就对老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检验,老师或者一段激情的表达,一首抒情的歌曲,几个简单的动作,都可能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之中。学生也应善于在想象中构置情境,进行体验性学习。
  3.采用“留白”――探究式学习方法,留下学生探究的空间。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体教学中,老师如能善留空白、善用空白,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大有益处。如在《氓》的教学中,让学生以作文的形式续写结局。推测女主人公以后的生活,学生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解读,续写出各种情景,不可强求一律。在《雨巷》的学习中,关于丁香姑娘是谁,作者对她存有什么样的情感,这都是一些可以利用的空白,学生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探究补足这些空白。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较为常用,不再赘述。
  三.见机相时开设文化课,享受“诗词曲赋”的文化盛宴。
  语文课堂常常要走出文本之外,接触更广泛的文化和生活。如中秋节时,课前我先叫学生去了解中秋节的来历,每人准备两首关于月亮的诗词或歌曲,课堂上若有提问回答不上的就“奖”背或“奖”唱有关月亮的诗词或歌曲。中秋节那节课,我一开始播放了两则明快很有节日气氛的中秋祝福电子贺卡,然后请同学们说说中秋节的来历,有神话故事版的,有历史故事版的,有民间流传版的;然后小组之间展开竞争背诵月亮的诗词,接着师生又共同鉴赏品读了几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如李白的《月夜独酌》,杜甫的《旅夜抒怀》,用古典乐曲《春江花月夜》做背景音乐,最后集体朗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整堂课既有浓郁的文化味,又有节日的气氛和愉悦的心情。其实,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比如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等,地方风俗也不少,语文课堂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文本,否则学生就会觉得语文课堂死板乏味,语文老师也大多有“夫子”味。
  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教师生命力的载体和再现,它是教师构思教学的过程,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新精神。一句话,它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它应当成为我们师生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只有“处处是创造之地”,语文课堂才会“堂堂是创造之课”。
  
  向红梅,向冬云,语文教师,现居湖北秭归。本文编校:老 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32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