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激活数学课堂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鸿淼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一、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乐于主动参与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1.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2.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教学“运用运筹思想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内容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星期天,小红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李阿姨来做客,妈妈让小红给李阿姨沏杯茶,你们知道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吗?问题一提出,有的同学眼睛瞪的大大的,思索着答案,有的同学在一起窃窃私语,接着,我通过课件展示了沏茶所要做的各种工序,以及做每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然后让学生分组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极强,最后通过讨论找到了合理、快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组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一节数学课,如果老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时,我安排了这样的活动:
  上课伊始,我把三个黄乒乓球和一个白乒乓球,放进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请同学们猜一猜,从盒子里摸出一个球,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
  同学们纷纷发表言论。虽然多数学生认为黄色球的可能性大一些。但还有少数学生意见不同。于是,我组织了摸球活动。要求各组在开始活动前要做好分工,由组长确定一人记录,一人负责将盒子里的球和匀,其余同学轮流摸球,每组摸20次即活动结束,记录的同学负责统计出结果。
  观察各组的记录结果,学生不难发现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比白球大得多。因为黄球有三个,白球只有一个,黄球比白球多,所以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比白球大。
  
  三、让学生大胆尝试,使学生敢于主动参与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的确,学生在自己的探索学习中,不可能总能选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必然会出现思维受阻的时候。这时,就必须另辟蹊径,调整思路,另行出击。此时教师应及时激发学生“试一试”的欲望,启发他们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向可能解决问题的各个方面辐射,尽量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在不断的尝试与选择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由于受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干扰,首先会想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也看个位,经过尝试发现这是错误的,这时就应调整思路,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学生可能会从反面考虑,看最高位。也可能综合考虑,既看最高位,又看个位。还可能整体考虑,看各位数字的和或积。经过不断的尝试,摒弃错误,最终获得正确的认识。
  尝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这种方法,否则学生一旦思维受阻不能调整自己的思路,不能另辟蹊径,就无法继续学习。
  
  四、发挥教学评价作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不要由教师垄断,应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学生不仅会宣泄自己的心理能量,而且会使自己的思维进一步深化,好的学习品质进一步形成。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炼的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价。评价时,应重于肯定、鼓励、引导。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入,成功接纳新知识,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加法算式:5+5+5+5+4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作出(1)5×4+1 (2)5×5-1,出乎我意料的一个同学却是做6×4。我热情表扬他大胆创新,其他同学却马上反对,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同学不知不觉地参与辩论。此时全班的同学学习热情及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我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气氛中,学生心理得到减压,自尊心得到充分的尊重,个性及特长都得到有效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要想使学生主动参与,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充分的调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责任编辑:张华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3337.htm